人到中年,職場半坡:你以爲拿到一手好牌,不過都是青春紅利期的錯覺

01:爲什麼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年危機那麼嚴重?

今天看到一則悲傷的新聞:

一位華人工程師,在美國互聯網界發展多年,入職Facebook後擔任高級軟件工程師。卻在被公司突然宣佈將其調離核心工作組後,他與公司力爭無果,從Facebook總部大樓跳樓身亡,年僅38歲。

曾是人人豔羨的高考狀元、浙江大學的本科生,南加利福尼亞大學計算機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據其家人講,這位工程師工作極其拼命,最近半年日夜忙項目,加班到夜裏一兩點也是常事,有時候回到家裏只待了半天就又要去加班。

意外來的太過突然。沒有人知道他在去世前到底經歷過怎樣的掙扎和憤怒,可以使他拋棄自己的家庭和責任,直至放棄生命。

一箇中年人的尊嚴和體面,就這樣在一瞬間,被現實擊的粉碎。

網上有一個段子:“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裏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車有娃的那些”。

一句話,道盡了人到中年的辛酸和無奈。

有人說,中年人,是社會上最弱勢的年齡羣體。高房價,贍養老人,孩子教育,是壓在現代中年人身上的三座大山。

這就好比爬山爬到了半山坡,前途漫漫,卻越走越艱難。一不小心還可能滾下山崖,連累家庭呈斷崖式下降。

所以,最慫不過中年人:一怕降薪,二怕失業,三怕生病。

曾經和一位任職某互聯網公司HR的朋友聊過。她說,企業招人,一看年齡過了35歲基本上就不再考慮了。

因爲這個年齡階段的求職者,薪水給低了人家不幹,而薪水給高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又太高。

在公司裏,中年人無論是從工作精力還是學習能力上,都不如後繼的年輕人,但他們卻是最貴的人力資產。對於企業來講,花費高昂的人力成本去招一箇中年人,風險太高。公司過多的項目資源集中在某個人手上,而且尚不確定這個人究竟能爲公司帶來多少價值。中年人還有可能會隨時離職,企業不太會冒這樣的風險。

而在同樣的用人成本前提下,企業能招到更多更年輕的人來做事,甚至會不遺餘力地培訓年輕人上手,因爲他們在短時間內不會離職。在變化和穩定之間,企業優先選擇的是後者。

所以,我們纔會看到,百度員工的平均年齡是26歲,騰訊和阿里員工的平均年齡是27歲。某互聯網企業甚至在完成併購之後直接放話:“我們可以接管一個團隊,但不可能接管一個部門老大”。

我有一個在銀行任職行長的朋友也說過,他這個年紀想要換份工作比大學生都難。他也明白現在銀行待遇不如從前,但是家裏的經濟來源主要靠他,還要按時還房貸。他沒有勇氣離開銀行去開拓新的機遇,因爲那很有可能會讓他的家庭生活標準滑落幾個層級。

人到中年生活的艱難,就如同李宗盛在歌裏唱到的那樣:“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

02:最好的穩定,是擁有反脆弱的能力

曾提出“黑天鵝理論”的塔勒佈教授在《反脆弱》一書裏提道:

“脆弱的事物喜歡一成不變的安寧環境,但是那些在你看來非常不可能發生和無法預測的事件,卻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每一種事物之中。”

不要因爲你沒有看到黑天鵝,就以爲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黑天鵝。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黑天鵝事件。

身邊的許多朋友在求職時,總是會把追求工作穩定放在第一位,穩定的薪酬體制,穩定的工作待遇,穩定的職業發展前途等等。

而企業在培訓員工時,也總會把“忠誠度教育”放在第一位。甚至有員工會認爲,我兢兢業業跟着老闆幹了多年,老闆到最後總不會虧待我吧?

然而,衆多的社會新聞,例如:“德勤女員工患癌被辭退”,ofo、錘子科技、金立等多家互聯網公司在去年底大幅裁員,都在印證了一個事實:

每一種事物、每一個行業,看似穩定,但是爆發黑天鵝也只是一夕之間的事情。

現代職場關係的本質,並不是向老闆大談你的忠誠度,而是同等價值的利益交換。

你有能力,並且能夠持續地爲企業創造出更高的價值,那麼你和公司之間的關係就是穩定的;如果你一味地依賴所謂的“大平臺”,錯把平臺當做自己的價值,放棄個人的成長,無法爲企業持續地輸出價值,那麼總有一天,你會被企業所拋棄。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小歡喜》中,人到中年在公司任職法務總監的方圓,本來認爲公司被併購之後自己得到升職是十拿九穩的事,卻誰料,他是整個部門裏唯一被裁員的人。

若要仔細分析,其實也不難發現方圓被裁員的原因。原本是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企業的中層管理者,資深老員工。但是身爲法務人員,卻沒有相應的職業證書傍身;再加上缺乏職業危機感,人到中年混成了職場老油條,每天的生活只是養花逗鳥,因爲私人原因遲到早退更是常事。總之,這樣的員工,不裁你裁誰?

因此,塔勒佈教授也在他的書中提到,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那麼不如去主動擁抱波動和風險。

在那些充滿波動性、變化性、風險性的衝擊和壓力下,反而能使自身獲益的能力,就被稱作是:“反脆弱性”

例如你砍掉一隻九頭蛇的頭,它很快又能長出兩個新頭,甚至比原來的更強大。這就是典型的反脆弱性。

而真正的強者,總是喜歡變化。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折騰自己。那些殺不死你的,終究會使你變得更加強大。

03:謹防資源優勢對你的詛咒

而落實到如何提高反脆弱能力,我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給大家提幾個參考建議。

首先,要使自身擁有可遷移和轉化的職場競爭力。

其實,那些遭遇職場中年危機的人,其實並非他們本身不優秀,正相反,他們當中的大部分都出身名校,在當年也都是各大企業爭搶的佼佼者。但是正因爲他們自詡有優質的資源在手,纔會在後續的職場中,不思進取,喪失了繼續學習的能力,從而被後來的年輕人迎頭趕上。

這種現象,可以用經濟學中的“資源詛咒”的理論來解釋:當一個國家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卻反而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

身陷資源詛咒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沙特。

當年的沙特政府依靠石油出口,得以支持本國經濟和國民生活的順利運轉。而依賴着豐富的石油資源儲備,沙特確實也曾經度過一段人人豔羨有錢任性的日子。

因此,在對石油資源優勢的嚴重依賴下,以沙特爲首的石油產出國,基本上沒有什麼工業製造產業,更沒有那些能夠創造新生產力的高科技行業。一旦國際油價下跌,這些產油國便滑進了經濟崩潰的邊緣。

昔日的資源優勢,在如今也變成了資源的詛咒。

同樣的例子在商業社會中也很常見。

光學成像時代的柯達,PC時代的微軟,都曾經靠着自身的資源優勢風頭無二。但是,也正因爲它們太過於執着自身的業務優勢,沒有內在自我創新的驅動力,才使柯達沒能抓住數字時代的機會,微軟錯失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機遇。

說回到我們個人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職場環境裏,如何將自己本職工作領域的專業能力有效地轉化過渡到第二領域,發掘出新的機遇,繼而實現變現,就是需要我們去認真考慮的了。

我認識的一位金融圈朋友,就是一個實現自身專業能力遷移和轉化的成功例子。他曾在忙碌的工作間隙一直有堅持寫作和運營自己的財經公衆號,一段時間下來,他的號也積攢了不少人氣。當金融行業遭遇寒冬期,他轉而在自己的公衆號上開通了針對小白羣體的付費理財課,結果賺的比他過去一年的收入總和還要多。

因此,要在職場中樹立危機意識,並且擁抱變化。整合自己所在領域的橫向和縱向能力,一方面成爲這個領域的專家,另一方面要能把這份能力順利轉化和遷移到其他的領域,這樣我們才能擁有隨時離開供職企業的能力,並不用擔心自己未知的下一步。

此外,我還建議大家提前做好自身的家庭資產優質化配置。

一方面,將自己的收入來源渠道盡可能地進行多元化的分配(具體內容可以參照我的關於理財的文章,例如:《爲什麼你月入五萬,卻依然焦慮?》)。另一方面,在如今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奉勸各位朋友也要謹慎負債。

特別是對於負債買房有剛需的朋友們,一定要將整個家庭的負債率(即負債佔整個家庭總資產的比例)控制在30%以內,並且要能使後續每個月家庭產生的現金流能夠覆蓋住這部分用來償還負債利息的財務支出成本。

最後,人到中年的朋友們,還要注意自身的身體健康,定期檢查身體。

如有必要的話,可以給自己入一份重大疾病保險,保額要能覆蓋住當地治療重大疾病的最基本的醫療成本加後續的康復費用,和生病期間至少爲期一年無法保持正常工作的收入損失金額。倘若家庭尚有負債未還清(例如房貸或車貸等),也需要把這部分未償還的負債額度疊加到重大疾病的保障額度中。

保險存在的作用,是爲我們的家庭資產增加一個安全墊。特別是對於家庭財力有限的朋友來說,保險存在的作用還可以爲我們未來的醫療費用增加一個槓桿效用。將未來未知的高昂的醫療成本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畢竟誰也不想,辛辛苦苦奮鬥了半輩子,結果因爲一場疾病,而使一個家庭瞬間滑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