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里的二三事

      因为疫情,2020的春天似乎戛然而止;因为疫情,窗外的春天似乎多了一份落寞。因为疫情,窗内似乎多了一份如春的和谐。祸兮?福兮?

        最近,我做了两件足以令我窃喜一阵的小事儿,那就是蒸馒头和焖泡茶。我可是好好地享受了一把蒸馒头的幸福和焖泡茶的乐趣。

                (一)蒸馒头

      说起蒸馒头,这可是件太普通、太平常的事了。确实如此。但我要说,这也只是对一部分人来说,尤其是80以前的大多数人,可以说是随手拈来。对另一部分人,包括80以前应该会而不会的少数人来说却是件新鲜事儿、新奇事儿。如我。

      说北方人的餐桌天天离不开馒头,一点儿都不夸张。因为天天见而习以为常,因为习以为常而很少有人去问:“它怎么来的?”

      这个春天,我尝试了蒸馒头。

    今天上午已是我人生中第三次蒸馒头了,馒头还在锅上,但凭直觉,我预感这次完美了!这不,还没出锅,我就已经急不可耐地坐在温暖的阳台上开始絮叨了。

      先从第一次说起,动手之前,我是做足了功课,网上搜集简明扼要的蒸馒头秘笈,线下从老妈那里咨询详细的实操步骤,和网上相比,我更愿意听老妈的经验――至少我亲自吃过几十年,亲自目睹过部分操作过程,知道它的真滋味!

      买齐材料,开始操作。和面、发面。那时正春寒料峭,发面时把面盆放在电暖器旁。(小时候,冬天蒸馒头,为了让面快点发好,听说把面盆放到被窝里的都有,哈哈)。夜间,每一次起床,我都要过去拍一拍,闻一闻,看一看。虽隔着笼布,我却能感知它不断在“长大”。手感也越来越Q弹。第二天早晨,掀开笼布,“哇,简直一个大胖娃娃”,布满了一个又一个气孔。

        只是看着,就满心欢喜了。

      把面从盆里㧟出来,放在面板上,开始揉面,揉面的感觉太恣意,软软的,很听话地任你摆布,时而揉一揉,时而抟一抟,时而摔一摔,时而抻一抻,时而调皮地掐一掐,有几个动作纯属我兴致所至玩出来的,根本不需要。揉玩一番之后开始赋形,圆的、方的、花卷状……

        颇有成就感地看着这些“手工作品”,那个得意写在脸上。

      最后一步,上笼蒸,约二十到二十五分钟后,掀开锅盖儿,傻脸了。我想我的脸一定是绿色的,盯着一个个垂头丧气的馒头,像被捶青了的脸。每一馒头上都有一块儿硬硬的,颜色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怎么回事儿?漏气儿?面发得还不够?还是不够软?我质疑着,思忖着。

      经过一番内部讨论、外部咨询,一周之后,我进行了第二次尝试,步骤和上次一样,某些地方进行了微调。这次的每一步都要添加一个形容词,那就是小心翼翼。满心期待地打开锅盖儿,怎么回事儿?心里咯噔一下,调整了呀,比如揉面后再静置醒一会儿;熄火后,稍停几分钟,等水汽落定再开锅……

      同样的状况,再次出现。

      第二次蒸的是包子,因为馅儿调制的不错,虽然品相不好,吃起来倒依然津津有味。一边吃,一边思考下次怎么调整?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定要学而时习之。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意”丝毫没有动摇我要蒸出最“美”,最“好吃”的馒头之心!

      接下来,就有了今天第三次的尝试。写到这里,馒头已经出锅。果真――不赖啦!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大气不敢出地打开锅盖儿,嗯,熟悉的香气扑鼻而来,锅里的馒头蓬蓬的、软软的、白白的、胖胖的,一个个像期待着要我给一个抱抱的孩子。

      我终于笑靥如花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他们的容颜。不由地歌之蹈之,朗声地招呼家人来品尝。

      我终于学会了北方女人的必杀技――蒸馒头。自己做,和吃买来的馒头相比,我不知收获了多少倍的快乐!

                (二)焖泡茶

      平日里喝茶都是随喝随泡。在这个春天,不仅有大把的时间供我“挥霍”,全家人也难得地朝夕相处,一切从容得像这个春和景明的世界。

      早餐后,约八九点钟,我开始烧上一壶水,水一边在炉子上烧着,我一边准备着茶叶和茶具。水烧开后,稍事片刻,等壶里的水平静下来,不再翻滚时,向焖烧杯里倒入一半的水,进行温杯,以使焖烧杯温热起来,张开怀抱以迎接茶的到来。

      第二步,投茶,投放的是不知何时来到我家的白茶。捏上一点儿,茶道课上老师会准确地告诉大家具体比例,而我是个凭感觉活着的人,不喜欢冰冷的刻度,所以,我要更全情地投入。

      接下来是洗茶,洗茶后,开始冲泡,此时,根据水温决定高冲或低冲,快速或慢速。盖好盖子,用心记下时间,再根据投茶量、水量和水温决定焖泡时间1――3个小时。时间到,打开盖子,为每人酙上一杯,浓郁茶香沁人心脾,透亮的酒红色,诱得老公不加思索地喝上一口,随之而来的是脸不由自主地皱成一团,一个字“苦”啊,他“哭”着叫道:堪比茶中之苦丁,药中之黄连,食中之苦瓜。我呢,则慢条斯理地端起杯子,啜上一口,成竹在胸地道:嗯,多了,应该多于5克了,足有7克,时间短点儿会好些或者水再多放一些。接着就是一番貌似为自己辩解又似科普茶知识地给大家讲品茶应调动起舌头的“平三竖三”六个部位构成的立体空间。鼓励大家继续品下去,寻找苦中的那份甜,感知那份甜在什么时间,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出现。哈哈。

      直到今天,每天上午全家人喝上一杯焖泡茶,已经成了一种仪式,是各忙各的一段时间之后的放松一刻,大家围坐在一起品茗一番,总结一番“适当”的法。随着茶汤之越来越可口,聊得内容也丰富起来,我也越来越怡然自得。每一次都有调整,调整的不仅是有形的茶和水,还有那每一次的心情和一呼一吸的那一念……

      没有刻意地讲究泡茶所用之水,没有刻意追求泡茶所用之茶是否出身名门,没有刻意地选择所用茶具之精美。只是用了一颗趋于和、敬、清、净的心,平衡着水温、投茶量和时间。一杯好茶就瞬间温润在喉间、清透着肌骨、肤慰着灵魂。

      这个春天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要悄悄地去。少说多做,做了再说,做个欢喜自在、来去自由之人,不负春天,不负韶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