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也是一種滿足

看過一個小視頻,在女主人公身上有自己的影子,中間有段情節感同身受。在別人家的孩子需要未被滿足時就開始亂髮脾氣,而她在父母眼裏幾乎是無慾無求,從不向他們主動提出要求,不會主動問家裏拿生活費,他認爲這樣是懂事的,是省心的。

殊不知,在爸媽看來,她對父母的沒要求並沒有讓父母感覺到驕傲,他的懂事也沒有得到父母的讚許,父母只剩下默默的嘆息。

不被需要就是割裂了父母和孩子之間聯繫的羈絆。

電影《狗十三》裏描繪着這樣一個事實:父母等你長大去感恩他們,而你在等他們說對不起。

李玩在父親還未重組家庭以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繼母生下弟弟昭昭後,她被漠視,父愛蕩然無存,家沒有了溫暖,成了收容所。

當用自己的叛逆對抗成人的冷漠屢次以失敗而告終,她由失望慢慢變得絕望。她學會了僞裝,學會了隱忍。從被迫接受到屈從,他變成了成年人眼中的“乖孩子”。

傷痛的累積讓她變得麻木,她不再需要這份愛,於是她把愛寄託在狗狗的身上。

不被需要的愛是父母的悲哀。

那麼被需要的愛是幸福嗎?

冉高鳴在《奇葩說》裏講到自己在求生存的的工作經歷的時候,他在動物園訓海豚,媽媽去看他不但要買車票還要買門票,當他拼盡全力在訓海豚的時候,他找到那份工作帶來的榮耀,場館裏一片喝彩,後面他才發現,有一個人在默默流淚,這個人就是媽媽。

他收到了4000元的轉賬短信和媽媽給他發的短信,媽媽帶他去吃了他最喜歡的紅燒肉,餘暉落去,城市一片燈光剪影,小飯館裏冉高鳴和媽媽談笑着,往來行人不絕,那一刻他們是幸福的。

被需要的愛是父母的欣慰。

施予愛,被需要

愛孩子是讓他自由成長,教他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道德,塑造健全的人格。

大冰在書裏的這樣一句話很喜歡,“到死之前,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一個網友曾經告訴過媽媽,:“你是第一次做媽媽,我是第一次做女兒,我們都在適應這個角色,學習怎麼扮演好這個角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價值觀,如果很難做到互相理解,那就儘量互相諒解。

孩子需要成長的自由,放飛的夢想,給他們一個成長空間,自由生長。

孩子不想成爲媽媽手裏的風箏,永遠都有一根線在束縛着,他們有自己的天地。

感受愛是滿足

我回來的前一天晚上媽媽問我有沒有想要帶的東西,我怕麻煩不想帶。

晨露未乾,要去和媽媽道別,才發現媽媽早已去勞作,去到廚房,滿滿一桌子的東西,每一樣東西都用塑料袋分類裝好。看着這桌子上的東西,瞬間淚目了,滿滿的都是愛。

愛是治癒傷痛最好的良藥,採拾點滴的愛,讓內心越來越富足,不讓漸行漸遠的腳步空有痕跡。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一場修行,佛曰:“若無相欠,怎會相見”,父母和子女的相遇註定是難捨的緣。

愛與被愛都是必須,愛與被愛都是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