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31組+潘雅珺+【202002訓練營-W3D5-好好說話“感受的預防針”】

與說服、辯論、談判不同的地方在於,在衝突溝通中,我們在意的並不是尋求一個具體的結論或問題的解答,而是藉由衝突的發生宣泄壓抑的情緒、表達自我的感受,以及促進雙方的理解。

換言之,從溝通的角度來看,衝突並不是一個我們需要刻意迴避的問題,而是一個人與人在相處當中必然會產生,且用以表達自我存在感的過程。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小的衝突,由於溝通不良,在日積月累後都有可能成爲人與人之間的不定時炸彈。所以,要改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不應是後知後覺地彌補,而是要針對衝突產生的機制進行預防。要弄清楚,那些看似微小的衝突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因爲什麼原因而沒能現場解決,從而積累成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裂痕。

這往往是因爲,我們意識不到一件事情存在“兩個版本”。


什麼叫“兩個版本”?就是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同一件事的時候,內心都有一個專屬於自己角度的版本。在我們自己所編寫的版本中,所有的行爲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而所有外在的、來自他人的反彈與質疑,對我們來說都是缺乏體諒的、胡說八道的,甚至是挑釁的。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小明和大牛是一對同寢室的室友,小明習慣早睡,而大牛卻是個夜貓子,常常開着燈到三更半夜。爲此,兩人總是鬧得不愉快。此時,在小明內心的版本里,大牛晚睡只不過是在打電玩,沒幹什麼正經事;而自己早睡早起,則是爲了養精蓄銳,做好第二天的課業。所以這件事,不光是生活習慣的差異,更意味着大牛這個人太懶散、太貪玩,既沒有教養也不懂得尊重別人。

但在大牛內心的版本里,自己晚睡主要是因爲白天壓力大,纔想趁着晚上打打電玩放鬆一下,更何況自己有時候是在溫習功課;而小明每天一大早起牀都會吵到自己,他都忍了,可對方現在卻得寸進尺,連自己的睡覺時間都要管。所以大牛認爲這件事不僅是生活習慣的差異,更意味着小明嬌生慣養,還干涉別人生活,是小題大做且惡人先告狀。

當小明在訴說那個屬於自己的版本時,他會覺得自己是在忍無可忍之後才理直氣壯地提出抗議;而大牛在聽到小明的版本後,則會覺得小明不但惡人先告狀,而且還“扭曲事實”冤枉人。於是,衝突愈演愈烈,此時兩人的糾紛早已不是生活習慣的摩擦,而上升到人品和是非的矛盾了!

這就是“兩個版本”的陷阱在人與人溝通中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們在溝通時都會強調“我對事不對人”,但在每個人的心中,對於事實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版本。所以,我們就要了解,所有的溝通事實上都是在“對人不對事”。在溝通中,我們對於事實的每一個陳述,都是在以某種形式攻擊那個擁有不同版本的人。

囿於情緒和認知的不完全,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兩個版本”的存在,而都誤以爲是對方不講道理。這時候,衝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來甚至爆發出來。

簡單的方式就是打一劑“感受的預防針”。


比如,當你想要宣泄情緒、表達不滿之前,試着做一些這樣的鋪墊:

“抱歉,這或許未必是事實,但我難免會有這種感覺。”

“抱歉,這或許未必是事實,但我難免會覺得你這樣做是對我的一種不尊重。”

“抱歉,我知道你希望我早睡,不是故意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我總忍不住會有這種感覺。”

之所以用“感受的預防針”來爲之命名,就像爲了抵抗疾病,小孩需要打預防針一樣,面對某些敏感的溝通,我們也會需要預防針。而這句話的妙處在於,它預先向對方說明“我接下來要講的僅僅只是我的感受而已”,也就等於是在暗示說“我講的有可能不是客觀事實”,從而大大降低了會給對方帶來的被冒犯和被攻擊的感覺。

緊接着,你會發現溝通的重點發生了奇妙的轉化:

你在意的重點是說出後一句“我有什麼感覺”,而對方在意的重點則是前一句“這或許不是事實”。把“預防針”用在上面的例子中,事情就會變成這樣:

原本,小明會對大牛說:“你晚上不睡覺,還不是因爲貪玩!”

現在,小明會這麼說:“抱歉,這或許不是事實,但我難免會覺得你晚上不睡覺只是因爲貪玩。”

原來的說法會在一秒鐘點燃大牛的怒火,然後大牛用暴跳如雷或反脣相譏引爆矛盾;而現在的說法則會在表達立場之餘,也留給大牛述說與解釋的空間。如此一來,對話就能持續,兩人的溝通也會立刻舒緩很多。

所以,“感受的預防針”的好處正在於,預先照顧到了容易被引爆的情緒,從而讓理性的溝通有了接下來延展的空間。以“對人不對事”爲切入,最終達到了“對事不對人”的溝通效果。

〈使用注意〉

“感受的預防針”的用途,是讓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不至於讓對方過度防衛而引發不必要的反彈。但打這種預防針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隱藏自己的感受,所以,在使用時也一定要注意將後半段清楚、直白地表達出來;否則,雖然沒有爆發矛盾,但問題也無法得到溝通。

常用句型

●抱歉,這或許未必是事實,但我難免會有這種感覺……

預先承認這只是自己的主觀感受,減輕對方被否定和被攻擊的感覺,讓對話能理性、平和地進行下去。

●你知道我這個人其實有點作(敏感或容易受傷),不過我確實感覺到……

這是變形版“感受的預防針”。當你在指責他人之前,除了承認這只是自己的感受外,更要試着用自己的一些缺點拿來給對方“陪綁”。這樣鋪墊之後,他也更容易心平氣和地聽進去你的批評建議——畢竟你都已經先自承其錯了嘛。

I:

what:在衝突溝通時,意識到一件事情的兩個版本,說話時,先“打一劑感受的預防針。”

how:

常用句型:

●抱歉,這或許未必是事實,但我難免會有這種感覺……

比如,當他人可能在工作中對你發脾氣時,你可以說,抱歉,這或許未必是事實,但是我難免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了。

●你知道我這個人其實有點作(敏感或容易受傷),不過我確實感覺到……

why:因爲情緒和認知的不完全,我們往往意識不到事實其實事“兩個版本”的存在,誤以爲是對方不講道理。這時候,衝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來甚至爆發出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與對方溝通時,先“打一劑感受的預防針。”既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又能讓對方不至於感受到自己被過度的冒犯,引發衝突的產生。

where:在與他人有矛盾,有分歧,需要進行溝通時。在必須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溝通內容有可能冒犯他人時。

A1:

前兩天有這麼一件事,我每次會給男朋友洗襯衣,之前,我會洗完之後晾乾,然後再熨好,這一次,我沒熨,男朋友看到衣服皺皺巴巴,於是抱怨,你這衣服怎麼這樣掛,這麼皺皺巴巴,怎麼穿。

男朋友內心版本:爲什麼不洗完之後,弄平整,皺皺巴巴的沒法穿。

我的內心版本:我辛辛苦苦洗完了衣服,還沒來得及熨,你竟然攻擊和嫌棄我,你自己爲什麼不洗?

男朋友是以爲我很不細心,以爲我把衣服掛在那就不再做後續處理了。而我是洗完之後,先掛着,穿的時候仔熨燙,他的埋怨讓我覺得自己被攻擊了,並且辛苦洗了衣服,還被髮火和嫌棄。

當時我說:“我辛辛苦苦洗乾淨了,還沒來得及熨呢,你嫌皺,你自己怎麼不洗。”

這樣的溝通其實就是衝突,因爲自己的版本和男朋友是不一樣的,這一句話一說,自己的功勞就全沒了。

正確的表達方式是:抱歉,這未必是事實,但你嫌棄衣服皺皺巴巴,我覺得很委屈,被冒犯,因爲我都是穿之前再熨燙的,你這麼說,我覺得自己洗衣服的功勞被磨滅了。

這樣的話,衝突就不會產生了。

A2:

未來2天,想要與男朋友溝通沒有給我準備生日禮物這件事。

男朋友:我不知道你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禮物,所以就沒有提前給你買。

我:你爲什麼不提前準備,到過生日的當天空手來,我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你很不用心。

正確溝通:抱歉,我可能有點作,不過你沒有提前準備生日禮物這件事確實讓我感到很失落,覺得自己沒有被認真的對待,畢竟,這是我們戀愛以來,我的第一個生日,什麼都沒有收到讓我感覺挺失落的。

這樣的表達會比之前直接的職責要讓對方好受的多,因爲先承認和捆綁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問題,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感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