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挑戰之第十日——中國文壇的悲觀


不辨是非,置身事外,就不要將悲觀賦予文壇。因爲歷史絕無倒退,而文壇無須悲觀。魯迅先生總能一針見血剖析社會的層層面面,而這也恰恰是我敬佩先生的原因。當我們迷茫時覺得不充實時,不妨用心讀一讀先生的《野草》、《吶喊》、《彷徨》……


總能使淺薄空洞的心,獲得充實與重生。

然而世間卻並不都這樣,一定會有明明白白的是非之別,我們試想一想,林琴南攻擊文學革命的小說,爲時並不久,現在那裏去了?


只有近來的誣陷,倒像是頗爲出色的花樣,但其實也並不比古時候更厲害,證據是清初大興文字之獄的遺聞。況且鬧這樣玩意的,其實並不完全是文人,十中之九,乃是掛了招牌,而無貨色,只好化爲黑店,出賣人肉饅頭的小盜;即使其中偶然有曾經弄過筆墨的人,然而這時卻正是露出原形,在告白他自己的沒落,文壇決不因此混亂,倒是反而越加清楚,越加分明起來了。

歷史決不倒退,文壇是無須悲觀的。悲觀的由來,是在置身事外不辨是非,而偏要關心於文壇,或者竟是自己坐在沒落的營盤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