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空间规划的认识与思考-张晓玲(17:13)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是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对相关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具有引领和协调作用。

认识一、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实现人地和谐。

认识二、将集聚开发作为国土开发主要方式,提升效率和效益。

未来20年, 我国仍将走集聚式开发之路,要以点轴为开发重点,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和工业集聚效益,充分提升有限开发空间的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

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格局,推进建设21个国土开发集聚区(即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积极培育国土开发轴带(即两横三纵)。以培育重要开发轴带和开发集聚区为重点建设竞争力高地,以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为支撑建设现代产业基地。

五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推进国土集聚开发

四纵四横:以陇海-兰新、京兰、沿江和沪昆为4条横轴,沿海、京哈-京广、京九和宝昆为4条纵轴。

三级中心: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优化开发,加速提升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集聚发展水平,形成5个一级中心集聚区,推进山东半岛、海峡西岸、辽中南、中原、皖江、关中-天水、哈长、北部湾重点开发,形成8个二级中心集聚区,建设10个三级中心集聚区,培养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极。

认识三、重视对国土实施差别化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构建“五类三级”国土保护总体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状况为基础,综合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和开发程度,区分环境质量、人居生态、自然生态、水资源和耕地资源5大资源环境主题,按照保护、维护、修复级别,将陆域国土分为16类保护地区,促进国土全域保护。


认识四、以国土综合整治为主要手段,加快修复和提升国土功能。

在中心集聚区、耕地集中分布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海岸(功能退化)等“四区一带”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空间优化,提升国土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匹配程度,提高国土开发效率和效益。

认识五、加强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促进均衡发展

在坚持集聚开发、重点发展的同时,需通过公共资源统筹配置和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国土均衡发展,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途径一:以重点发展的城市化地区和发展轴带来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途径二:扶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途径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促进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

认识六、加强引导和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结构

底线思维:三线管控

保障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建设用地,确定能源和重要矿产生产基地+通道,确保国家能源资源持续有效供给;

生存线:耕地保护面积+水资源开发规模,保障国家粮食和水资源安全;

生态线:重要生态功能区,各类国家级保护区范围,提高生态环境安全水平。

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禀赋、国土开发现状等因素,合理确定国土开发强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差异很大,且找不到具有可比性的国际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我们就无所作为。因地制宜地适度控制开发强度是明智之举,也是对历史负责。

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建设用地总量)、存量规划时代、城市更新(三旧改造)、生态修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