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偏見,我忍受了三年的寒風暴雨,希望我不是他人心中的大山

哪吒大火,整篇都是圍繞人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展開的,這座大山曾經也壓得我喘不上氣,一直想寫一篇關於偏見的文章,可是若無實學,怎敢動筆。我知道單以一篇文章來敲碎這座大山是不可能的,可是我希望我們能夠更加清晰的認識這座大山!

偏見的定義:人們根據有錯誤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來的,針對特定個人或羣體產生敵對的或負向的態度。一心想要得到大家認可的哪吒,儘管很努力,可是一直無法摒除百姓心中的偏見,差點誤入歧途!

基本歸因錯誤與偏見

尤其是孩提時代,老師或者家長的偏見,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初中時同宿舍的同學丟了一張一百元的大鈔。那時候對於我們來說,一百元的分量很重,至少我在高中以前沒有拿過一張百元的錢。老師直接把我叫到辦公室問是不是我拿的,還要求搜我的口袋、課桌和牀鋪。

最後什麼都沒搜出來,可是我很堅決地搬離了宿舍,哪怕早上四點半就要起牀,晚上將近十點才放學;哪怕夏天暴風雨到學校全身溼透,冬天寒風刺骨。至今也忘不了老師第一個叫我去辦公室當衆搜身的情景。

同宿舍八個人爲什麼老師第一直覺是我偷的?僅僅是因爲我平時愛搗亂?心理學上,人們很可能做出與他們的偏見相一致的歸因,這便是基本歸因錯誤。因爲我在課堂上愛搗亂,從而讓老師對我產生偏見,這樣的偏見讓老師認爲我就是小偷。

基本歸因錯誤在生活上很常見,尤其是將同樣的特徵強加到羣體中的每一個人身上,而不考慮羣體成員之間實際存在的差異。比如河南人偷井蓋、廣東人什麼都喫以及東北人民風彪悍等。這類偏見在事情發生之前,已經對特定的人或羣體產生了定型的認識。因此,定型般的偏見帶來的往往是對他人的侮辱。

事後聰明偏差與偏見

高中分科後,老師讓我獨自坐在講桌旁邊,班裏同學的位置換了又換,我的位置坐了兩年半。就有同學說我爸媽給老師送禮了,纔會享有如此“優待”,我也大方地承認就是送禮了怎麼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每天中午我獨自在教室做題,放假積攢很多不會的題去老師家問題的情景,正是因爲這份努力,纔會讓老師給我這樣的“優待”。

研究發現, 人們傾向於將一些用其他方法難以解釋的不平等歸咎於個人,比如老師給的“優待”一定是我爸媽送禮的結果;歷史上猶太人一直受到迫害,人們會認爲他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事情。

曾經看到一個女孩這樣的哭訴:每天她都是第一個到公司的,晚上又是加班到凌晨,因此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因爲沒有男朋友,公司的同事以及鄰居總會在背後議論紛紛,她不明白爲什麼自己的努力也會被他人貼上標籤。

其實很多人都會成爲可怕的事後諸葛亮:當人們知道某一個事件的結果後,與它相關聯的一些複雜的背景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看起來似乎我們一直清楚地瞭解這一切,其實大多時候是一種錯覺。

偏見的影響

當我們由於片面的信息對他人持有錯誤的看法時,我們對他們的反應往往會導致他們做出符合這些錯誤看法的行爲,這便是自證預言。

偶然的場合認識一位朋友,但是同事告訴我,他是一個很冷漠而且矜持的人。後來在我和他相處的過程中,我無意間會與他保持距離,並且即使有一個相關的話題也不會找他交談。而他呢?應該是感受到我的態度,也與我保持距離,由此我便證實了自己的預想:他是一個不太熱情冷漠的人。

在一項實驗中,當實驗者要求被試者就某個人符合外向特徵這一假設進行論證,他們會選擇那些“外向的”問題(如你會如何巧妙破解尷尬?);當他們要求就某個人符合內向特徵的假設進行論證時,他們會選擇那些“內向的”問題(如你在什麼情況下不會向他人敞開心扉?)。這些問題的性質已經決定了人們的判斷,也就是說很多人回答第一類問題時顯得外向,在回答第二類問題時顯得內向。

當我們對他人持有某種看法時,自證預言便會確保出現一種與我們期待相符合的社會現實。因此,偏見是難以改變的。

偏見對受害者的影響

當忍受偏見的受害者,形成一種常態認知時,就會自我否定或者否定與自己同類別的人。女性在以前,往往會受到不易察覺的偏見。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分別向大學生出示一張男女混合小組的照片,他們都圍繞坐在一張桌子周圍。

研究者介紹這是一組研究生正在進行一項研究計劃,要求這些大學生猜測哪位成員對小組貢獻最大。當某一個男生坐在首位時,絕大多數被試者都會指向他;但是當一個女生坐在首位時,幾乎沒有人會選擇她,即使是女性被試者,與男性一樣,也很少去選擇女生。

在電影《綠皮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雪利博士和託尼走在一望無際的公路上,他們看見路邊很多黑人在從事體力勞動。雪利博士下車,當那些黑人看到轎車裏出來的雪利博士是黑人時,紛紛都停下手中的活,彼此對視。

是的,如果雪利博士不是在音樂上的成就,估計也會和這些黑人一樣;而這些黑人也想不到同樣是黑人的雪利博士也可以坐在小轎車裏,而且司機是一位白人。在長期的偏見與壓迫中,他們已經認定自己天生比白人低劣,就適合從事艱辛的體力勞動,而雪利博士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認知。

偏見的原因

是什麼導致人們出現偏見呢?經過大量的實驗,我們得出偏見的4個基本原因:

1.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競爭和衝突

2.替代性攻擊

3.地位或者自我形象的維持

4.從衆引起的偏見

1.經濟和政治競爭

由於資源是有限的,強勢羣體便試圖通過對弱勢羣體的詆譭,來獲取一些物質利益。在美國的一個工業小鎮上,大量德國人湧入,剛開始當地白人對德國人沒有明顯的偏見,但隨着工作崗位的短缺,人們開始對德國人加以詆譭。正是由於德國人的加入,使得原本短缺的工作崗位更加有競爭性。因此,當相互之間的競爭性資源陷入衝突時,帶有偏見的態度便會增多。

比如19世紀,美國民衆對中國移民的偏見、暴力以及負向定型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競爭的變化。例如,當中國移民去加利福尼亞州開採金礦,他們被描繪成“及其貪婪的”,但是當中國移民願意承擔修建鐵路這項危險而艱苦的工作時,美國人又稱中國移民是樸實、勤勞的人。

2.替代性攻擊:替罪羊理論

古老的希伯來人有一個習俗:在贖罪日,一位神職人員將手放在一隻山羊的頭上,嘴裏唸叨人們的罪過,這樣便象徵性地將罪過轉移到這隻羊身上,隨後這隻羊被放到野外,於是便洗去人們的罪惡,而這隻山羊被稱作替罪羊。

在現實社會中,一個受到挫折的人會對挫折源具有強烈的攻擊性。然而當攻擊源要麼過於強大或者模糊,受挫者會對弱小的觀察者進行報復行爲。在納粹德國,由於時局緊張人們失業,可是人們不可能輕易去攻擊經濟形勢,於是便找到了替罪羊——猶太人。

3.自我形象和地位的維持

偏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們對自身的行爲和自我感覺進行辯護。就像歷史上十字軍東征,他們以耶穌的名義屠殺歐洲的猶太人。儘管這個行爲是極其殘忍瘋狂的,可是他們卻說猶太人毫無價值,沒有做人的資格,他們貪婪、愚笨,包括老人和小孩。

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自我辯護可以保護自身的形象,從而使人們不斷增強對目標羣體的偏見。

4. 從衆引起的偏見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中,將猶太人描繪成一羣極度貪婪、嗜錢如命的人,很多人推測莎士比亞與猶太人有過不太美好的經歷,纔會寫出如此尖刻而又逼真的描寫。但是事實上,在距離這部作品問世的300年前,猶太人已經被驅逐到了英格蘭。而莎士比亞能夠接觸到的猶太人信息,只能是遺留下來的對於猶太人的偏見。

在我上學期間,有一位努力上進的女生。不知爲何,很多同班女生說她有心機,並且對她冷嘲熱諷,因此她被很多女生孤立起來了。我也受到影響,在她被孤立時,我很多時候也會選擇漠視,因爲我認爲這麼多人針對她,不會是沒有理由的。

直到有一次我在圖書館想找一本經濟學方面的書,正好遇見她,她給了我很多建議。在以後的相處中,她是隻要有時間就鑽到圖書館裏,而且很熱情。我才發現,潛意識裏的從衆是多麼可怕。

相互依賴:有效解決偏見的途徑

爲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個體之間彼此需要對方時,偏見將會徹底消失。上學軍訓期間,有時候中場休息,教練會讓有才藝的同學出來表演。那時有一位男生上去表演了一場街舞,瞬間吸引了整個年紀的女生。

在那個年紀,異性之間的好感成爲一種稀缺資源,而我們這些沒有才藝的男生又爲了自己的形象,只好在其他方面貶低他,比如他愛顯擺、人品差等等。

有一次教練將我們分爲兩組,比賽運沙袋,哪一組先把沙袋運到特定位置就算贏。我和他分成一組,爲了提高效率,我們規定每個人運三個沙袋。由於他經常跳舞,身體素質好,比我們都快運完了三袋,儘管大汗淋漓,他又回來繼續運其餘的沙袋。也正是這次比賽,讓我們成爲了好朋友。

研究發現,在教育中那些體驗過合作學習的孩子,他們更能懂得欣賞並從差異中學習受益。

可是,社會對於不同羣體的偏見是很難形成相互依賴的環境,那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走近他。比如前幾年一直說的河南人偷井蓋,素質低下,隨着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河南,會發現河南人熱情、有禮貌,這種地域性的偏見也就不攻自破。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每個人都揹負着這樣的大山,同時每個人也製造者這些沉重的大山。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帶你瞭解壓在你我身上的一座又一座“大山",我不奢望像愚公一樣,以堅韌的毅力移除這座“大山”,但是我希望你的行爲以及看法,不是其他人的“大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