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偏见,我忍受了三年的寒风暴雨,希望我不是他人心中的大山

哪吒大火,整篇都是围绕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展开的,这座大山曾经也压得我喘不上气,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偏见的文章,可是若无实学,怎敢动笔。我知道单以一篇文章来敲碎这座大山是不可能的,可是我希望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座大山!

偏见的定义:人们根据有错误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产生敌对的或负向的态度。一心想要得到大家认可的哪吒,尽管很努力,可是一直无法摒除百姓心中的偏见,差点误入歧途!

基本归因错误与偏见

尤其是孩提时代,老师或者家长的偏见,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初中时同宿舍的同学丢了一张一百元的大钞。那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一百元的分量很重,至少我在高中以前没有拿过一张百元的钱。老师直接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是不是我拿的,还要求搜我的口袋、课桌和床铺。

最后什么都没搜出来,可是我很坚决地搬离了宿舍,哪怕早上四点半就要起床,晚上将近十点才放学;哪怕夏天暴风雨到学校全身湿透,冬天寒风刺骨。至今也忘不了老师第一个叫我去办公室当众搜身的情景。

同宿舍八个人为什么老师第一直觉是我偷的?仅仅是因为我平时爱捣乱?心理学上,人们很可能做出与他们的偏见相一致的归因,这便是基本归因错误。因为我在课堂上爱捣乱,从而让老师对我产生偏见,这样的偏见让老师认为我就是小偷。

基本归因错误在生活上很常见,尤其是将同样的特征强加到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而不考虑群体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比如河南人偷井盖、广东人什么都吃以及东北人民风彪悍等。这类偏见在事情发生之前,已经对特定的人或群体产生了定型的认识。因此,定型般的偏见带来的往往是对他人的侮辱。

事后聪明偏差与偏见

高中分科后,老师让我独自坐在讲桌旁边,班里同学的位置换了又换,我的位置坐了两年半。就有同学说我爸妈给老师送礼了,才会享有如此“优待”,我也大方地承认就是送礼了怎么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每天中午我独自在教室做题,放假积攒很多不会的题去老师家问题的情景,正是因为这份努力,才会让老师给我这样的“优待”。

研究发现, 人们倾向于将一些用其他方法难以解释的不平等归咎于个人,比如老师给的“优待”一定是我爸妈送礼的结果;历史上犹太人一直受到迫害,人们会认为他们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情。

曾经看到一个女孩这样的哭诉:每天她都是第一个到公司的,晚上又是加班到凌晨,因此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因为没有男朋友,公司的同事以及邻居总会在背后议论纷纷,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也会被他人贴上标签。

其实很多人都会成为可怕的事后诸葛亮:当人们知道某一个事件的结果后,与它相关联的一些复杂的背景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看起来似乎我们一直清楚地了解这一切,其实大多时候是一种错觉。

偏见的影响

当我们由于片面的信息对他人持有错误的看法时,我们对他们的反应往往会导致他们做出符合这些错误看法的行为,这便是自证预言。

偶然的场合认识一位朋友,但是同事告诉我,他是一个很冷漠而且矜持的人。后来在我和他相处的过程中,我无意间会与他保持距离,并且即使有一个相关的话题也不会找他交谈。而他呢?应该是感受到我的态度,也与我保持距离,由此我便证实了自己的预想:他是一个不太热情冷漠的人。

在一项实验中,当实验者要求被试者就某个人符合外向特征这一假设进行论证,他们会选择那些“外向的”问题(如你会如何巧妙破解尴尬?);当他们要求就某个人符合内向特征的假设进行论证时,他们会选择那些“内向的”问题(如你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向他人敞开心扉?)。这些问题的性质已经决定了人们的判断,也就是说很多人回答第一类问题时显得外向,在回答第二类问题时显得内向。

当我们对他人持有某种看法时,自证预言便会确保出现一种与我们期待相符合的社会现实。因此,偏见是难以改变的。

偏见对受害者的影响

当忍受偏见的受害者,形成一种常态认知时,就会自我否定或者否定与自己同类别的人。女性在以前,往往会受到不易察觉的偏见。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分别向大学生出示一张男女混合小组的照片,他们都围绕坐在一张桌子周围。

研究者介绍这是一组研究生正在进行一项研究计划,要求这些大学生猜测哪位成员对小组贡献最大。当某一个男生坐在首位时,绝大多数被试者都会指向他;但是当一个女生坐在首位时,几乎没有人会选择她,即使是女性被试者,与男性一样,也很少去选择女生。

在电影《绿皮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雪利博士和托尼走在一望无际的公路上,他们看见路边很多黑人在从事体力劳动。雪利博士下车,当那些黑人看到轿车里出来的雪利博士是黑人时,纷纷都停下手中的活,彼此对视。

是的,如果雪利博士不是在音乐上的成就,估计也会和这些黑人一样;而这些黑人也想不到同样是黑人的雪利博士也可以坐在小轿车里,而且司机是一位白人。在长期的偏见与压迫中,他们已经认定自己天生比白人低劣,就适合从事艰辛的体力劳动,而雪利博士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认知。

偏见的原因

是什么导致人们出现偏见呢?经过大量的实验,我们得出偏见的4个基本原因:

1.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竞争和冲突

2.替代性攻击

3.地位或者自我形象的维持

4.从众引起的偏见

1.经济和政治竞争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强势群体便试图通过对弱势群体的诋毁,来获取一些物质利益。在美国的一个工业小镇上,大量德国人涌入,刚开始当地白人对德国人没有明显的偏见,但随着工作岗位的短缺,人们开始对德国人加以诋毁。正是由于德国人的加入,使得原本短缺的工作岗位更加有竞争性。因此,当相互之间的竞争性资源陷入冲突时,带有偏见的态度便会增多。

比如19世纪,美国民众对中国移民的偏见、暴力以及负向定型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竞争的变化。例如,当中国移民去加利福尼亚州开采金矿,他们被描绘成“及其贪婪的”,但是当中国移民愿意承担修建铁路这项危险而艰苦的工作时,美国人又称中国移民是朴实、勤劳的人。

2.替代性攻击:替罪羊理论

古老的希伯来人有一个习俗:在赎罪日,一位神职人员将手放在一只山羊的头上,嘴里念叨人们的罪过,这样便象征性地将罪过转移到这只羊身上,随后这只羊被放到野外,于是便洗去人们的罪恶,而这只山羊被称作替罪羊。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受到挫折的人会对挫折源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然而当攻击源要么过于强大或者模糊,受挫者会对弱小的观察者进行报复行为。在纳粹德国,由于时局紧张人们失业,可是人们不可能轻易去攻击经济形势,于是便找到了替罪羊——犹太人。

3.自我形象和地位的维持

偏见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对自身的行为和自我感觉进行辩护。就像历史上十字军东征,他们以耶稣的名义屠杀欧洲的犹太人。尽管这个行为是极其残忍疯狂的,可是他们却说犹太人毫无价值,没有做人的资格,他们贪婪、愚笨,包括老人和小孩。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自我辩护可以保护自身的形象,从而使人们不断增强对目标群体的偏见。

4. 从众引起的偏见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将犹太人描绘成一群极度贪婪、嗜钱如命的人,很多人推测莎士比亚与犹太人有过不太美好的经历,才会写出如此尖刻而又逼真的描写。但是事实上,在距离这部作品问世的300年前,犹太人已经被驱逐到了英格兰。而莎士比亚能够接触到的犹太人信息,只能是遗留下来的对于犹太人的偏见。

在我上学期间,有一位努力上进的女生。不知为何,很多同班女生说她有心机,并且对她冷嘲热讽,因此她被很多女生孤立起来了。我也受到影响,在她被孤立时,我很多时候也会选择漠视,因为我认为这么多人针对她,不会是没有理由的。

直到有一次我在图书馆想找一本经济学方面的书,正好遇见她,她给了我很多建议。在以后的相处中,她是只要有时间就钻到图书馆里,而且很热情。我才发现,潜意识里的从众是多么可怕。

相互依赖:有效解决偏见的途径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个体之间彼此需要对方时,偏见将会彻底消失。上学军训期间,有时候中场休息,教练会让有才艺的同学出来表演。那时有一位男生上去表演了一场街舞,瞬间吸引了整个年纪的女生。

在那个年纪,异性之间的好感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我们这些没有才艺的男生又为了自己的形象,只好在其他方面贬低他,比如他爱显摆、人品差等等。

有一次教练将我们分为两组,比赛运沙袋,哪一组先把沙袋运到特定位置就算赢。我和他分成一组,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规定每个人运三个沙袋。由于他经常跳舞,身体素质好,比我们都快运完了三袋,尽管大汗淋漓,他又回来继续运其余的沙袋。也正是这次比赛,让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研究发现,在教育中那些体验过合作学习的孩子,他们更能懂得欣赏并从差异中学习受益。

可是,社会对于不同群体的偏见是很难形成相互依赖的环境,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走近他。比如前几年一直说的河南人偷井盖,素质低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河南,会发现河南人热情、有礼貌,这种地域性的偏见也就不攻自破。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每个人都揹负着这样的大山,同时每个人也制造者这些沉重的大山。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带你了解压在你我身上的一座又一座“大山",我不奢望像愚公一样,以坚韧的毅力移除这座“大山”,但是我希望你的行为以及看法,不是其他人的“大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