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街頭被刺身亡,38位鄰居無一人幫忙 | 不介入的旁觀也是從衆

在微博上無意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女子在等車,一男子從後邊拿刀戳了一下該女子,隨後這女子搖搖晃晃在馬路上跌倒,明顯受了重傷。在女子倒地後路過好幾輛車都熟視無睹,最後一個滴滴司機報警,女子才安全度過危機。期間一輛出租車已經停下,但是瞭解情況後便揚長而去,除了感受到該男子的瘋狂還有人的冷漠。

其實這樣的事情不只是發生現在中國,在1964年,一個女孩在紐約街頭被刺身亡,而在案發現場的人羣裏,至少有38位受害人的鄰居走到窗前,看着這個持續了半個小時的暴行,無一人上前幫忙或者報警。

爲什麼在面對他人受到危害時,都選擇不聞不問?試想一下你如果在現場,你又會怎麼做呢?

 在《社會性動物》一書中指出,不介入的旁觀其實也是從衆者。書中用了大量實驗證明在面臨他人受到傷害時,如果附近只有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出手相救的概率是90%,而當人數越來越多時,在場的人出手相救的概率也隨之減小。

如果在場人數越多,那麼責任也就越分散,另外很多人都會有一定有人已經報過警了的想法,以此來減輕自己內心的愧疚感。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點就是“我不想受牽連”,近幾年老人碰瓷的報道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情境下,你看到摔倒的老人還敢去扶嗎?

不難看出,個體做出的決策總會受到他人或者社會其他信息的影響,這在心理學上稱爲從衆。從衆現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上街看到一羣人圍在一起,你也會跟着去看熱鬧;上學時,你認爲A是正確答案,但是當你發現周圍的同學都選C時,你也會毫不猶豫將答案改爲C等等。

在一個羣體中,個人總是希望與他人保持一致。這樣可以有效減小自己的錯誤,同時可以得到獎勵(羣體中他人的認可等)和避過懲罰(個人決策失誤帶來懲罰的風險)。

當然從衆現象也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比如你看到一羣小孩在玩泥巴,你根本就沒有加入的想法。因此對你產生影響的羣體身份至關重要,一般最容易影響他人的是三類人:專家組成的羣體、羣體對個人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公司開會)以及羣體在某一方面和個體是相似的(比如周杰倫的粉絲),這三種情況,個體的從衆心理將會達到最高。

在羣體保持一定的情況下,個體的從衆心理還會受到他人一致性的影響,比如當你選A,周圍同學的答案很多選C,但是也有的選A,那麼你改答案爲C的概率將會大大減小。同時也與表態的先後有關,比如公司對於新產品的意見進行探討,當你第一個回答時,你的答案是自己的選擇,同時你也會對後來回答的人產生影響。當你前面三個都回答完時你再回答,那麼你的答案肯定會受到前面人的影響。

同時個人的決策還會受到責任的影響,比如你是這個項目的直接負責人,儘管下面的人都選擇了一個方案,你也會再三考慮從而做出決策。個人在羣體中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那麼即使一個人在做決策時,也會很容易受到社會信息以及他人的影響。

比如當你去一個沒有男女標識的廁所,你會猶豫萬一進錯會很尷尬,但是當你看到其中一個剛好出來一個同性,你會毫不猶豫地進入該廁所。因此個體從衆是因爲獲得信息地需要,社會對於個人地影響層次分爲三個方面:依從、認同和內化。

依從是一個人爲了獲得某種獎勵或者避免懲罰而做出某種行爲。比如戒菸所,當你吸菸時你會受到電擊,你自然就不敢吸菸。但是當你回到家時,吸菸並不會獲得懲罰,於是你又開始吸菸。因此,當外界力量消失時,所依從的行爲就會消失。而在大街上看到的人羣你也會去聚集,很多都是依從的原因。

認同是更高一級的社會影響,你在戒菸所很認同他們的理念,吸菸是有害健康的,所以即使你回到家,你想要吸菸的時候就會經過激烈的內心掙扎。而在商家做營銷時,會把吸引的點呈現在你的面前,即使你並不特別需要這個物品,很多情況下你也會選擇購買。

內化是最高級別的社會影響,吸菸有害健康,你也見證了吸菸是如何奪走他人的生命,並且二手菸危害自己的家人,所以你對於吸菸已經不上癮。在心理學上,內化的影響力是最強的, 他會成爲你以後行爲的準則,比如喝酒不開車這樣的鐵律。

個人想要突破社會其他因素的影響是很難的,畢竟“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樣打破常規的勇氣不是任何人都有的,畢竟面臨着很大的風險。

當然,從衆也是雙刃劍,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有彩虹般絢麗的溫暖,也有黑如煤炭般的人心。身處其中,一定要有獨立的判斷意識,對於各種各樣的結論性信息條件式的保持懷疑,也許會有苦惱,但終究你還是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