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奖励和惩罚方式,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孩子今天刚到家,甩下书包,就兴奋地告诉你这次考试只有他得了一百分。你高兴之余告诉孩子你想要什么玩具,爸妈都给你买。

孩子刚到家,摔下书包,低着头告诉你:妈妈,老师让您去一次,我这次考试全班倒数第一。你很生气,想起为了孩子上学,每天早送晚接,甚至工作都辞掉了,竟然换来这么个结果,越想越气,甚至想要揍他一顿,最后让他面壁思过。

这两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是很常见的,惩罚与奖励始终是伴随着孩子成长的话题。孩子做对了就给想要的奖励,可以激励孩子做更多正确的事情;做错了就要严厉惩罚,杜绝以后再犯错。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事实告诉你这样完全是错的。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给孩子想要的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对这件事情本身失去兴趣,更感兴趣的是奖励;做错了要严厉惩罚,那么就给了孩子做错事的理由,让做的错事也合情合理化。

如何让孩子做正确的事情以及防止做错误的事情

有一项关于作弊的很有意思的实验:让学生们去参加一项竞争性考试,如果不作弊根本就不可能获胜。分为三个区域进行,一个区域监考老师玩手机,也就是你可以随意作弊;第二个区域有一位老师认真的监考,这样让孩子认为有机会作弊而不会被发现,事实上当你作弊时,老师马上就会制止;第三个区域有三位监考老师同时监考,想要作弊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天要求这些小学生说明关于作弊的感受,总体看,很明显第一区域作弊的孩子比第三区域不作弊的孩子更加宽容地对待作弊,而第二区域作弊被制止的孩子对于作弊的态度最为严厉。

因此那些最强烈地反对这类行为的人,正是那些受到过强烈诱惑而最终拒绝的人。通俗讲就是那些几乎去干错事的人,往往最容易指责他人。

因此想要孩子对某个对象具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就要让他们拥有这一对象,而不是这一对象带来的奖励;想要强化孩子对某种不正确行为反对的态度,就需要诱惑孩子,但是不能诱惑到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的程度。

对行为辩护的外部理由

你受邀去朋友家做客,客厅挂了一幅糟糕的画。朋友很兴奋地告诉你这幅画是自己画的,他有多么喜欢这幅画。你也会随声附和这幅画棒极了,挂在这里很好看。

你一点都不会怀疑自己是个诚实的人,之所以撒谎,是因为顾及朋友的情面。所以这样的辩护是外部情景决定的,将它称之为外部理由。

而生活中常见的外部理由就是奖赏,比如让孩子打扫卫生,可以得到五块钱奖励,虽然孩子心里是不乐意打扫的,但它还是会·打扫,而使孩子打扫卫生的五块钱奖励就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外部理由。

对行为辩护的内部理由

你本不会吸烟,你认为吸烟是危害健康的,所以你还经常劝诫身边的人不要吸烟。在一次公司聚会中,大家都玩嗨了,而且还喝了不少酒。你看着同事点起一根又一根烟,你鬼使神差地点起一根烟也开始吸起来。

第二天你回想起昨晚的情景,你不由得倒吸一口气,你还劝诫别人戒烟呢,自己也吸起来了。昨晚你竟然做了有违自己认知的颠覆性行为,虽然可以归结为喝酒,但是这个明显不能称之为外部理由。

所以你就必须通过内部理由来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使其与自己的态度与说过的话相吻合。因此你对吸烟的态度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你开始研究吸烟的历史,吸烟对于个人的意义等等,你开始不那么反对吸烟,再见到朋友吸烟也不会强加劝诫。

而这引起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就是内部理由:假使一个人的行为或者看法与自己的认知相背,又无法从外部加以辩护,这个人就会试图从内部进行辩护,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态度相一致。

“讲过为真”原则

我们知道,外部理由最常见的就是奖赏。在一项实验中,让耶鲁大学的学生们去做出一项非常困难而且与他们的态度相反的行为。在一次骚乱中纽黑文市警察对待学生非常野蛮,做出了出格的反应。实验者要求学生们写一篇短文对警察的行为表示强烈的支持,尽管这些学生强烈地认为警察的行为很恶劣。

在写短文前,一些学生得到了十美元,一些学生得到了五美元,还有一组学生得到了一美元,最后一组学生仅仅得到了五十美分。每个学生在短文完成后,被要求表明对警察行为的态度。

结果显示获得的奖赏越少,学生对待警察的态度转变越大,即得到五十美分的学生开始体谅警察,而获得十美元的学生对警察行为的支持度最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获得十美元的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奖赏而写与自己态度相反的短文,而这十美元正是外部理由;获得五十美分的学生,显然奖赏不足以称为外部理由,所以只能从内部理由下手。

当人们没有充分的理由对自己原有态度相反的观点进行辩护时,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谎言,这就是“讲过为真”原则。

在教育中如何更好的奖赏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人们在外部理由很少的情况下,实际从事了一项单调乏味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与存在外部理由相比,他会对这项活动更感兴趣。所以,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比如取得好成绩,就提供孩子满意的奖赏,实际上会降低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内在吸引力。

专家对儿童也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实验者要求一半的孩子进行塑料拼图游戏,并承诺稍后会让他们玩一种更有趣的游戏;而另一半的孩子也进行塑料拼图游戏,但是没有允诺任何回报。进行拼图游戏后,所有孩子都被允许玩更有趣的游戏。

几周后,他们让这些孩子自由参加拼图游戏,结果发现,那些为了获得更有趣的游戏而进行拼图的孩子们,已经不再愿意玩拼图游戏;而没有告知的孩子,大部分会选择继续玩拼图游戏。因此游戏中的奖励将游戏变成了工作。

因此只有适度表扬,才会让孩子们对做正确的事情本身(比如取得好成绩)感兴趣。而家长或者老师滥用表扬,会让孩子们产生自己做这件事情就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已,孩子不会对事情本身感兴趣。

如何更好的惩罚

同样的根据“讲过为真”原则,孩子们做错事后所受到的威胁越不严重,所能找到的外部理由越少;而能够找到的外部理由越少,越需要去寻找内部理由,因此可以自觉性的改正。

曾经有人在哈佛幼儿园做过一项实验:要求5岁的孩子们对几种玩具的吸引力进行评价,接着挑选出每个孩子认为最有吸引力的玩具,并且告诉他们不允许玩那个玩具。

对其中的一半孩子,会采取比较轻微的手段来惩罚并且告知他们;对另一半孩子就会采用较重的惩罚,并且告诉他们“我会非常生气,会把所有玩具都带回家,再也不会让你玩”。

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抵制住了诱惑,接下来再次要求孩子们对所有玩具的吸引力进行评价,那些受到轻微威胁的孩子认为被禁止玩的玩具不如原来那样有吸引力了;而那些受到严重威胁的孩子觉得那些被禁止玩的玩具更加有吸引力。

因此,当孩子做错一件事情,就受到严厉的惩罚,会给他们充足的外部理由继续去做这件事情,而适当轻微的惩罚,因为外部理由不够,只能从内部理由下手,会让他们对所做的错事本身失去兴趣。

而大量案例表明:家长采用严重的惩罚去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往往会导致这些孩子在家里不会表现出攻击行为,但是在学校或者离开家庭表现出更大的攻击行为。

因此,无论是奖赏还是惩罚,都不能大到能够称之为外部理由的地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而适当轻微的奖赏和惩罚,会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发现事情本身的对与错,从而能够更好的坚持与改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