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啓示錄:基因技術的是與非,毀滅or希望?》

也許是受冠狀疫情的影響,原本就不甚開朗的本人最近變得愈發沉悶焦慮。心不寧則思不達,思不達則文筆鈍,於是正在創作的歷史小說也不得不停滯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漫無目的地看看書、聽聽音樂排解不良情緒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經過片刻的猶豫,我還是抽出了書架上的《三體》再次拜讀。

正所謂“大浪淘沙沉者爲金”,只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篩選,在喧囂嘈雜的炒作過後,依舊能夠煥發出耀眼的光彩,引人深思回味的小說那纔是真正的好作品,真正擁有價值的經典。

劉慈欣的《三體》顯然正是此類。

《三體》就如同一個巨大的思想寶庫,每次閱讀總能尋找到不同的閃光點,進而引發讀者的深思。比如這一回在讀到小說危機紀元篇,相較於人類與三體對抗的主線劇情以外,有兩件“小”事格外的引起了我的注意——可控聚變和基因工程。


在這裏有必要先科普一下可控聚變和基因工程,首先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爲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這種反應在太陽上已經持續了50億年,太陽的原理就是核聚變反應,因而可控核聚變又被稱爲人造太陽。

本質上來講,地球上包括所有的礦石、化石能源在內,一切能源都來源於聚變。想要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掌控核聚變纔是唯一的選擇。

而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稱基因拼接技術和DNA重組技術,是以分子遺傳學爲理論基礎,以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的現代方法爲手段,將不同來源的基因按預先設計的藍圖,在體外構建雜種DNA分子,然後導入活細胞,以改變生物原有的遺傳特性、獲得新品種、生產新產品。基因工程技術爲基因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說到這裏,你可能會心懷崇敬,用那飽含豔羨的眼神望向作者——您懂得真多,學識真淵博。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爲作者本人對於那些高尖端黑科技也不甚瞭解,以上科普知識均爲度娘從那兒拷貝。

呵呵,言歸正傳,還是繼續講正題吧!

小說劇情裏,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可控聚變和基因工程技術終於有了重大突破,自此人類終於如願以償獲得了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再也不必爲了極爲有限的化石能源絞盡腦汁,爭得頭破血流。

另一方面,食物的生產不再依賴土地和太陽,通過可控聚變技術人類製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小太陽,結合基因工程培育出的超級種子,食物的生產已由傳統的農耕播種變爲了食物工廠的流水線作業,人類終於徹底告別了看天喫飯的宿命。可以說,能源與食物,已經不再是制約文明發展的瓶頸。

看到這裏,我不禁產生了一個想法,撇開三體的大故事背景不講,假如把可控聚變和基因技術這一段單獨拎出來講,其實亦是一個值得人深思的事情。

試想一下,假如沒有了資源和食物的後顧之憂後,人們的思維方式必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共識、新的價值觀形成,一個我們難以想象的新紀元將會開啓。

在這個新紀元中,可控聚變的質疑聲會相對小一些,而基因技術很有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與紛爭,屆時人類也許會在基因技術的使用底線這個問題上展開激烈的討論,激進派會認爲人類應當充分利用基因技術改造改良自身,剔除衰老、疾病等缺陷基因,大大強化自身的智商體能等各項指標,最大程度的延長壽命。如此不僅更加有利於開展包括星際旅行、探險宇宙奧祕在內的各項活動,還有可能因爲壽命的延長,使人類進化加速,最終趨近於傳說中神明的存在。

而保守派則認爲,對自身的基因改造改良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由此會引發大量倫理道德問題,亦或某種難以預測的災難性後果,進而引發人類社會的徹底崩潰瓦解,所以他們堅決反對針對人類自身的基因改造改良。甚至會有人提出質疑,經過基因改造後的人類是否還能稱之爲人類?

在社會現實中,也許有人傾向於激進派,也許有人支持保守派,然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說辭道理、思想看法,也犯不着急着給對方扣帽子,上綱上線。

平心而論,其實人類自打誕生以來,每時每刻無不在進化着,改變着。只不過這個過程是以一種近乎於自然選擇的偶然性方式在低效進行。

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基因以其特有的方式不斷地突變完善,時至今日的人類,本身就是基因改良的結果。但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應該取代大自然亦或造物主,自己主動地掌控這一進程呢?

說到底,人們對基因技術的疑慮正在於它所帶來的未知和不確定性。沒有人會知道它究竟會是人類的希望,最終的發展歸宿,還是促使人類這個物種最終走向毀滅的助推劑?

希望or毀滅,但願上帝不是一位賭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