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記錄歷史


茅盾文學獎,作爲國內最高的文學獎項,每屆我都會關注,但能否閱讀獲獎作品,隨緣而定,所以所讀歷屆茅獎作品,數來也是寥寥。

今年,我買齊了第十屆茅獎的五部作品,其中李洱的《應物兄》在茅獎公佈前已讀。就篇幅而言,梁曉聲的《人世間》最長,分上、中、下三部,《應物兄》次之,上、下二部,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次之,卻也厚重,徐懷中的《牽風記》最薄,顯得沒有分量。當然,我們斷不能以篇幅來界定一部書的價值與份量。

目前,僅《主角》未啓封,《人世間》閱至中部,其餘三部閱畢。如個人對所閱之書作出評價,《人世間》第一,《北上》第二,《應物兄》第三。《牽風記》斷不配茅獎,有高光的故事背景,情節卻令人匪夷所思,語言與人物脫節,難以服人且不能讓我浸入其中,讓人不得不懷疑,是否是對高齡老資格作家的安慰?當然,從故事的時間跨度、寫作難度以及藝術價值來看,《北上》排第一也未尚不可。

《應物兄》中,作者儒學知識的深厚儲備及涵養令人佩服。《北上》圍繞大運河百餘年的生生不息以及生活在現實之河、歷史之河的幾代人的命運展開,歲月起伏,命運坎坷交錯卻又脈絡清晰,讓徐則臣不愧爲70後作家的中堅,也無愧於北大中文系出身的背景。

至於梁曉聲,是五人中我最早接觸的作家。上世紀90年代,我讀了他好些作品。他與我父輩同齡,是較早寫知青小說的,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親情繫列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世間》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寫到改革開放的今天,跨越四十餘年,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普通百姓命運的跌宕起伏。比之同爲現實主義同獲茅獎的《平凡的世界》,該部作品時間跨度更大、人物更爲龐雜,描寫更爲細緻。梁曉聲個人獨特的生活經歷、對人物心理的細緻描摩能力、以及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反思,讓這部作品充滿了真實的力量和極強的代入感。看來,作爲當代多產的作家之一,進入新世紀雖寂寂無聲,卻是在高校講臺(後入北京語言大學從教)沉澱以厚積厚發。

之所以看好《北上》與《人世間》,可能與我個人好惡有關。我認爲,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記錄現實與歷史的。歷史書,從來是粗線條的,是有美化和簡化的,歷史的主角似乎也從來只是有影響的大功大過之人,而萬千寂寂無名的普通人卻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和無盡的塵煙中,即使在宗族流傳的族譜中也只是一絲痕跡而終致一片虛無。好的文學作品,應似一幅對人類過往所作的一幅工筆畫,讓後人知道前人經歷了什麼,人類是如何深深淺淺地接續走來。

有時,人類的愚蠢、虛妄、狹隘,不是因爲看不清現實和未來,而是因爲不曾回望歷史或者看不清歷史,如同身處迷霧。感謝有誠實、理性的作家,以深沉的思索、以悲天憫人的筆觸和情懷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描摹歷史漸去的背影,讓我們不致遺忘前人的苦難與輝煌,不致看不清我們來自何方?

然而,當今時代,變化急遽,光怪陸離,又該如何準確記錄呢?又有誰會願意靜心記錄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