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如無退路 便向前行(二)

該篇影評有些長,還請耐心食用。。。。。


電影結束時,我不斷地問自己,爲什麼,爲什麼1900執意要留在弗吉尼亞號上,即使死亡也不能動搖他的決心呢?


這時,我想起了1900第一次彈鋼琴的那個夜晚,一位女士與史密斯船長的對話。


女士問史密斯船長:“他叫什麼名字?”


史密斯船長說:“1900。”



女士說:“不是曲子,我是說這個男孩。”


史密斯船長說:“1900。”



女士一臉沉醉:“和曲子一樣啊。”



原來,一切的深刻含義都在1900的名字之中。


丹尼·佈德曼·T·D·萊蒙·1900,“丹尼·佈德曼”來源於他的黑人老爹老丹尼,“T·D·萊蒙”來自於他被遺棄時裝着的木箱,而“1900”是他黑人老爹收養他的時間,1900年1月


1900年,是20世紀的開頭。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遇到了瓶頸,歐洲的經濟增長日漸緩慢。


而美國正處於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重要社會轉型,新舊生產關係更替,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美國市場對勞動力需求量突增。


這導致大量的移民從歐洲,甚至世界各地,湧向美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移民浪潮。


1900年,像是一條分界線,把移民的生活分成舊日和明天,舊日是生活在故里的桃源生活,而明天是在城市洪流中逆流而上的未來。


而電影中,1900就是這麼一個時期誕生的移民孩子,他被移民從大西洋對岸帶來,降生於前往美國的途中,卻永遠不會離開弗吉尼亞號踏上美利堅的土地。


他就像是萬千移民那故里的夢和過往,這些夢只能活在故鄉或故里的記憶中,是永遠無法紮根於美國生長的。


所以,當移民看到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時,他們激動地大喊“America”,急急忙忙地提着行李下了船,至於他們故里的夢和記憶,只能遺留在弗吉尼亞號上,遺棄在茫茫大西洋上——爲了更好的生活,他們必須拋棄過去,這也是每次弗吉尼亞號抵達紐約港口時,人羣歡呼離去,遺留下1900獨自一人的原因。



1900就是那些背井離鄉的移民故里的夢和記憶,1900彈奏的美妙旋律是移民遠走他鄉的最後的輓歌,這便是1900的隱喻。


弗吉尼亞號也是一個深刻的隱喻。


弗吉尼亞號是一隻黑白配色的蒸汽遊輪,它的裝飾滿是舊時代的味道,船上的每一個畫面都像一張泛黃的家書一樣。


它承載着一波又一波背井離鄉的移民,從家鄉走向他國的繁華城市。人們從它身上而來,也從它身上而去,走向了新的世界,新的時代。


它代表的就是移民的舊時代,代表着移民在故里舊的生活方式。


在後來,弗吉尼亞號已經老舊到不行了,斑斑鐵鏽佈滿了了整個船體,醒目的黑白油漆已經掉個精光了,而船上的頭等艙舞廳,三等艙,乃至每一個艙室都滿是垃圾,積水,人們只能炸燬他。


這說明了,舊時代漸漸褪色,消散,過往的一切都將被時間埋沒,只遺留下一地狼藉。


那些舊時代的東西,雖然曾經美好過,但是它們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只有讓那些舊時代的沉沒在記憶的深海里,人們才能更好地往前行走。


這就解釋了,爲什麼1900始終沒有辦法走下弗吉尼亞號——因爲他屬於過去的時代,他是人們在舊時代裏的美夢,新時代無法成爲他生存的土壤,他只能跟隨舊時代一起沉沒在歷史中。


電影故事中,還有兩個很有趣的人物設定,一個是那個在深夜聆聽1900琴聲的老風琴手,一個是1900親密無間的朋友邁克斯·圖尼。



其實,兩者的身份是相同的,兩個都是移民,但是兩人的選擇並不相同。


老風琴手是一個命途多舛的意大利農民。在他守着故里生活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在他的土地上,他不向往城市生活,只關心莊稼的收成能否讓他的家人懶以生存。



但是後來,一切都改變了。


他的耕地完全乾透了,他的妻子與牧師私奔了,他的5個孩子死於熱病,他只剩下一個小女兒,與之相依爲命。


雖然生活很悲苦,但是人總得活下去。爲了他的小女兒,老風琴手決定與命運鬥一鬥。


他放棄了那一片給自己帶來無窮厄運的土地,開始了他的漂泊,爲自己和女兒尋找一個未來。


一天,他穿過陌生的城市時,看到了一生中最美的事物,大海,他開始明白,他的未來就在那遙遠的大西洋對岸。



於是,他背井離鄉,漂洋過海,來到了這個無邊無際的紐約城,開了他的魚店,重新開始了他的生活。


老風琴手打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大海的聲音就像是在吶喊,不斷地吶喊。”


大海的吶喊,就像是城市裏擁擠人羣的吶喊,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吶喊。


城市的人們起先也是生活在土地裏的農民,但是新時代來臨時,他們都掙脫了祖祖輩輩賴以謀生的土地,來到異國他鄉摸爬打滾,終於成就了他們新的人生。


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的希望不在那該死的土地裏,而是在擁擠嘈雜的城市裏,城市給他們帶來了希望。


就像老風琴手所說:“人生無限!”



最後,老風琴手的女兒帕多萬也離開了意大利,前往紐約城追隨她的父親。


毫無疑問,他們真正意義上地改變生活從頭開始了。


相比起老風琴手,小號手邁克斯·圖尼的選擇就不盡相同了。


如果說老風琴手是勇於放下過去去開啓新生活的人,那小號手就是沉溺於舊時代的人。


他曾生活在弗吉尼亞號上,他捨不得那些舊日的時光,直到他厭倦了海上的生活,他纔回到了岸上。


可是,這並未開啓他的新的人生,他浪蕩多年,依舊過的窮困潦倒。


他還時常想念他的船上生活。在電影開口,他獨自坐在潮溼昏暗的階梯上擦小號,心裏在想:“我現在仍自問離開海上都市(遊輪)是不是正確選擇。”



當他聽到了弗吉尼亞號要被炸燬時,他匆忙趕到現場,試圖把1900——他那昔日的美夢和記憶帶到岸上去。


可是,很快地,他發現,這不可能。


在船即將被炸燬時,1900終於肯出來與圖尼見面了,他們坐在炸藥箱上,交談了起來。


開始時,圖尼依舊循循誘導,勸1900和他一同下船,去面對新生活。



但是,1900說:“那些漫無邊際的城市,可以說,什麼都不缺,就是沒有盡頭。比如說鋼琴,琴鍵有始有終,一共88個鍵,不多也不少。琴鍵是有限的,你是無限的。”


“但當我找到舷梯上是,擺在我面前的琴鍵有成千上萬,永遠數不完的琴鍵,真的,邁克斯,根本沒有盡頭,這個鍵盤太大。而在這個無限大的鍵盤上,你根本沒有辦法演奏,這不是爲凡人準備的,這是上帝的鋼琴。”


“天啊,你沒有看見那些街道嗎?有上千條!你怎麼去選擇一個?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一片窗在的風景,一種死亡的方式。”


“所有問題都湧到你面前,你卻不知盡頭,你難道從來沒有被這種想法嚇得要死嗎?這樣的日子是多麼的恐怖。”



圖尼徹底沉默了,他漸漸清楚,1900所說的一切,正是自己所面對的。他正在這數千條街道間來回奔走,但是始終找不到自己的歸宿。


圖尼已經徹底迷失在紐約這片鋼筋叢林之中。


接着,1900說:“我出生在這裏。世界從我身邊經過,但只是2千人一次。這裏有夢想,而又永遠不會超出船頭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上,表達出無限的快樂,這樣纔是我的生活。”


“我永遠離不開這條船,不過,我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反正對於別人來說,我本來就不存在。”



話已至此,圖尼再也忍不住哭泣,涕泗橫流。


因爲他明白,他無法挽留那破敗的過往,雖然那些曾經美妙如天堂,但也逃不出消散殆盡的結局。他回首來路,發現,來路已被路邊的野草完全淹沒,他徹底失去了歸途。


他再也回不到那個船一樣大小的有限的故里,他將繼續面對着無限的紐約城和新時代,繼續迷茫。


這也許就是離鄉背井的移民最大的悲哀吧,前路不明,歸途已斷,剩下的只有盲目前行。


故事結尾,圖尼只能又哭又笑地告別了1900,告別了他曾懷念的夢境,告別了他舊日破敗凋零的記憶,獨自離開。



就這樣,圖尼的夢錯過了整個世界,而圖尼錯過了他的天堂。


最後,想起一個很有意味的場景,就是小號手圖尼和樂器商店老闆討論的那個“牆上的畫爲什麼會掉下來”的問題。


圖尼反覆地問樂器店老闆來。


“爲什麼牆上的畫會掉下來?他常年累月地掛在牆上,爲什麼就毫無徵兆地掉落呢?沒人碰過牆上那顆釘子,但是到了某個時間點,爲什麼畫就掉下來了?畫掉下來了,悄無聲息地滑落,而周圍一切都沒有變化,完全沒有動過,甚至連只蒼蠅都沒有飛起!毫無道理,爲什麼會在此時此刻?”



這一段話,在電影中顯得有些莫名其妙,甚至有些過於誇張。


但是,我要說,這一段也很有必要的。


它不只是圖尼的發問,它更是來自於導演的發問。


這段話背後的問題,或者說它真實的面目是:“爲什麼舊時代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呢?舊時代的生活持續了數個世紀,爲什麼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呢?是舊時代裏什麼都是無法再支撐了嗎?而舊時代的逝去時一切都沒有改變,爲什麼我們卻回不到從前了呢?毫無道理,爲什麼在此時此刻?”


然而,沒有答案


我們說不清楚,爲什麼昔日的一切在轉瞬之間煙消雲散,我們也無法得知新時代爲何眨眼間把我們甩在身後,我們不知道,也無從把握。

我們一直都是後知後覺,如不是突然驚醒,我們不會感覺到唐突。


只能說,世間一切都在悄無聲息地變幻,我們都是被時光遺留下來的孩子。


我們只能在被遺棄後,整理一下衣冠,收拾一下狼狽,選擇一個方向,繼續前行。


除此之外,再無他法。


喜歡記得來一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