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佛系年輕人:嘴上說着不喜歡,身體卻很誠實

20代的年輕人,是熱血沸騰的

生在物質極充裕的時代

興趣愛好也較老一輩們

多了不少

追星、遊戲、攝影、手辦……

拼了命地讓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

其中也不乏將愛好發展成事業的人

遊戲打着打着就打進了電競隊

星追着追着就追進了娛樂圈

可20代的年輕人

也是無慾無求的

將所謂“佛系”標籤牢牢貼在身上

當作了面具

掩蓋掉“看淡一切”

背後的內心空虛

什麼都淺嘗輒止

什麼都漠不關心

只做那些老師讓做、爸媽讓做

看起來應該要做的事

不再去過問自己的內心

是否真的喜歡

20歲

明明是最勇往直前的年紀

卻不敢再談喜歡


面對喜歡做的事

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狀態


從愛好到職業都是它

@微博衝浪選手

談到喜歡、熱愛、理想

腦子裏第一個蹦出的人

是羽生結弦

羽生雖然是一名花滑運動員

但他在國內的熱度

絲毫不差於明星

但真正吸引我的

是他對花樣滑冰

自始至終不曾變過的熱愛


羽生自小就有哮喘

家裏人爲了治療讓他去學習滑冰

結果他就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滑冰

而且他對這份愛

非常有“責任心”

絕不是嘴上說說而已

而是用從不間斷的訓練去證明

他從保證“鐵板三週”

(指幾乎不出錯的阿克塞爾三週跳)

到不斷挑戰新的四周跳

從自由滑後半段

不勝體力而放慢速度

到後期幾乎滿分的滑行

早期因爲大地震失去了訓練場地

他就給自己安排

大大小小的商演充當訓練

這所有的努力

只因爲他喜歡

還有因喜歡生出的目標

他喜歡,並且做到了


 作爲藝術家的卡車司機 

@過年好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紀錄片

裏面有一集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講的是一個叫孔龍震的草根畫家

他出生於河南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曾經很喜歡畫畫

但和很多人一樣

因爲諸多現實原因不得不放棄

轉行做個卡車司機

過着極其平凡的人生

結果有一次拉貨時

他出了車禍

那次與死亡的極度接近

讓他意識到自己需要做真正該去做的事

(紀錄片《中國人的活法:開卡車的藝術家 孔龍震的十年之夢能否開花結果》)

他重拾畫畫的夢想

併爲此拼盡全力

最終,他拼出了丹麥

“康納國際藝術展”的受邀資格

成爲繼徐悲鴻、齊白石和葉淺予後

參展的第四個中國人

……

看完突然就覺得

喜歡好像不是件很難的事

 用業餘愛好豐富生活 

@SA圈狂熱分子

作爲常年混跡微博SA圈

手帳圈、B站學習區的人

我的關注列表裏躺了

超級多將生活過出花的博主

像susie寶、秋日記本、櫟樹oak……

他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

有人是學商科的在校大學生

有人是在職白領

還有人做着和手賬繪畫

八杆子打不着的工科工作

但他們都沒有停止

做手賬、畫貼紙、拍vlog

他們會在工作學習時間爲主業而努力

同時也會抽時間去做喜歡的副業

可能因爲某些現實原因

無法將大塊時間留給最喜歡的那件事

但也依舊滿足於現在“多業並行”的狀態

這樣用心喜歡一件或幾件事的樣子

真的真的很好看


三段敘述中的人們

境遇不盡相同

職業千差萬別

但對待心中所愛

卻是極其一致

找到一件喜歡的事後

便會毫不猶豫地去嘗試

有的將其變作興趣

與主業和諧共存

有的將其當作事業

一輩子奮力追逐

面對喜歡

仔細評估自己的現狀後

斟酌着將其放在生命裏最適當的位置

保護它、鍛鍊它、享受它

這或許就是對待喜歡

最理想的狀態

喜歡似乎不難

但卻不敢再去喜歡


很多人都會

或者說都曾認真對待過

自己喜歡做的事

畫畫、攝影、跳舞、追星……

並曾試着把它變成

一項固定的興趣愛好

給它分配時間和精力

希望它能逐漸壯大

成長到足夠充實生活


但年齡在增長

喜歡的事卻沒有跟着一起長大

越來越多的20代青年

在變得不再年輕的路上

慢慢拋掉了曾經的熱愛

年輕人明明是最有資格去喜歡的

可現在卻變得不敢去喜歡了

 “喜歡”降級 

爲了不受不必要的麻煩

很多人選擇將喜歡降級

把它藏進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喜歡攝影

但在繁重的學業面前

相機只能被放進

滿是灰塵的儲藏櫃裏

只是偶爾想起來

會用手機拍拍本子

並嘗試着給泛黃的紙張

調出粉嫩的顏色


 “喜歡”趨同 

每個人喜歡的事情總是不同的

有的主流、有的小衆

當過於特殊醒目的喜好

阻礙了融入羣體的腳步時

改成做和別人相同的事

總歸是不會出錯的

於是自我介紹裏的愛好

都變成了一個樣

讀書、聽歌、看電影

人們的生活也都變成了一個樣

朝九晚五、碌碌無爲


“喜歡”的理想狀態

是作爲一個持久的興趣愛好

和本職工作一起豐富一個人的生活

或是成爲一份正經的事業

讓人花一輩子的時間去熱愛和追求

但現實是

“喜歡的事”在生活中的佔比越來越小

所謂“應該做的事”成爲全部

生活失去了興趣的調劑

逐漸機械化、程序化

(《82年生的金智英》截圖)


在這樣的生活裏

年輕人逐漸失去該有的熱情

不敢談喜歡

疲於談喜歡

也因此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

最後只能走向身邊人

安排好的“正統”的路

爲什麼不敢了


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不敢再談喜歡

從過去角度來看

從小的思想灌輸

家境的殷實與否

都與之直接掛鉤

“興趣好是好

但是等工作了你哪還有時間做這些?”

“現在做的這些玩意成不了大事

以後都戒掉吧,別耽誤正事”

我們最初的“夢想觀”

即便後來我們找到了熱愛的事

也還是會遲疑堅持下去

能否帶來金錢和地位

除此之外

我們不得不承認

優越的家境確實要比寒門

更適合培養“喜歡和愛”

如果一個窮孩子“不幸”喜歡上

設計或音樂等燒錢的專業

那放棄是大概率要發生的

從當下的個人狀態看

對自身的不自信

極有可能造成

對喜歡做的事望而卻步

不甚順利的學業

或是和別人比稍顯遜色的簡歷

都會打擊到自尊心

影響做事的心情和效率

如果這件喜歡的事恰好比較小衆

則更容易讓人開始懷疑

自己能否走好這條本來就不會太順利的路


未來的不確定性

也會使人變得更加“膽小”

“如果堅持到最後什麼都得不到該怎麼辦”

“比起享受愛好到最後一無所有,

還是做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吧”

所有人都更願意選擇一條越走越寬的路

面對未來可能的泥濘和荊棘

不去做喜歡的事

是在“保護自己”

除此之外

還有父母的不支持

社會的不認可等

環境和內心兩面夾擊下

放棄做喜歡的事

是對自己的保護

同時也是變相的桎梏

重談喜歡,不是難事


做自己不喜歡

但別人喜歡的事

或許會更加安穩

但也極可能無趣平庸

而做自己喜歡的事

可能艱難

卻必然愉快舒暢


那麼面對逐漸膽小封閉的自我

我們該如何重拾勇氣

找到真正的“喜歡”?

 瞭解自己 

這或許很雞湯

但也確實很有用

與其盲目地尋找

匹配不適合自己的東西

不如從根本着手

先去了解自己

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我是能一心多用、主副業並進

還是隻適合一輩子做一件事做到底


認識自己並接納自己

才能學會對自己好

並能更好地找出喜歡做的事

真正適合自己的事


 回顧經歷 

過往的經歷成就了現在的我們

也往往隱藏着未來的我們

充分了解自己的內心後

你或許可以問問自己

“平日閒暇時最喜歡做什麼?”

“過去常被人誇的是什麼?”

“平時感到快樂時都在做什麼?”

這些無意識間的行爲

往往就是你所愛之事


 多多嘗試 

不管是玩泥巴還是生物還是金融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去追求

你認爲最有價值的事

你終將後悔

人生路漫漫

你總有時間去給自己留“後路”

但可別一開始就走“後路”

先不要多想

先勇敢嘗試

先竭盡全力

如果成功了

就安心地、快樂地做下去

如果失敗了

大可回頭去做原先一直在做的事

這時的你

便能踏踏實實做原來的事

不再有遺憾


 月亮與六便士不相斥 

很多人會擔心

報酬豐厚的選擇

也許不是最熱愛、最有價值的選擇

但熱愛的事

又往往可能因爲沒有足夠

經濟基礎而無法堅持下去

實際上

選擇不是單一的

職業不是固定的

在追求建立個人品牌的互聯網時代

同時做着多份工作的

“斜槓青年”比比皆是

(這位解說球鞋的UP也是一名千萬家產的金融從業者)

通過一份工作獲得足夠的經濟支持

登上足夠高的平臺

以更好地支撐自己

另一份“小衆”的興趣

不失爲一種選擇

曾經所謂殘酷單薄的現實

和豐滿多彩的夢想

是可以共存的

擡頭看月亮的時候

手裏也可以攥着六便士

2020年代的年輕人啊

請勇敢地去喜歡吧

- END -

網易遊戲猹叔編輯部整理編輯

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或註明來源

點個“在看”,無愧喜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