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孩子了嗎?

今天聽李玫瑾教授的心理學講座,說到一句話“如果你沒有時間陪孩子,就不要生孩子!”非常冷冰冰的一句話!聽她分析犯罪案例,不得不承認:所言極是!

今年兩會上,有一個委員的建議衝上熱搜:父母持“合格父母證”上崗。建議來自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南開區政協副主席許洪玲。何爲“合格父母”?只生不養,對孩子沒有陪伴,沒有教育,應該是“不合格父母”的表現之一。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的性格形成是在3歲之前。因此3歲之前的教育與陪伴就顯得尤爲重要。很多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煩惱:孩子學習有困難,專注力不夠。尤其是今年,因爲疫情孩子宅家上網課期間,無數個家庭裏出現了親子關係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情況,甚至有崩潰的母親一躍跳入河中。也有一些家庭,每天風和日麗,成員之間盡享意外帶來的家庭溫馨時光。所有的果都有因,其中之一可以追溯到孩子童年時光裏親子的相處。

所以,請你和我共同問一下自己:“我陪孩子了嗎?”

去年暑期的一個晚上,我陪孩子在外面納涼,看到的一個場景我經常分享給朋友們。一個打扮入時的年輕媽媽帶着一個兩歲左右的寶寶玩。那個媽媽對自己的穿衣應該非常自信,也非常欣賞自己的髮型。她擺了一個pose,把手機放在臺階上,從不同的方向自拍:左一個,右一個,前一個,斜拍一個......兩歲左右的寶寶在臺階上走不穩,跌跌撞撞,有點害怕,摔倒了,開始哭。而媽媽把孩子拉一邊,任TA哭。應該是對自拍不滿意,接着從不同的方向自拍。

這個媽媽陪孩子了嗎?她肯定會說:一個晚上啥也沒有幹,陪着孩子納涼了。陪是陪了,是有效的陪伴嗎? 當然不是。她沒有看到孩子的無奈,孩子的恐懼,也沒有看到孩子的眼淚。有效的陪伴,不是一邊玩着手機一邊陪着孩子,這樣的陪伴只是表面上的陪伴。有效的陪伴是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孩子的活動中。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在快節奏的當代,爲生活,爲工作,多數的父母都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那麼怎麼解決育兒和工作之間的矛盾呢?有效陪伴是鑰匙之一。

有個在事業單位上班的朋友,她常年利用業餘時間做公益,還經常到外地做講座,參加全國各地自己感興趣的交流學習。留給她和女兒的共處時間非常有限。她定了一個“和女兒的專屬時間”:睡前一小時。在這一小時裏,她全心投入,世界只有母女倆。母女關係非常親密融洽,而孩子大方,快樂,自然天成地成長,經常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她的愛。

我的女兒在幼兒園階段時,我能給孩子的時間是每天幼兒園放學後的一小時。我陪她和她的小夥伴們捉迷藏,做遊戲,看螞蟻,撿樹葉......就是現在,我仍是她“老鷹抓小雞”裏的雞媽媽,“颳大風下大雨”裏的成員,“抓子兒”的對手,思維遊戲的對方,跟她學做手工的學生......用孩子爸爸的話說,我是孩子的玩伴。當我要陪孩子時,我會把手機的音量調到稍低,把手機放一邊,遠離干擾。我陪着孩子消磨她的時光,所以,她不會打開電視看無窮無盡的動漫或連續劇,她不會拿着手機打遊戲,也不會在抖音裏看各種秀。相比之下,獨處時,她更喜歡聽聽書,做做手工,畫畫,讀書。

“六一”兒童節要來了。是花費心思給孩子買禮物,還是給孩子一份有效的陪伴?

斟酌自己的期待,我想每天還是問一下自己:“我陪孩子了嗎?”希望會有非常肯定的回答。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有效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