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圖」讀書多≠懂的多,如何讓大腦真正高效閱讀、學習?

引言

奇葩說曾有一個辯題是關於全人類知識共享的,其實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真是很“唾手可得”——許多優秀的科學媒體,都在用各種有趣的方式科普知識,許多知識付費吸引着我們不斷囤積課程課程。

因此,我們活在這個時代,看着越來越聰明瞭。

然而,我們似乎又越來越“笨”了——被動的接受別人給的觀點和信息,懶得思考背後的邏輯和應用。

所以,道理我們都懂,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這種持續性的知識焦慮→囤積信息→無法應用→知識焦慮→……,形成了一個無法解開的惡性循環。

信息知識的不需要多,關鍵在於能吸收、內化的底層知識(心理學、認知行爲學、神經科學等元理論)有多少。

所以今天分享的就是我上完L先生智識營第一課的「高效閱讀、學習法」後,對於信息接受和知識獲取的延伸思考、更多領域應用。


底層知識

預測性編碼 | 框架、結構 | 大腦可預知性 | 記憶提取、存儲 | 聯結主義



「思維圖」課程筆記

1. Process On繪製,文末附錄有全圖。

2. 「完整高清大圖」、「源文件」→點擊這裏(建議電腦端打開)

1. 大腦是通過“結構”來理解信息的

我理解的結構/框架,就是一種信息的佈局或分類。例如問你喜歡哪些書,每個人回答不同,但都會有一個粗略的框架分類:

A. 按書的領域:喜歡讀人文、社科、小說,分別提各自喜歡哪幾本;

B. 按閱讀的時間:讀大學喜歡,工作後喜歡,最近喜歡;

C. ……

這種框架式的思考是與生俱來的,如果進一步強化,在學習新的複雜知識時,就可以更容易掌握知識點。

相信大家也會發現,有些框架思維更成熟的人在表達觀點時,都會加上前綴,第一,是從A角度;第二,是從B角度……讓聽衆能“提前預知”相關的內容是應該再哪個框架裏,這樣聽衆就會覺得很“清晰”。這就是“大腦預測性編碼”所發揮的“可預知性”。

也就是更好地用框架/結構來處理信息,可以讓可預知性發揮效果更好,這也讓你在學習或聽衆傾聽時,能提前解析該如何“處理”即將到來的觀點。





2. 如何使用這種大腦預知性更好掌握知識呢?

第60期冬吳同學會有一起“姿態的能量”,裏面提到“預習”的重要性——提前預習新知識後,帶着問題去上課,這種主動掌控的心態可以讓學習更高效。其實背後的心理學邏輯就是“大腦的可預知性”。

第一,先通讀,梳理基本框架。

先不管你是否懂,你先通讀一遍,抓住文章的框架和主題——會涉及到哪幾方面的內容,例如我最近看的中華遺產專刊《神仙傳》,介紹內丹修煉的這一章節,就有幾個關鍵主題:A. 誕生背景;B. 代表人物;C. 發展過程等。

第二,再進行主題式精讀。

通讀後心裏已經有預設框架了,第二次看就會主動把對應內容放到上面對應的三點內容。這時你已經提前爲每個信息劃分了邊界,大腦的神經元聯接、處理就會更快。

同時這種預設框架也是爲自己腦子埋設了“問題”——通讀第一遍後,你會從最開始茫然無知變爲“爲什麼內丹修煉會興起”,這種從【被動接受觀點】轉變爲【主動尋求答案】的轉變,大腦的信息處理模式也改變了——對問題更敏感。

第三,重構,形成自己的觀點。

正如上文所說,很多別人文章、課程提供的觀點,如果只是複述原文,只是停留在“知道”,其實對於自己掌握的幫助不大。而是應該把裏面的信息提取出來跟自己工作、生活相關的知識重新組合,形成自己的觀點。

這也是我不是直接介紹課程內容,而是重新結合自己做品牌營銷工作(第三點延伸應用),寫一篇文章用自己的思考來介紹學習的心得。



3. 延伸應用:品牌/內容傳播時,如何讓別人更快速地理解?

這個課程的知識點既然是涉及到信息的處理方式,也可以反過來思考,做品牌傳播時,我們提供的內容、設計,如果讓用戶能更好理解?

現在生活節奏很忙,除非用戶是主動學習會花時間精度,否則在用戶尚未願意將精力挪出來之前,我們的內容策劃和設計就應該建立在:用戶是在採用線性閱讀的思考模式。

線性閱讀是一種比較粗糙的,按照先後順序的框架模式(下圖)。

這種思維方式很容易導致看到後面忘了前面。尤其是在現在閱讀時間越短的情況下,前面識別文字後還未加工放入記憶,就被後面的內容給取代了。所以很多時候碎片時間你好像讀了很多內容,但轉過頭就全忘了。因此:

推出活動海報時,應該避免長句,留下用戶更敏感的關鍵字、設計排版時要增強這種框架的引導。

場景化的引例要考慮這會不會帶動用戶相關的感悟,而不是主要舉個很標題黨的例子吸引關注就完事。

畢竟To B領域的品牌傳播重要的是用戶後續採購行爲,而不是引發當下的情緒。




4. 當你發現“字我都認識,但連起來就不懂”,應該怎麼辦?

我記得幾年前看《思考,快與慢》時,因爲沒有任何心理學相關的知識積累,讀不到兩頁就放棄。

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就不懂,這就是沒有舊知識可以關聯起來,無法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

所以面對新知識無論如何都要用舊的知識來關聯,即使沒有也可以找找生活的例子,至於正確與否是會隨着你的知識增加而不斷自我優化的。

對於To B企業的新技術推廣,品牌價值訴求都會說的天花亂墜,體現是行業全新的黑科技。但對於客戶如果沒有跟實際工作場景相連,他們也是會覺得“無感”,這也是很多人覺得一些公司的新產品通稿很沒有閱讀的吸引力的原因——公司通稿並不是不該寫,而是應該少講技術多厲害,多提如何幫助用戶。



5. 學習需要節奏感,而不是連續埋頭奮進

我們都會誇獎那些不分晝夜苦命學習的人是勤勞。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可能在短期可以讓知識快速被提取出來,但是卻難以存儲——長時間記住。

在最開始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能被記住的都是你“付出努力”的。剛開始學習很容易回想或者習慣依賴摘抄原文,大腦會覺得是垃圾而清除掉。

所以要記住知識點,甚至能靈活應用,應該:

A. 連着學幾天後,這時提取快不代表會用就記住,可以先暫停。

B. 等一段時間後快忘記了,再努力回想,增強大腦認爲“它是重要的”信號。

C. 回溯知識不要看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語言去提煉,最好就是結合新舊知識的聯繫,提煉屬於自己的觀點。



後記

這系列的文章更多是自己的學習筆記,主題比較發散,延伸思考也很多,篇幅所限不一一寫,可以通過思維圖大家一起交流~

相信也有些人會覺得,讀個書這麼麻煩何必呢?如果花了時間和金錢學習知識又無法掌握,那所付出的不就浪費了嗎?

就是帶着這種覺得不划算,也鼓勵一下自己繼續深度思考下去吧(笑)。


說明

文章的部分觀點和思維圖是我對課程裏提及的底層知識的延伸思考,並不是課程所有的內容。想要聽L先生智識營課程的朋友們自行評估~


附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