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修行第一步,止語

      我總是忍不住想說話,每每說完,事後又感覺十分後悔。

      說話,是人的自我表達,又因爲“至人無己”,所以那些修真得道者,或許從來不爲自己說話,即便開口,也不過“替天行道”,“隨緣應物”而已;然而,對於吾等俗人而言,情況卻完全相反,每每開口,似乎總有幾分自我表現之嫌。

      之所以爲自己的發言而後悔,乃在於發言的當場,言之鑿鑿的我,貌似在說一件自己知道的事,在幫助他人——其語也誠,其情也切,只不過待事後冷靜下來,稍微斟酌一番,便總能發現一個難堪的事實:我只不過是想表現自己或是渴望他人傾聽自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在日常生活當中,由於個人習慣和修行路上不斷學習成長,使得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了一種普遍的錯覺:我知道。

      古往今來,天文地理,經書典籍以及我們所瞭解的所謂“道”……我們倘若有不知,彷彿顯得自己沒有價值的。

      於是乎,就需要不斷地搶答,不斷地說話,用言辭來掩埋匱乏,表現出一副“我知道”的模樣。所以最無聊與最難熬的飯局,就是那種“競賽型飯局”,一羣人臉紅筋漲地挨個搶答一番,貌似答錯了就沒飯喫。

      然而,只要稍微冷靜冷靜,我們就能夠發現,更爲確切的情況是:每個人都是無知的。

      在“我知道”的背後,大多數時候與真相毫無關係,只不過是無明中自己的“道”。

      不要以“我知道”的口吻去教導他人如何生活,因爲我們自己都處在很多的無明中。所以儒家也說:人之患,在好爲人師。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第五章》

        老君爺化身爲老子時,應該是話不多的,出關爲人所請,不得已留五千言,闡述大道,也不過是強而名之,根本上還是在行“不言”之教: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 道德經·第二章》

        因此,在無數次因爲話多而後悔的過程當中,我突然意識到爲什麼入道修行的第一步是爲“守靜”:

        自上古以來,太上歷劫化現,諸師之修煉成道,皆自靜定之功,庶得道功克就,神通自在。

——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道門十規》

        因爲“守靜”就是“閉嘴”,不但是口頭上閉嘴,而且念頭上、心理上也要閉嘴,要從那種自滿的、需要自我表現的衝動當中退出來。

        心裏面的事多了,就連晚上睡覺做夢,也是緊張的,靜不下來,乃至多夢或失眠。

養性安恬,存神靜慮。

攀緣既斷,火必息於心猿;

妄想不生,內自停於意馬。

—— 《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

    把“我知道”丟掉,就是將自己清空,如此方能騰出進步的空間。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等到下一次,再有人來問我:“什麼是‘道’?”我覺得,最妥當與最真實的回答,就是趕快用兩隻手將嘴巴捂住,然後使勁搖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