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架构】什么是云原生应用?有哪些特点?来看看阿里云大学公开课给你答案

云原生技术发展简史

首先从第一个问题进行分享,那就是“为什么要开设云原生技术公开课?”云原生、CNCF 都是目前非常热门的关键词,但是这些技术并不是非常新鲜的内容。

  • 2004 年— 2007 年,Google 已在内部大规模地使用像 Cgroups 这样的容器技术;
  • 2008 年,Google 将 Cgroups 合并进入了 Linux 内核主干;
  • 2013 年,Docker 项目正式发布。
  • 2014 年,Kubernetes 项目也正式发布。这样的原因也非常容易理解,因为有了容器和 Docker 之后,就需要有一种方式去帮助大家方便、快速、优雅地管理这些容器,这就是 Kubernetes 项目的初衷。在 Google 和 Redhat 发布了 Kubernetes 之后,这个项目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 2015 年,由Google、Redhat 以及微软等大型云计算厂商以及一些开源公司共同牵头成立了 CNCF 云原生基金会。CNCF 成立之初,就有 22 个创始会员,而且 Kubernetes 也成为了 CNCF 托管的第一个开源项目。在这之后,CNCF 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 2017 年,CNCF 达到 170 个成员和 14 个基金项目;
  • 2018 年,CNCF 成立三周年有了 195 个成员,19 个基金会项目和 11 个孵化项目,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在整个云计算领域都是非常罕见的。

云原生技术生态现状

因此,如今我们所讨论的云原生技术生态是一个庞大的技术集合。CNCF 有一张云原生全景图(https://github.com/cncf/landscape),在这个全景图里已经有 200 多个项目和产品了,这些项目和产品也都是和 CNCF 的观点所契合的。所以如果以这张全景图作为背景,加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云原生其实主要谈论了以下几点:

  1. 云原生基金会 —— CNCF;
  2. 云原生技术社区,比如像 CNCF 目前正式托管的 20 多个项目共同构成了现代云计算生态的基石,其中像 Kubernetes 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为了世界第四活跃的开源项目;
  3. 除了前面两点之外,现在全球各大公有云厂商都已经支持了 Kubernetes。此外,还有 100 多家技术创业公司也在持续地进行投入。现在阿里巴巴也在谈全面上云,而且上云就要上云原生,这也是各大技术公司拥抱云原生的一个例子。

我们正处于时代的关键节点

2019 年正是云原生时代的关键节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这里就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从 2013 年 Docker 项目发布开始说起,Docker 项目的发布使得全操作系统语义的沙盒技术唾手可得,使得用户能够更好地、更完整地打包自己的应用,使得开发者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了一个应用的最小可运行单位,而不需要依赖任何 PaaS 能力。这对经典 PaaS 产业其实是一个“降维打击”。

2014 年的时候,Kubernetes 项目发布,其意义在于 Google 将内部的 Borg/Omega 系统思想借助开源社区实现了“重生”,并且提出了“容器设计模式”的思想。而 Google 之所以选择间接开源 Kubernetes 而不是直接开源 Borg 项目,其实背后的原因也比较容易理解:Borg/Omega 这样的系统太复杂了,是没办法提供给 Google 之外的人使用,但是 Borg/Omega 这样的设计思想却可以借助 Kubernetes 让大家接触到,这也是开源 Kubernetes 的重要背景。

这样到了 2015 年到 2016 年,就到了容器编排“三国争霸”的时代,当时 Docker、Swarm、Mesos、Kubernetes 都在容器编排领域展开角逐,他们竞争的原因其实也比较容易理解, 那就是 Docker 或者容器本身的价值虽然大,但是如果想要让其产生商业价值或者说对云的价值,那么就一定需要在编排上面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Swarm 和 Mesos 的特点,那就是各自只在生态和技术方面比较强,其中,Swarm 更偏向于生态,而 Mesos 技术更强一些。相比之下, Kubernetes 则兼具了两者优势,最终在 2017 年“三国争霸”的局面中得以胜出,成为了当时直到现在的容器编排标准。这一过程的代表性事件就是 Docker 公司宣布在核心产品中内置了 Kubernetes 服务,并且 Swarm 项目逐渐停止维护。

到了 2018 年的时候,云原生技术理念开始逐渐萌芽,这是因为此时 Kubernetes 以及容器都成为了云厂商的既定标准,以“云”为核心的软件研发思想逐步形成。

而到了 2019 年,情况似乎又将发生一些变化。

2019 年——云原生技术普及元年

为什么说 2019 年很可能是一个关键节点呢?我们认为 2019 年是云原生技术的普及元年。

首先大家可以看到,在 2019 年,阿里巴巴宣布要全面上云,而且“上云就要上云原生”。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云”为核心的软件研发思想,正逐步成为所有开发者的默认选项。像 Kubernetes 等云原生技术正在成为技术人员的必修课,大量的工作岗位正在涌现出来。

这种背景下,“会 Kubernetes”已经远远不够了,“懂 Kubernetes”、“会云原生架构”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 从 2019 年开始,云原生技术将会大规模普及,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要在这个时间点上学习和投资云原生技术的重要原因。

二、“云原生技术公开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基于上面所提到的技术趋势,所以阿里巴巴和 CNCF 联合开设了云原生技术公开课。

那么这样的公开课到底在讲什么内容呢?

公开课教学大纲

第一期云原生公开课的教学大纲,主要以应用容器和 Kubernetes 为核心,在后面几期将会陆续上线 Service Mesh、Serverless 等相关课程。

在第一期公开课中,我们首先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进阶知识部分,总共有 17 个知识点。

  • 首先,我们希望通过第一部分的课程讲解帮助大家夯实基础。然后,对于更高阶的内容展开更深入的代码级别的剖析。希望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大家学习云原生技术;
  • 其次,在每个课程后面我们的讲师都会设置对应的课后自测考试题,这些考试题实际上是对本节课程最有效的归纳,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课后评测的方式来帮助大家总结知识点,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云原生知识体系;
  • 最后,我们的讲师在每个知识点的背后都设计了云端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还是需要上手来实际地进行操作才可以。 因此在云端实践部分,讲师会提供详细的实践步骤供大家课后自我联系。并且在这个环节,阿里云还会赠送了定量的阿里云代金券帮助大家更好地在云上进行实践。

以上三个部分就构成了阿里云和 CNCF 联合推出的云原生技术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公开课授课计划(第一期)

在授课计划方面,初步这样安排:第一堂课在 2019 年 4 月的第三周上线,此后将会每周更新一课,对于部分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将会每周更新两次,总共 25 个课时。每个知识点后面都提供了课后自测和云端实践。

对于讲师阵容而言,也是本次公开课最引以为傲的部分。我们的公开课将会主要由 CNCF 社区资深成员与项目维护者为大家讲解,很多课程讲师都是阿里云容器平台团队的专家级工程师。同时,我们也会邀请云原生社区的资深专家和外部讲师为大家讲解部分内容。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我们会不定期地安排大咖直播、课程答疑和落地实践案例。

我们希望将这些内容都集成在一起,为大家呈现一个中国最完整、最权威、最具有影响力的云原生技术公开课。

课程预备知识

大家可能存在这样的疑惑,就是想要学习云原生基础知识之前需要哪些预备知识呢?其实大致需要三部分预备知识:

  1. Linux 操作系统知识:主要是一些通识性的基础,最好具有一定的在 Linux 下开发的经验;
  2. 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的基础:这一点到入门工程师或者高年级本科生水平就足够了;
  3. 容器的使用基础:希望大家具有容器的简单使用经验,比如 docker run 以及 docker build 等,最好有一定 Docker 化应用开发的经验。当然,我们在课程中也会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什么是“云原生”?云原生该怎么落地?

在介绍完课程之后,我们再来详细的聊一聊“云原生”:什么是“云原生”?云原生该怎么落地?这两个问题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

云原生的定义

很多人都会问“到底什么是云原生?”

实际上,云原生是一条最佳路径或者最佳实践。更详细的说,云原生为用户指定了一条低心智负担的、敏捷的、能够以可扩展、可复制的方式最大化地利用云的能力、发挥云的价值的最佳路径。

因此,云原生其实是一套指导进行软件架构设计的思想。按照这样的思想而设计出来的软件:首先,天然就“生在云上,长在云上”;其次,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云的能力,使得我们开发的软件和“云”能够天然地集成在一起,发挥出“云”的最大价值。

所以,云原生的最大价值和愿景,就是认为未来的软件,会从诞生起就生长在云上,并且遵循一种新的软件开发、发布和运维模式,从而使得软件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云的能力。说到了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容器技术具有革命性?

其实,容器技术和集装箱技术的革命性非常类似,即:容器技术使得应用具有了一种“自包含”的定义方式。所以,这样的应用才能以敏捷的、以可扩展可复制的方式发布在云上,发挥出云的能力。这也就是容器技术对云发挥出的革命性影响所在,所以说,容器技术正是云原生技术的核心底盘。

云原生的技术范畴

云原生的技术范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部分是云应用定义与开发流程。这包括应用定义与镜像制作、配置 CI/CD、消息和 Streaming 以及数据库等。
  • 第二部分是云应用的编排与管理流程。这也是 Kubernetes 比较关注的一部分,包括了应用编排与调度、服务发现治理、远程调用、API 网关以及 Service Mesh。
  • 第三部分是监控与可观测性。这部分所强调的是云上应用如何进行监控、日志收集、Tracing 以及在云上如何实现破坏性测试,也就是混沌工程的概念。
  • 第四部分就是云原生的底层技术,比如容器运行时、云原生存储技术、云原生网络技术等。
  • 第五部分是云原生工具集,在前面的这些核心技术点之上,还有很多配套的生态或者周边的工具需要使用,比如流程自动化与配置管理、容器镜像仓库、云原生安全技术以及云端密码管理等。
  • 最后则是 Serverless。Serverless 是一种 PaaS 的特殊形态,它定义了一种更为“极端抽象”的应用编写方式,包含了 FaaS 和 BaaS 这样的概念。而无论是 FaaS 还是 BaaS,其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按实际使用计费(Pay as you go),因此 Serverless 计费也是重要的知识和概念。

云原生思想的两个理论

在了解完云原生的技术范畴之后你就会发现,其所包含的技术内容还是很多的,但是这些内容的技术本质却是类似的。云原生技术的本质是两个理论基础。

  • 第一个理论基础是:不可变基础设施。这一点目前是通过容器镜像来实现的,其含义就是应用的基础设施应该是不可变的,是一个自包含、自描述可以完全在不同环境中迁移的东西;
  • 第二个理论基础就是:云应用编排理论。当前的实现方式就是 Google 所提出来的“容器设计模式”,这也是本系列课程中的 Kubernetes 部分所需主要讲解的内容。

基础设施向云演进的过程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不可变基础设施”的概念。其实,应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也在经历一个向云演进的过程,举例而言,对于传统的应用基础设施而言,其实往往是可变的。

大家可能经常会干这样一件事情,比如需要发布或者更新一个软件,那么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先通过 SSH 连到服务器,然后手动升级或者降级软件包,逐个调整服务器上的配置文件,并且将新代码直接都部署到现有服务器上。因此,这套基础设施会不断地被调整和修改。

但是在云上,对“云”友好的应用基础设施是不可变的。

这种场景下的上述更新过程会这么做:一旦应用部署完成之后,那么这套应用基础设施就不会再修改了。如果需要更新,那么需要现更改公共镜像来构建新服务直接替换旧服务。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实现直接替换,就是因为容器提供了自包含的环境(包含应用运行所需的所有依赖)。所以对于应用而言,完全不需要关心容器发生了什么变化,只需要把容器镜像本身修改掉就可以了。因此,对于云友好的基础设施是随时可以替换和更换的,这就是因为容器具有敏捷和一致性的能力,也就是云时代的应用基础设施。

所以,总结而言,云时代的基础设施就像是可以替代的“牲口”,可以随时替换;而传统的基础设施则是独一无二的“宠物”,需要细心呵护,这就体现出了云时代不可变基础设施的优点。

基础设施向云演进的意义

所以,像这样的基础设施向“不可变”演进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优点。

  • 1、基础设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样一个镜像,无论是在美国打开,在中国打开,还是在印度打开都是一样的。并且其中的 OS 环境对于应用而言都是一致的。而对于应用而言,它就不需要关心容器跑在哪里,这就是基础设施一致性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 2、这样的镜像本身就是自包含的,其包含了应用运行所需要的所有依赖,因此也可以漂移到云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此外,云原生的基础设施还提供了简单、可预测的部署和运维能力。由于现在有了镜像,应用还是自描述的,通过镜像运行起来的整个容器其实可以像 Kubernetes 的 Operator 技术一样将其做成自运维的,所以整个应用本身都是自包含的行为,使得其能够迁移到云上任何一个位置。这也使得整个流程的自动化变得非常容易。

应用本身也可以更好地扩容,从 1 个实例变成 100 个实例,进而变成 1 万个实例,这个过程对于容器化后的应用没有任何特殊的。最后,我们这时也能够通过不可变的基础设施来地快速周围的管控系统和支撑组件。因为,这些组件本身也是容器化的,是符合不可变基础设施这样一套理论的组件。

以上就是不可变基础设施为用户带来的最大的优点。

云原生关键技术点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云原生关键技术点或者说它所依赖的技术理论的时候,可以看到主要有这样的四个方向:

  1. 如何构建自包含、可定制的应用镜像;
  2. 能不能实现应用快速部署与隔离能力;
  3. 应用基础设施创建和销毁的自动化管理;
  4. 可复制的管控系统和支撑组件。

这四个云原生关键技术点是落地实现云原生技术的四个主要途径,而这四个技术点也是本门课程的 17 个技术点所主要讲述的核心知识。

Pivotal 是云原生应用的提出者,并推出了Pivotal Cloud Foundry 云原生应用平台和 Spring 开源 Java 开发框架,成为云原生应用架构中先驱者和探路者。

云原生的概念历经了许多个版本的迭代,到了2015年Google主导成立了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对云原生的定义为:

云原生(Cloud Native)技技术帮助企业和机构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云原生的代表技术包括容器、 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 API。
这些技术能够构建容错性好、易于管理和便于观察的松耦合系统。结合可靠的自动化手段,云原生技术可以使开发者轻松地对系统进行频 繁并可预测的重大变更 。

干货!看云原生时代阿里云的四个“最”

云原生已经成为 IT 领域最热的词之一。到底有多火,大家感受一下:

2015 年在旧金山召开的首届 KubeCon 只有 200 余参会者,而今年第二次在中国举办的KubeCon迎来了3000+现场观众,遍布全球的线上关注开者则更是不计其数。Gartner最近发布报告表示云原生时代已来,在未来三年中将有75%的全球化企业将在生产中使用容器化的应用。

作为云原生技术与应用的领先企业,阿里云在今年的 KubeCon + CloudNativeCon 大会上为全球企业和开发者分享了26场行业趋势和技术演讲。

阿里云智能容器平台负责人丁宇指出:

云原生正在重塑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容器、Kuberentes、云原生成为云时代的三个重要标准。阿里云将继续加大云原生技术栈产品体系的研发,并持续回馈开源社区,与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推动云原生标准制定以及应用的落地。

9年技术沉淀,阿里云云原生的四个“最”

阿里巴巴是国内最早布局云原生技术的公司之一,丁宇在 26 日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早在 2011年,阿里巴巴就率先开始了容器化进程,开启了中国公司将云原生技术体系在电商、金融、制造等领域中大规模应用的先河。”

历经9年技术沉淀,阿里云成为国内唯一进入 Gartner《公有云容器服务竞争格局》报告的企业。

今年 3 月,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未来 1-2 年内,阿里巴巴要实现 100% 的业务跑在公共云之上,并且继续大力投入云原生技术的研发

最丰富的云原生产品家族

经过 9 年的内部技术实践,阿里云已拥有国内最丰富的云原生产品家族,覆盖八大类别 20 余款产品,涵盖底层基础设施、数据智能、分布式应用等,可以满足不同行业场景的需求。

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电商、城市大脑等核心业务已经大规模使用云原生技术,去年双 11,阿里云完成了 10 分钟 1000 台以上服务器的快速部署,容器部署规模达到百万级,两年内实现全部上云,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云原生应用实践。

最全面的云原生开源贡献

阿里云一直致力于回馈社区、积极拥抱开源,是国内在云原生领域的开源贡献最全面的科技公司,涵盖编排调度、作业管理、无服务器框架等:

● 主导维护 etcd、containerd、dragonfly 等多个 CNCF 明星项目的发展,已有超过 10 个项目进入 CNCFlandscape;

● 项目建设层面:积极建设 Kubernetes 项目,贡献量位居全球前 10;

● 开源生态支持:加入 CNCF、OCI、CDF 等基金会,成为多个基金会的顶级会员,共建开源生态。

今年 1 月,阿里云资深技术专家李响成为首个入选全球顶级开源社区 CNCF 技术监督委员会的中国工程师,致力于推动云原生技术的落地。

最大的容器集群和客户群体

除了支持集团内部应用规模化运维,阿里云云原生技术还向全社会输出。阿里云 ACK(容器服务)遍布全球 18 个 region,拥有国内最大公共云容器集群以及客户群体。

边缘容器、云原生应用管理与交付体系

大会期间,阿里云重磅发布边缘容器(ACK@Edge)和云原生应用管理与交付体系,进一步扩大云原生应用场景,并提升企业的云上应用开发效率。

丁宇认为:“随着 5G 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云计算中心集中存储、计算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终端设备对于时效、容量、算力的需求。将云计算的能力下沉到边缘侧、设备侧,并通过中心进行统一交付、运维、管控,将是云计算的重要发展趋势。”

边缘容器可实现云、边、端一体化的应用分发,支持不同系统架构和网络状况下,应用的分发和生命周期管理,并且针对边缘及设备进行如访问协议、同步机制、安全机制的种种优化。 该产品采用了自研高性能 Terway 网络插件,能将弹性网卡 ENI 分配给容器实例,使容器实例和 ECS 使用同一个网络平面,性能较传统的 overlay 容器网络高出 20%

云原生应用管理与交付体系涵盖国内首个开放云原生应用中心 Cloud Native App Hub、云原生应用自动化引擎 OpenKruise 等服务。

其中,OpenKruise 开源项目源自于阿里巴巴经济体过去多年的大规模应用部署、发布与管理的最佳实践,同时解决了 Kubernetes 之上应用的自动化管理问题。OpenKruise 后续会继续覆盖部署、升级、弹性扩缩容、QoS 调节、健康检查,迁移修复等更多 K8s 自动化能力。

广泛的云原生应用实践

全链路压测、极速弹性扩缩容以及云原生的全栈技术已广泛服务于互联网、金融、零售、制造、政务等领域企业和机构,大幅降低了应用开发的门槛,让企业轻松享受云的技术红利。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云原生架构简化云上预演及实战,提升应对流量高峰的效率及可靠性,使用阿里云 ACK 可在容器应用层面实现业务高弹性,还可以通过 PolarDB 实现数据库的横向纵向扩缩容,通过 PTS 性能测试服务模拟真实业务流量进行全链路压力测试。

奥组委通过容器服务 ACK,在欧洲助力奥运 OCS 频道敏捷开发高效运维;西门子使用阿里云 ACK,实现开放式物联网操作系统 MindSphere 微服务架构、DevOps 以及系统的高可用;迅雷使用容器混合云方案,完成云下及云上混合部署和调度,在享受极致弹性的同时降低成本。

坚持探索与落地并重,阿里巴巴云原生之路全景揭秘

本文根据 2019年6月26日 KubeCon China 大会上李响 Keynote 演讲稿整理。
演讲人简介:李响,CNCF TOC Member (CNCF技术监督委员会成员),阿里云资深技术专家,etcd 项目作者,曾就职于 CoreOS,现负责阿里巴巴大规模容器编排与调度引擎的相关技术工作。

为什么要做云原生?云原生究竟能带来什么价值?从最初的独自摸索到如今拥抱开源回馈社区,阿里巴巴走过了怎样的云原生旅程?又有哪些技术心得?今天,将全部分享出来。

多年沉淀,坚持探索与落地并重


阿里巴巴从 2011 年开始通过容器实践云原生技术体系,在整个业界都还没有任何范例可供参考的大背境下,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比肩全球一线技术公司并且服务于整个阿里集团的容器化基础设施架构。这个探索历程虽然孤独,但却被始终如一的坚持至今。这正是在这个孤注一掷的技术探索与奋进的过程中,阿里巴巴的技术团队完整的经历了云原生技术浪潮里的所有关键节点,不仅成为了这次技术革命的重要见证者,也逐渐成为中国云原生技术体系当之无愧的推动者与引领者之一。

阿里的体量大、业务复杂,推动云原生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双十一成本压力的推动下,资源成本与效率优化成了阿里云原生的起点。

阿里从容器入手,研究低成本虚拟化与调度技术:提供灵活、标准的部署单元;将静态资源分配更换为动态按需调度,进一步提升部署效率,解决资源碎片化问题,提高部署密度;通过存储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计算分离等技术,增强任务的可迁移性,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可靠性,降低了资源成本。

在资源成本的推动下,阿里完成了全面容器化,资源分配也被高效调度平台接管。阿里的云原生并未止步于此。提高研发效率与加快迭代周期是推动阿里业务增强的秘密武器。阿里希望通过云原生让开发者效率更高。

为了降低应用部署难度,提高部署自动化程度,阿里开始采用 Kubernetes 作为容器编排平台,并且持续推动 Kubernetes 的性能与可扩展性。具体 Kubernetes,阿里持续对研发、部署流程进行改进。为了构建更云原生化的 CI/CD,进一步做到标准化和自动化,从研发到上线流程,阿里引入了诸如 Helm 的应用标准化管理,也尝试了 GitOps 这样的部署流程,还推动了 PaaS 层的面向终态自动化改造。于此同时,阿里也开始探索服务网格,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治理的普适性与标准性,降低开发者采用门槛,进一步推动微服务在多语言和多环境下的普及。

今年,阿里也展开了全站上云。经过云原生的探索与改造,阿里基础架构体系是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利用容器技术,应用与宿主机运行时完成了解耦;利用 Kubernetes 对 Pod 与 Volume 等的抽象,完成了对多种资源实现的统一化;通过智能调度与 PaaS 平台,让自动迁移应用,修复不稳定因素成为了可能,阿里通过云原生技术大大降低了上云的难度。

在这个提高资源和人员效率的过程中,阿里巴巴的整个基础设施也变得更加开放,连通开源生态,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吸收和贡献好的理念、技术、思想。如今,阿里云不仅支撑着中国最大的云原生应用双 11,而且拥有国内最大的公共云集群和镜像仓库。作为唯一入选 Gartner 的公有云容器服务竞争格局的厂商,阿里云也积累了最为丰富和宝贵的客户实践。

追求极致,优化扩展性和规模性

弹性和规模性,这是支撑阿里巴巴各种类型的复杂场景以及流量高峰的关键因素。

经过不断打磨,阿里巴巴在 Kubernetes 规模与性能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将存储object 的数量提升 25倍,支持的节点数从 5000 提升到上万,在端到端调度延迟从5s 变为 100ms 等等。其中有不少工作在阿里巴巴和社区中共同开展,而这些研发成果都已经贡献给社区,我们期望其他企业及开发者也可以享受阿里巴巴规模所带来的技术红利。

阿里巴巴持续优化性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维度:工作负载追踪、性能分析、定制化调度、大规模镜像分发。首先对工作负载调度有完整的追踪、重放机制,其次将所有性能问题的进行细致分析,逐一攻克技术瓶颈。Kubernetes 本身的可定制性很强,阿里巴巴针对自身业务场景沉淀了定制化的调度能力和镜像分发系统。开源Dragonfly 项目脱胎于双十一,具备极强的镜像分发能力。数十个超级集群,每个超级集群具有数万节点,数百万的容器。

阿里巴巴落地 Kubernetes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通过 Kubernetes 提供资源供给,但是不过多干扰运维流程,这系统容器是富容器,将镜像标准化与轻量级虚拟化能力带给了上面的 PaaS 平台。第二步,通过 Kubernetes controller 的形式改造PaaS 平台的运维流程,给 PaaS 带来更强的面向终态的自动化能力。最后把运行环境等传统重模式改成原生容器与 pod 的轻量模式,同时将 PaaS 能力完全移交给Kubernetes controller,从而形成一个完全云原生的架构体系。

如何解决云原生的关键难点

阿里巴巴云原生的探索,起步于自研容器和调度系统,到如今拥抱开源的标准化技术。对于当下开发者的建议是:如果想构建云原生架构,建议直接从 Kubernetes 入手即可。一方面,Kubernetes 为平台建设者而生,已经成为云原生生态的中流砥柱,它不仅向下屏蔽了底层细节,而且向上支撑各种周边业务生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区中有着越来越多围绕 Kubernetes 构建的开源项目,比如Service Mesh、Kubeflow。

那么作为过来人,阿里有哪些“避坑指南”呢?

原生技术架构演进中最为艰难的挑战,其实来自于 Kubernetes 本身的管理。因为 Kubernetes 相对年轻,其自身的运维管理系统生态尚不完善。对于阿里而言,数以万计的集群管理至关重要,我们探索并总结了四个方法:Kubernetes on Kubernetes,利用 K8s 来管理 K8s 自身;节点发布回滚策略,按规则要求灰度发布;将环境进行镜像切分,分为模拟环境和生产环境;并且在监控侧下足功夫,将Kubernetes 变得更白盒化和透明化,及早发现问题、预防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是 Kubernetes 的多租户管理。相比于 namespace 扩展性差和命名冲突等限制,可以在 Kubernetes 之上建立虚拟集群。在提高扩展性的同时,能够做到 API 层面的强隔离,通过 syncer 链接虚拟集群和真实集群,在 node 添加 agent,达到更好的多租管理和更好的利用。

此次 KubeCon 大会上,阿里云重磅公布了两个项目:Cloud Native App Hub —— 面向所有开发者的 Kubernetes 应用管理中心,OpenKruise —— 源自全球顶级互联网场景的 Kubernetes 自动化开源项目集。

OpenKruise 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openkruise/kruise
Cloud Native App Hub:https://developer.aliyun.com/hub

云原生应用中心(Cloud Native App Hub),可以简单理解为 Helm 应用中国镜像站,方便用户获得应用资源,并大大简化了 Kubernetes 部署安装一个应用的步骤;OpenKruise/Kruise 项目致力于成为“云原生应用自动化引擎”,解决大规模应用场景下的诸多运维痛点。这次沙龙首秀,开发者们体验了从云原生应用中心快速下载应用,并通过带状态pod 原地升级、sidecar 容器注入、节点镜像预热等三个场景,实际体验了 Kruise 强大的自动化运维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OpenKruise 项目源自于阿里巴巴经济体过去多年的大规模应用部署、发布与管理的最佳实践;源于容器平台团队对集团应用规模化运维,规模化建站的能力;源于阿里云 Kubernetes 服务数千客户的需求沉淀。从不同维度解决了 Kubernetes 之上应用的自动化问题,包括部署、升级、弹性扩缩容、QoS 调节、健康检查,迁移修复等等。

最后,给大家来个云原生的干货:

9 年云原生实践全景揭秘|《阿里巴巴云原生实践 15 讲》正式开放下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