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女人和修軟椅的女人

01.

最近看到一篇《修軟椅的女人》,和茨威格的陌生女人來信有得一拼。

女主從小跟着父母四處顛簸,以給人修軟椅爲生,一輛馬車裝着全部家當,走哪兒住哪兒。父母整天忙着幹活,一家人很少說話,她兒時聽到最慈愛的話是,當她跟小夥伴玩跑得太遠,父親便怒喝一句,“你快給我回來,臭丫頭。”

她所到之處並不招人喜愛,沒有家長願意孩子跟她玩。十一歲時,在一塊墓地後,她碰到了正在哭泣的小舒蓋,爲了安慰她,她把自己存地零花錢給他,吻了他,見他沒拒絕,又緊緊摟在自己懷裏,熱烈親過之後就跑了。

從此愛上了他,每當存了錢,就拿去給舒蓋,然後親吻他。直到後來舒蓋結婚,她當夜晚跳進池塘,卻沒有死成,被一個醉酒晚歸的人救了,送到舒蓋處救治,舒蓋跟她說了句:你不該這樣,你瘋了!她活了過來。

後來她繼承父母舊業維持生計,一邊修軟椅,一邊想念舒蓋,常隔着玻璃看他,或到他藥店買點藥品,直到去世。

死後她把自己一生修軟椅賺的錢留給了舒蓋。她說勞碌一輩子,僅僅是爲了他。舒蓋拿着她的錢買了五張鐵路劵,連馬車也要了拿來當做窩棚用。

02.

之前看陌生女人來信時,覺得壓抑和憤懣,怎麼會有這樣的女人?!終身爲個不值得愛的男人,把媚眼拋給瞎子看。無獨有偶,現在又看到了個修軟椅的女人。

這是莫泊桑作品,他究竟想要表達些什麼?我一直認爲,故事或小說,作者定是窺探或捕捉到了一些隱形的人性,展示出來給人以叩問和反思,跟議論文觀點文反覆證明一個觀點是異曲同工。

“男人們都認爲強烈的愛情就想疾病一樣,能夠多次侵襲同一個人的身體,但女人們往往根據詩意而不是實際觀察,如同雷電一樣,人的心靈一旦被擊中,就要受到創傷,遭受蹂躪,被毀成一片廢墟,從此以後,任何強烈的感情,甚至連幻想都不能再在這裏生根發芽了。”

他要表達男女對愛情的看法嗎?那上面他寫的話大概就是最好的詮釋了。

我思考得出了幾個顯而易見的結論:

1,女生十二三歲很重要,情竇初開;

2、原生家庭對愛情觀的影響是巨大的;

3,女生要比男生更癡情和感性些。

除此之外疑惑的另外一個問題:

陌生女人默默爲他生的孩子死了,自己也瀕臨死亡;修軟椅女人,爲了他跳塘自殺,煢然一生.....

爲什麼自始至終,她們都沒抱怨過?

03.

現實中很多女人喜歡抱怨。朋友也好,不怎麼熟知的羣友也好,或者聚集在一起的小區媽媽們,總有人起頭,有人唱和,最後羣情激奮。終日沉浸在裏面的人,滋養出一個叫做戾氣的魔鬼,分分鐘反噬和傷人。

有次很久沒見的朋友一起喫飯,從第二杯茶開始,就開始了對老公的抱怨,婆婆的控訴,說到自己淚流滿面,我都插不進去話。開導的話剛起個頭,她又拐到另外一個點,一聲你不知道呀,又長篇大論沒完沒了。最後只能默默的陪着她了。

她們跟那兩個女人相比,到底誰更幸福些?

陌生女人和修軟椅女人,旁人角度來看是悲劇,一生孤獨。她可以有別的選擇,爲什麼要偏執而行?在一廂情願裏面感受到了什麼?

而跟相愛的人在一起,有陪伴有互動,爲什麼還會衍生出抱怨,咬牙切齒地說自己上錯了船呢?

04.

世上沒有準則說明什麼樣是好的標準,如果我們能從一些作品裏面汲取些什麼,有助於現實日常生活,啓發是:你怎麼面對自己的選擇!

現在很少被迫選擇婚嫁的,大多是你情我願的結合。既然選擇了那個人那條路,就勇敢承擔起責任,而抱怨如同甩鍋,現實永遠不會因爲抱怨有任何改變。

還有前提是,思想和行動不依附於另外一個人,客觀判斷不要盲目期望值過高,那些婚前碌碌無爲普通的男人,爲了心愛的女人婚後就徹底脫胎換骨變成另外一個人,那是騙人的,保佑他不要太快原形畢露已經是最好的了。

再有,大多數男人是希望娶一個田螺姑娘回家的。

這要搞清楚!

修軟椅女人每次要付出錢,才能得以親吻和擁抱舒蓋。陌生女人終身在R先生身邊消磨盤桓,獨自痛飲生活的苦,她們只生活在愛的過程裏。僅此而已。

這大概是我唯一得到,有些牽強的,益於生活的反思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