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的世界裏從未停止流浪

城市的高樓大廈讓人眼花繚亂,擁擠的街道讓人冰冷。城市的生活讓人麻木猶如一個機器般,僅存的溫度被遮蔽着藏在深處無人窺探。

波特和他的妻子姬特精神上無所皈依,尋找可以安寧的地方,他們去了撒哈拉去了非洲,經歷過棘手的惡劣天氣,也享受過短暫的溫暖。

《遮蔽的天空》主角波特的人物縮影是作者保羅·鮑爾斯,這本書最後有一章是專門介紹他的“保羅·鮑爾斯生平年表”,讀完前面的章節也許有些地方還是不懂,後面“保羅·鮑爾斯生平年表”的介紹無疑讓人會有種代入感。

這本書一開始有導讀和序兩部分介紹。這本書被高度評價“這是二十世紀最具原創性,甚至可以說最富想象力的小說之一。”起初看到這句話時,回想起選擇這本書之前的介紹語再次想看看書名“遮蔽的天空”究竟如何能夠有如此的評價。

在讀這本書之前,通過書名我以爲是簡單的抒情文,直到看到導讀我才明白這本書要表達的意思。

作者用自己經歷過的體驗,用奇幻的方式渲染氛圍,從而引發主題與讀者產生共鳴。作者的這種手法對於從寫作技巧而言我們可以予以借鑑。作者的這種經歷多數人會寫成散文,這就是小說的魅力,素材來源於生活經歷過的,用自己的寫作手法來表現主題,可能作者運用這種的寫作技巧與他自身接觸音樂有關吧。

保羅·鮑爾斯是詩人,小說家。他的世界裏有些音樂的參與使得他有着與普通小說家不同的嗅覺,他用自己擅長的敏感度來發掘生活中的起光點。《遮蔽的天空》標題富有詩意感和境況,“天空”遙指自由,“遮蔽的天空”是對自己放逐,流浪的環境。

波特最後的結局是病死,自己的妻子姬特嫌棄並拋棄了他,最終一度陷於愧疚與自責,在自然環境的考驗下,人性的測試是最殘酷的。

面對惡劣的環境,波特和姬特選擇休整而後繼續向前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靈魂安放的地方。這本書的背景是戰爭留下的陰影,他們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因爲自身的內在精神放逐自己,流浪於北非。

波特,姬特,特納三人旅遊北非,故事發生於二戰結束後。他們三人之間的糾葛與纏綿的關係隨着旅行的不斷前進而催促着,他們都放逐了自己,在放逐的世界裏不斷地流浪。故事最後的結局姬特因爲精神狀態不佳和北非惡劣的環境使得她產生恐懼,在強壓下的氛圍裏她處於崩潰的邊緣,她給一個阿拉伯人當小妾,也成爲了北非小鎮上的乞丐。

他們兩個人一起遊歷過很多地方,最後他們跨越太平洋來到北非,無非是想躲避戰亂帶來的影響,他們想尋一處安靜的地方,滿足自己的無處安放的靈魂。

波特說“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常常覺得他是某種固體,替我們擋住了後面的一些東西。”在很多時候,他的內心裏在逃避,通過旅遊他想修復和姬特的關係,也想尋找精神安放之地。

他們都在放逐自己,在放逐的世界裏從未停止流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