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的世界里从未停止流浪

城市的高楼大厦让人眼花缭乱,拥挤的街道让人冰冷。城市的生活让人麻木犹如一个机器般,仅存的温度被遮蔽着藏在深处无人窥探。

波特和他的妻子姬特精神上无所皈依,寻找可以安宁的地方,他们去了撒哈拉去了非洲,经历过棘手的恶劣天气,也享受过短暂的温暖。

《遮蔽的天空》主角波特的人物缩影是作者保罗·鲍尔斯,这本书最后有一章是专门介绍他的“保罗·鲍尔斯生平年表”,读完前面的章节也许有些地方还是不懂,后面“保罗·鲍尔斯生平年表”的介绍无疑让人会有种代入感。

这本书一开始有导读和序两部分介绍。这本书被高度评价“这是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甚至可以说最富想象力的小说之一。”起初看到这句话时,回想起选择这本书之前的介绍语再次想看看书名“遮蔽的天空”究竟如何能够有如此的评价。

在读这本书之前,通过书名我以为是简单的抒情文,直到看到导读我才明白这本书要表达的意思。

作者用自己经历过的体验,用奇幻的方式渲染氛围,从而引发主题与读者产生共鸣。作者的这种手法对于从写作技巧而言我们可以予以借鉴。作者的这种经历多数人会写成散文,这就是小说的魅力,素材来源于生活经历过的,用自己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主题,可能作者运用这种的写作技巧与他自身接触音乐有关吧。

保罗·鲍尔斯是诗人,小说家。他的世界里有些音乐的参与使得他有着与普通小说家不同的嗅觉,他用自己擅长的敏感度来发掘生活中的起光点。《遮蔽的天空》标题富有诗意感和境况,“天空”遥指自由,“遮蔽的天空”是对自己放逐,流浪的环境。

波特最后的结局是病死,自己的妻子姬特嫌弃并抛弃了他,最终一度陷于愧疚与自责,在自然环境的考验下,人性的测试是最残酷的。

面对恶劣的环境,波特和姬特选择休整而后继续向前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灵魂安放的地方。这本书的背景是战争留下的阴影,他们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因为自身的内在精神放逐自己,流浪于北非。

波特,姬特,特纳三人旅游北非,故事发生于二战结束后。他们三人之间的纠葛与缠绵的关系随着旅行的不断前进而催促着,他们都放逐了自己,在放逐的世界里不断地流浪。故事最后的结局姬特因为精神状态不佳和北非恶劣的环境使得她产生恐惧,在强压下的氛围里她处于崩溃的边缘,她给一个阿拉伯人当小妾,也成为了北非小镇上的乞丐。

他们两个人一起游历过很多地方,最后他们跨越太平洋来到北非,无非是想躲避战乱带来的影响,他们想寻一处安静的地方,满足自己的无处安放的灵魂。

波特说“仰望天空的时候,我常常觉得他是某种固体,替我们挡住了后面的一些东西。”在很多时候,他的内心里在逃避,通过旅游他想修复和姬特的关系,也想寻找精神安放之地。

他们都在放逐自己,在放逐的世界里从未停止流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