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太宰治和《人間失格》

          我讀太宰治和《人間失格》



終於把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又讀了兩遍,並且是連讀了兩遍,這本書在幾年前就已經讀過,不過當時是借閱朋友的,只是草草的讀了一遍,而這次是自己買的書,讀的心情和讀的程度都和幾年前大有不同。並且,對太宰治的認知及對《人間失格》的感悟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發表於1948年,這是一部關於太宰治青年時代的自傳小說。太宰治用細膩的筆觸,告白了自己前半生。剖開了殉情、風流、左翼、創作、婚姻、友情、吸毒等名義之下的慘烈真相,被稱爲太宰治“毀滅式的絕筆”。“人間失格”,譯作中文即是“喪失做人的資格。”


在《人間失格》發表後的數月,太宰治便自殺身亡。這本充滿極致頹廢氣息的作品,卻大受年輕人追捧,直到今天。


說句實話,讀完《人間失格》後,陷入一種壓抑狀態是通常反應,但是,即便迴歸於現實生活之中,又不能不被其書中的情節、細節和文字所吸引。太宰治39年的生涯,經歷5次自殺,一生中與5個女人的5段關係,結局都讓人唏噓,在想,恐怕他的傳奇的人生更是讓無數人被他吸引的原因吧!


【書中摘選:

每天面對相同的事情

只需遵從昨天的習性

不要過度歡喜

自然就不會感到極度的悲哀

爲了躲開前方的絆腳石

蟾蜍迂迴前行

蟾蜍。


那就是我。對我來說,世間不存在什麼原諒或寬容、結束或埋葬的問題。我簡直比貓狗還要低等,只是蟾蜍,在地上慢慢爬動着。】


有時候,有些人就是如此強大,也可稱得上懦弱自卑,如此不屑,如此看淡生死,如此看穿一生又一世。正如,你知道的,太宰治的5次自殺,卻不敢想更又不敢做的,於天底下,就是有人可以這樣輕鬆自然的談論死亡,拿生命做兒戲,彷彿在談論一日三餐、週末旅行。


有時候,我們生存於世並且不厭惡自己,並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這種東西,與生俱來都根植於一些人的心裏。時值四月,張國榮先生已經離開十四載,十四年前,他在遺書中寫下:“我一生沒做壞事,爲何這樣……”


因而,日本作家太宰治也說:“生而爲人,我很抱歉。”


有時候,並不是每個人的理想都有珠光寶氣的光澤,魯迅先生在《病後雜談》中寫到:“大願,原是每個人都有的……一位是願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個好看的姑娘,還有一個賣大餅的;另一位是願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着,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白海棠”。如此陰暗的理想,聽起來卻不覺反感,“扶白海棠吐血”,竟有了些雅的味道。


與之相比之下,太宰治先生的理想就不僅僅限於“吐半口血”了,他一生都在追求死亡,打開太宰治先生的履歷,除了獲獎,便是自殺未遂,直到39歲那年他終於如願以償。我沒有考證過太宰治是否真的患有抑鬱症,但毫無疑問,他的文字裏透着抑鬱傾向。人們說,這是“無賴派”文學。


太宰治的人生信條可能就是:如果沒什麼事的話,那我就去死一下。


第一次自殺,太宰治20歲。他在寄宿的家中服下大量的安眠藥,卻因爲未到致死量,自殺失敗。研究者說這次自殺是因爲他的學業不佳。


第二次自殺,時年21歲的太宰治與銀座酒吧的女招待殉情,這次同樣是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藥,情人離他而去,太宰治卻被救了回來。這讓他一生都覺得揹負罪責。


第三次是太宰治26歲時,學業門門掛科,畢業希望渺茫,報考報社不及格,絕望之餘,便跑到山中上吊自殺,可是上吊的繩子卻斷了,太宰治悻悻而歸。


第四次是在1937年春天,得知妻子與人有染,他悲苦憤懣,帶着妻子前往羣馬縣水上村谷川溫泉,打算兩人結伴共赴黃泉。這次兩人也因藥量不足致死而倖存了下來。


連死都死不了,我有何用?


最後一次,就是1948年6月13日與山崎富榮的情死了。那時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人間失格》剛剛成書不久,太宰治已經開始屢屢咯血,病情惡化。據說投水之前,二人還服用了氰化鉀,看來這一次當真是決意赴死,39歲的生命,終於如願。


對於有的人來說,相比活着,死亡真的不可怕。


讀完《人間失格》,能夠非常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掙扎與痛苦。然而卻絲毫不覺得同情,因爲“同情”總是給他人,而《人間失格》裏的種種陰暗,總有一款適合你。就像張國榮先生在《異度空間》中所飾演的心理醫生,以爲看到的是“他人即地獄”,殊不知,自己纔是地獄。


其實,我們每個人苟活於世,除了見諸於朋友圈的種種正能量,總還有更多的陰暗情緒纏繞着我們。有時候你隱隱的感覺到了它,卻又難以具體描摹,甚至不敢面對,便放它匆匆溜走,如果你不幸並非生性樂觀之人,那麼諸多頹喪會更加肆無忌憚的在你內心肆虐。後來那些遊離的陰暗情緒在深夜流出你的腦海,幻化成一本《人間失格》。


太宰治對於內心世界採取幾近白描的方式,毫不掩飾的告訴這個世界:我就是這樣卑躬屈膝的一個無賴,我過着混亂的私生活,沒有責任感,面對現實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我頗有才華卻不願有絲毫進益,我面目可親卻只是混喫混喝的皮囊……我唯一熱衷的事情便是死亡。


而《人間失格》作爲太宰治的自傳小說,他對於大庭葉藏的各種刻畫,實際上是對自己可憐與憎惡,至少我能感覺到他並不怎麼同情大庭葉藏。彷彿要用大庭葉藏的各種懦弱與頹廢,在精神上去懲罰自己。由此從作者的角度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自我道德的消費品與自我情感的發泄處。太宰治知道大庭葉藏不是他,但他終究會成爲葉藏。


《人間失格》中的大庭葉藏不過是一個被金錢與皮囊包裹着的現實弱懦者,同時也是絕望中的醜小鴨。大庭葉藏頹廢的讓人可憐,可憐的讓人噁心。但正因爲如此,我感到非常可怕,當活着真的變成一種奢望,自己真的會爲現在的“平凡”而慶幸嗎?


太宰治說:“生而爲人,深感抱歉。”


在想,或許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住着一個頹廢、絕望、令人生厭的自己,一邊討好着別人一邊確信自己不配被愛,從而惶惶不可終日悲悲慼慼卻又理直氣壯的繼續禍害人間。


因而,當死大於生,當摒棄大於流連,當解脫大於糾纏,當感性大於理智,生命纔會被賦予無數種可能。或許什麼時候真正的愛上自己了,纔有能力去理解去包容這個世界吧。


記得有位日本文學史的老師講過,日本的文學其實是獨立於政治和宗教的,是完全個人情感的表達和對美學的追求,因爲這樣,才能保持文學的純潔性。所以,日本文學作品中常常會有比較衝擊三觀的內容:亂倫,人性的陰暗,暴力美學等等。


只是天朝的文學從來就是服從和服務於政治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被引導着學習: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讚揚的什麼,批判了什麼,教育人們怎麼做,有什麼意義……反而會忽略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因此,在第一次看《人間失格》的時候我淚流滿面,說不出它那裏好,只是讀完很暢快,即便它很陰暗我也喜歡。但是,現在看《人間失格》卻會有非常大的觸動,有時內心會彷徨,有時會變得溫柔,要是說它意義何在,可能只是作者把他的內心完全展開給人看,讓讀者能從中獲得共鳴和慰籍吧。


從《人間失格》中,不難看出,太宰治的世界是真實的,但是其中充斥了太多的陰暗。因此,要學會走出陰暗,感受美好,發現美好,纔是我們應該享受的生活。而不要因爲一時的陰暗而沉淪,走出來,纔會感受千萬的幸福,纔會發現無限的美好。真切的想對天堂的太宰治說:爲他的溫柔揪心嘆息,爲這樣失格感到抱歉。願我們在發現這個世界的醜陋和不堪後,依舊對這個世界抱有大愛,依舊對這個世界心存美好。更願太宰治天堂安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