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一片黑暗之中,我依然選擇光明。

近代有句流傳甚廣的話:“五百年來兩大完人,前有王陽明,後有曾國藩。”但普遍認爲,曾國藩遜於王陽明。

另有說法認爲,儒家歷史上有兩個半完人,一是孔夫子,一是王陽明,還有半個是曾國藩。

自王陽明1529年去世五百年來,追隨者甚衆。近代日本的崛起,在現象上看是脫亞入歐,在思想上看則可以說主要是以陽明心學爲奠基的,從倒幕運動到明治維新,大多數核心人物都是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當年,青年毛澤東還發過“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的感慨,意思是說王陽明之後無來者。

毫無疑問,王陽明是中國人最爲寶貴的精神寶庫。王陽明改變了儒家日漸八股、禮法森嚴的面貌,倡導向內求,人人皆是聖賢,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重要概念,影響了後世五百年。

如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事紛雜,心內焦慮,王陽明說:“擒山中賊易,擒心中賊難”,我們到底怎麼安放這顆心?

最近,斷斷續續讀了一點王陽明,最給我啓發的,卻是他怎麼平衡自己與這個時代、與自己內心的關係。我將其總結爲三句話:

1、黑暗無法逃避,就選擇向黑而生。

王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隨後在京城做官,一直到三十五歲,還算仕途順利。

然而就在這一年,他出於義憤,上書明武宗正德皇帝,要求“去權奸以章聖德”,卻不幸觸怒宦官劉瑾,四十廷杖,打入詔獄,人生跌入谷底。

而後,劉瑾還不解氣,又把他貶到貴州龍場,千里外的蠻荒之地,擔任從九品的驛丞——掌管驛站車馬迎送的卑微官職。

但貴州之任其實就是圈套。王陽明離開京城後,劉瑾便派人暗中跟隨,找機會加害。

王陽明發現之後,故意在錢塘江邊拋下衣物,裝出投水自盡假象,逃出生天。

他跑去找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王華是曾經的狀元,當時也被貶到南京。也許,當時的王陽明,會有一萬個理由憤懣、不滿、抵制,然後堅決不去貴州,不去赴任,逃避這黑暗的官場。

當然,他也可以學唐伯虎,碰到挫折之後,消極避世,裝瘋賣傻,從此“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將自己活成“賣得桃花換酒錢”的另一幅摸樣。

但他沒有這樣,黑暗反而激起了他的鬥志。他到南京探望父親之後,立即赴任貴州,離開時在寺院牆壁上題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你所遭遇的黑雲壓城,只要去面對,總有一天不過是一片浮雲而已。

2、黑暗無法改變,就把自己點亮再說

很多人並不是看不到黑暗。只是看到之後,覺得害怕黑暗侵蝕自己,覺得無力去改變什麼,所以選擇觀望,選擇妥協,選擇犬儒。

知而不行是很多讀書人最大的問題,最常見的是“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王陽明回答: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

當時正德年間,昏君毒豎此起彼伏,官場黑暗無光,王陽明身處暗夜之中,卻不想與他們一樣。如果黑暗無法改變,那麼先燃燒自己,照亮身邊再說。

1519年,寧王在南昌起兵叛亂。寧王朱宸濠本是朱元璋的嫡系皇孫,當朝正德皇帝並不得民心,官場很多人抱着看戲的態度,不在朱家鬥爭中站隊。所以,寧王一路勢如破竹,如果能攻取留都南京,那麼寧王大事可成。

此時,身邊沒有什麼兵馬的王陽明知道,若硬碰硬,自己肯定不是寧王的對手。王陽明等不及申報朝廷,就一方面僞造文書,四處散發,謊稱自己手裏有十多萬精兵,準備攻打南昌。另一方面,他寫信給寧王手下的兩個謀士,催促他們趕緊勸說寧王起兵攻打南京。這封信落入寧王手中之後,生性多疑的他見狀,立刻號令全軍死守南昌,不出兵攻擊任何地方。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知道上當了。但此時,王陽明已經在十幾天內,四處招兵買馬,已經湊齊了幾萬兵士。

寧王追悔莫及,趕緊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逼近安慶,窺伺南京。王陽明卻率領軍隊,反過來直搗寧王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當時有人建議王陽明去救安慶,他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相持江上,寧王就會乘虛襲來,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後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

等到寧王趕回南昌,王陽明軍隊已集結完畢。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激戰,寧王戰敗被俘,歷時35天的寧王叛亂宣告結束。

就此,王陽明立下了齊天之功。事後,有人向王陽明討教用兵之道,他淡淡地說了句:“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覆盤整個過程,從最開始,他胸懷的就是天下之安危,就是儒家內聖外王的指引,從沒有把個人得失放在心上。貿然起兵,他明知會有無數非議,但時機一旦錯過,必將後悔莫及。

這個世界再黑暗,只要此心光明,就不用懼怕,“隨心而動”,向着“良知”,勇往直前。

3、與黑暗纏鬥一生,依然選擇光明

最可笑的是,寧王被擒了,但捷報尚未送達北京。那個奇葩正德皇帝,就自稱“奉天征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率官兵南下“親征”。後到達涿州,王守仁捷報傳至,但明武宗仍一意南征。

明武宗身邊的嬖倖,甚至建議將寧王放回鄱陽湖,讓明武宗生擒,以展示皇帝威信。

王陽明深知,一旦放虎歸山,後患必定無窮。而且現在自己已經立下大功,已經成爲衆矢之的,一旦自己貿然反對,就得罪了整個官場,最後自己必將被黑暗吞噬,死無葬身之地。

知進,更要知退。王陽明開始開始上演一出大戲,他首先將寧王押至南京,獻給明武宗,名曰“獻俘”。

然後,武宗與諸近侍身着戎服.擺開作戰陣勢,將寧王除去桎梏,衆官兵開始伐鼓鳴金而擒之,再重新給他戴上枷鎖,列於隊伍前面,作凱旋狀而歸。

這時候很多人都替王陽明打抱不平,但王陽明卻不以爲意。隨後,他自己對外宣稱生病,不能外出,住進了寺廟。後來,朝廷論功行賞,王陽明先是任江西巡撫,繼續剿匪,後又委任王陽明爲南京兵部尚書。

當時首都是北京,南京的兵部尚書,並無多少實權,算不上什麼大官。

僅一年後,王陽明的父親病逝,王陽明藉機辭官,回家奔喪,由此開始傳授心學。

1528年11月,久病多年的王陽明病情加重,他更換了衣冠,弟子圍坐身旁,問他有何遺言,他笑着,指着胸口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說完後,與世長辭。

王陽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我們如何調理自己的內心,在進退、生死,舍欲、光明黑暗中不斷取得掙扎平衡,人都說,凝視深淵太久而會嚮往深淵,與惡龍纏鬥太久自身亦會化爲惡龍,但王陽明身處黑暗一輩子,卻依然堅信光明。他身在黑暗之中,那顆心,卻又始終處於黑暗之外。

何故?

正如那年春天,學生問:“先生,你看這漫山遍野的花,他們明明開着,難道說你沒看到花,花就不開了嗎?”

先生笑了笑,說:那時候,我與花同歸於寂。



公衆號:崔大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