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緒意識到產品意識

今天晚上去健身房,跟一個兄弟在跑步機上邊走邊聊天。他分享了一個小技巧,說如何經營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他說,你要時不時發些你談業務、籤合同,或者你在健身這些信息,這樣別人才知道你是做什麼的,愛好什麼。

因爲大概有一個月沒去健身,所以今天也就慢跑了20分鐘,滿頭大汗,休息了一會兒就開車回家了。

一路上,我就在反覆咀嚼這個兄弟的話,越想越覺得有意思,感覺自己越來越透徹了。我到家的時候,興奮地給他打電話,說感謝他今天的提醒。我恰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很早的時候,我在QQ空間,到後來的微信朋友圈,都在勤奮地發各種感慨,各種知識見解。我記得我弟弟曾經告誡過我:多大的人了?還在感嘆人生?我聽了不悅,照發不誤。

學心理學多年來,我一直在做各種功課,關於親密關係的,教育的,原生家庭的,個人成長的,情緒管理的,一直想讓自己成爲更好的人。但是我覺得我一直都困在某些地方,有些朋友和老師也指出我的這些侷限和不足,我卻不能領會。今天我認爲我終於領會了。

那就是,一個人的成長,要從情緒意識跳脫出來,走向產品意識。

我拿我自己舉例,我是一個比較內向、膽怯、懦弱、死板的人,也是一個忠厚、穩重、溫和、固執、認真的人,一直想突破自己,想改變自己,但是覺得一路走來,很艱難。我總結,我總是沉浸在濃厚的情緒氛圍裏,天天都是各種感慨,感嘆,傷春悲秋,多愁善感。而在工作中,我往往被動、消極,雖然也算認真,但是缺乏激情,都是被外部環境所逼出來的。

在朋友關係中,我也總是喫虧,總是得好人卡。跟我相處的人,都說我是一個好人,穩重、真誠、踏實,我一旦對人好,便如同一個空調,全方位溫暖別人,但往往得不到別人同等的回報。於是就又感慨人心不古,世道不公。所以就經常發感慨,嘆人生。

在親密關係中,我也是一個討好型的人,總覺得我只有多付出,別人纔會高興,別人高興纔是最重要,別人一旦不高興,就感覺自己犯了大錯。自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別人不回消息或者回消息慢便認爲別人不喜歡自己了,另有新歡了。別人說一句開玩笑的話,我會反覆琢磨這話背後的意思,揣測他是不是在暗示什麼,或者心意將變。然後又是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

現在總結,這些現象,就是我一直處在一個情緒期,而沒有進入一個高階的個人價值發展期。也就是說,只有小孩子纔會經常處於情緒期,他們自身人格沒有健全,沒有發展出足夠的個人價值。

總的來說,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而社會的維持又靠的是相互交換。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不得不接受相互交換,相互幫助,相互成全的社會生存規則。那麼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是有其自身價值定位,功能定位的,類似一個社會產品。

也就是說,你要生存,你得先把自己打磨成一個社會產品,然後再拿到社會中去交換資源,獲得生存機會。

而在他人的眼裏,他們更關心的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產品,而不是你的感受,不是你感慨這個,感嘆那個。聽起來,這很殘酷,對不對?對,確實是這樣的。作爲成年人,我們都要學會接受這一點。真正關心你情緒的人,少之又少,父母、親人、朋友,大概就這些吧。

所以,我們要更多的關注自己的產品形象,產品價值,產品展示,產品說明。當然,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當作一個固化的產品來對待,顯得不人性。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沒人關心你的感受,你的感受跟別人並不相通。

直白的說,所謂產品,就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愛好,你做什麼工作,你有什麼技能,你的形象,你的談吐,你的氣質,都算是你產品的一部分。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少些嘆息,多些努力。當然,談談感受也並不是完全不可取,這樣也是一個溝通交流的方式,對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很有益處的。只不過,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打造自己這個產品。

自己這個產品打造好了,你的自我價值提高了,你就沒有那麼自卑、自責,自怨自艾,天天感嘆了。然後,你把自己打造好了,你不再在朋友關係和親密關係中失去自我,從那個缺愛少愛求愛的可憐蟲、老好人的人設裏走出來,你的人生將會打開新的局面。

所以,我們都要去反思、覺察自己,你是不是一直沉浸在情緒中,而一直沒有關注自己這個最根本的,最偉大的產品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