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沒錢,有時間,所以忙着焦慮?——《窮忙》

《窮忙》—— 這是2019年讀的第六本書,第一次接觸譯文紀實類,整個內容看完感覺有點像訪談錄和記錄片,沒有太多感情渲染,也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可以看到是在美國"窮忙族"真實的生活寫照。窮和忙都有理由,越窮越忙,越忙越窮.......


作者是美國作家戴維·希普勒,在美國每個人心中都崇尚美國夢,世世代代的美國人也都深信不疑,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即勞動致富。作者聚焦美國“窮忙族”,讓我們看見“看不見的美國”

洗車工無車可開,銀行職員的戶頭只有2.02美元,醫學教科書女編輯十年的收入,也趕不上一個牙醫一年的收入。

書中講述的就是他們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工作,他們夢想,他們的失敗。

不同的人物和家庭有有着不同又類似的遭遇,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辦法擺脫貧窮,但也有少數人通過後期的改變或運氣邁向新的人生軌道。

可以看到是基本每一章主角都有婦女和小孩,她們是最需要得到社會的幫助和支持的人羣,在我印象書中婦女和小孩永遠是最大的受害者。

作者把“窮忙族”的生活遭遇以及面對的各種不幸描繪的淋漓盡致,但是至於怎麼擺脫貧窮和忙碌作者缺一句沒說,《我不是藥神》中的有一句印象很深的臺詞:“我不是藥神,治不了窮病”因爲窮永遠都是一個系統問題........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案。

對於書中寫到的大部分人來說,憤怒是一種奢侈。他們苦苦掙扎,筋疲力盡,找不到出路。他們的工資沒有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脫離貧困,相反,他們爲生活所累。人們常常用“窮忙族”來形容他們,而這個詞本身就是個矛盾。

在美國,辛勤工作的人不應該是窮人。

美國的經濟起起落落,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貧困人口的生活除了更顯艱辛之外,基本沒有改變。最富有的和最貧窮的家庭之間的資產淨值差異加大,形成兩級分化的局面。

富人學區與其他學區的資源差距進一步擴大。因哮喘缺課的孩子更多了,享受不到醫療保險的人更多了,忍飢挨餓的人更多了,遭受牢獄之災的人更多了,做底層工作的非法移民更多了。

在美國,窮是一種原罪。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她曾也深入體驗過窮忙族的生活,寫下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

芭芭拉隱瞞身份、斷絕和朋友的聯繫,帶着1000美金和一部汽車開啓她的體驗之旅。

她在不同城市,換了6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但是所有工作的結局都一樣。

因爲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因爲住得偏遠,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因爲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

爲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加班或者兼職;

因爲花太多時間在勞苦的工作上,她沒時間沒精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只好重複做同樣的工作。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貧窮的循環。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殘酷,勤勞並不能致富,稀缺的心態讓你人窮志短,只好越窮越忙,越忙越窮,週而復始,惡性循環。

而且,在一個富有的國家當一個窮人,要比在一個貧困的國度當一個窮人,難熬得多

如果在中國當個窮人呢?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個詞條上了微博熱搜:月薪一萬和月薪十萬最真實的差距。

“一個人工資1萬,一個人工資10萬,這兩個人的收入差距是10倍嗎?

表面看是如此,但其實不是的。

因爲裏面有一個生存成本。

假設同樣是在上海,去除生活成本後,月薪一萬的人能存下1500,而月薪10萬的人卻能存下75000。

這麼算下來,月薪10萬的人是月薪1萬的人,實際收入的50倍。”

內容確實扎心,普通人被陷入在生活成本、房貸、車貸、孩子上學費用、交通費用等等裏面,他們的財富只會被不斷消耗。

而富人們早就超脫了這些束縛,他們有了更多的籌碼用來增長財富,越往上面走差距越大。

看起來月薪一萬和月薪十萬只有10倍的差距,而他們的背後早就有了一個放大鏡,不斷擴大他們的差距。

也許你覺得,每天朝九晚五,不愁喫穿,日子也挺滋潤的。但事實是,父母的甘於平庸,還會影響到下一代。

高考成績公佈後,晚上有人統計,85%的高考狀元均出自精英家庭。

看到這些肯定會有人感到焦慮,都想往中上層擠,都忙着工作,忙着賺錢。網上有一句扎心評論是:你那麼窮就是因爲太忙了,越忙,越貧窮。我們都不想對號入座到“窮忙族”,但現實是確實如此,難搞噢!

當然咱們當代人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太忙了。

相信99%的人在以下情況中說出過這句萬能藉口:

當你很長一段時間忘記聯繫你的父母時,你會說“我太忙了”;

當你長久疏於和朋友的聯絡時,你會說“我太忙了”;

當你很久沒有上早就付費過的語言課程時,你會說“我太忙了”;

當你生活一團糟時,你會說“我太忙了”;

當你的健身卡即將過期,你卻想起自己只去過3次時,你會說“我太忙了”……

沒時間學習、沒時間看書、沒時間健身........但是實際情況是什麼樣呢?

平時沒有落下任何一部熱門劇,每當同事和朋友間聊起劇情,總是熱火朝天加入,表示“我昨晚剛剛看了這集”

打開遊戲的榜單,在線時長一騎絕塵。

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裏,就成了辦公室的追劇小達人,成了遊戲界的大神。

工作的確很忙碌,常常加班。但是表現卻並不好,績效沒有,結果更是看不到。

其實很多時候,所謂的忙碌,不過是躲避生活的藉口

早前網上有流傳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的時間表:

當時還是首富的王健林4點起牀後,運動45分鐘,然後給自己留了30分鐘的早餐時間。

儘管每天的行程很滿,但是六十多歲的王健林早起後依然會健身運動。不管什麼時候,都依然堅持。

真正忙碌的人,更懂得如何不虛擲時光。

網上有這樣的一句話定義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生活:

因一事無成而焦慮,又在焦慮中繼續一事無成。躺着的時候不想動,看到別人成功了又開始羨慕。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演講中提到當代年輕人時說到一個代名詞:忙着焦慮。

他認爲,年輕人焦慮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不確定性,我們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不知道以後去往什麼地方,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二是比較,人與人之間一旦比較,自然會出現心理不平衡,這種心理不平衡,在親密的朋友之間更加強烈。一個乞丐,不會嫉妒百萬富翁,但會嫉妒一個比他乞討更多錢的乞丐;

三是選擇,人生當中有很多岔路,每次岔路都面臨選擇,有選擇必然會糾結,有糾結就可能產生心理的焦慮。

對於年輕人而言,焦慮更多的是成長的焦慮,來源於不能立竿見影的焦慮,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對現狀不滿,而短時間內又無法改變的狀態。

或許,一個人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他遭受了多少困苦與挫折,而在於他雖然終日忙碌,卻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最喜歡做什麼,最需要做什麼,只在迎送往中匆匆度過一生。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沒有進步,那其實就是在後退

我們無法接受充滿無力感的生活,不想在人生的下一個5年、10年、15年後變成自己看不上的那種人。月薪一萬和月薪十萬,這樣的差距一開始看起來不大,但是發展是恐怖的,幾年下來就完全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若抽不出時間來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最終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來面對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對於年輕人而言,巴菲特也曾告誡:老老實實做好自己擅長的工作,這也是最好的投資。

做時間的朋友,以終爲始,敢想敢做,一路野蠻生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