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成長性思維

前段時間看了《終生成長》這本書,趁着還沒有完全忘記之前對一些感受總結一下。

《終生成長》主要介紹與論證成長性思維的重要性,跟《刻意練習》比較類似,兩本書對於天賦與學習對於個人可以取得的成就的影響觀點比較類似。通過這本書對我比較有觸動的是個人能力是不斷動態變化,通過持續學習來提升的。這句話看起來好像非常平常,非常普通的一個常識。但是在工作生活中還是有一些與之相悖的現象存在,下面就我個人遇到的一些場景總結下。

認爲能力是固定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下面的情況,身邊的同事學歷明明不如自己,而取得的成績卻比自己高,而自己卻表現出不屑於與他進行競爭或者比較,總是覺得自己學歷有優勢,個人能力強,聰明,如果真的做某件事,肯定可以做的很好。這就是典型的固定性思維,認爲個人的能力是固定,學歷就代表了個人的智商,學歷高就代表個人可以很快就做成並學習某件事。就我個人來說,就常常處於這種思維模式中,認爲武大本碩畢業,已經證明自己的智商與能力,平時工作中總會去了解一下別人的學歷,如果學歷不高的會從內心中感覺別人不如自己,如果學歷與自己相當或更高才會心理平衡一些。而仔細想想,到底什麼是能力呢,就是具有可以把某件事情做好的基礎知識與方法論。這一定是經過學習與實踐,並且總結之後內化的,而不是說好的學歷就有能力了。那好的學歷代表什麼呢,好的學歷代表了在高中時代對於應試考試有更好的能力,而這個考試能力並不能代表工作中更好的表現,況且現在離高中年代已經過去十幾年了,十幾年可以發生的變化是不可想象的。那好的學歷是否可以代表高智商呢,比別人學習速度更快呢,可能存在一些,但是並不能證明,高中時代大家學習都是一種比較混亂的狀態,並沒有刻意的總結與沉底,而且每個人真正投入到學習中的時間也不同,所以成績的差異比較大,學習方法與時間投入或者一些其他的因數都會影響到成績,智商到底有多大影響並不好確定。即使學習速度比別人更快,不去學習實踐與總結一樣會止步不前,又如何在工作中表現的比別人更好呢。想想自己,之前總是處於一種自己學歷高,綜合能力強的自我保護中,也會因爲學歷不如自己但是表現與層級更高的同事而不服。

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固定性思維的另外一大特點就是害怕失敗,還是上面的例子,當看到其他同事做成某事件時,我的內心戲是這樣的,“要是我來,還不是分分鐘搞定”。但是下一次遇到另外一個任務時,自己可能又退卻了,因爲沒做好就代表自己能力不行,是對自己的一種否定,不做就不會輸,不去表現就可以一直處於自己之前成功的感覺中。

書中比較強調的一點是,不要以結果作爲是否成功的判斷依據,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了哪些作爲依據。其實這兩點都重要,在阿里JobModel中有一條是成功經驗可複製,強調的是既要結果也要過程,結果對於公司與個人都很重要,與利益直接相關,過程中學習到的基礎與方法論同樣重要,可以幫忙個人成長,公司也可以作爲判斷個人下次是否可以成功,是否可以晉升的重要依據。

知易行難,瞭解到不足纔是開始,持續的實踐與總結才能帶來改變,就像抖音籃球郭教練說的,多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