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卡夫卡》:致每一個在路上的少年

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糖,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海邊的卡夫卡》的中文翻譯者林少華在這部書的譯序開頭寫過:有一個浙大的女生曾特意跑來找他,並表示感謝,原因是她高中時因爲精神問題,本要退學,但讀了《海邊的卡夫卡》之後,重拾信心,並決定像書裏的主人公一樣,告別過去,重返學校並最終考入浙大。

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裏的那句經典臺詞:“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糖,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你無法確定上述的浙大女生假如從沒讀到《海邊的卡夫卡》,她的人生又會有怎樣離奇的變數,或許她能讀到另一本好書並化解她的心魔,但同樣有可能一蹶不振,最終誤入歧途。人生是烏雲密佈暴風驟雨,還是天朗氣清拔雲見日,扭轉乾坤的鑰匙藏在哪,每個人在少年時的當下都無法提前知曉。

村上春樹談起《海邊的卡夫卡》時曾說:“我特別注意的是,雖說出場的是十五歲少年,但也不要有太多啓蒙的意味。不引導他,不做那樣的事。我想做的是讓他思考,讓他使用自己的腦袋判斷。”

而有些遺憾的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經常被一些人錯誤“引導”和說教,這些人可能是你的老師或是家長,他們言辭強硬不容反駁,就像我爸經常給我們講爲何他從高一開始就放棄數學,原因很簡單,他高中的數學老師課上經常叫他上黑板解答題目,他答不出來就覺得丟臉,而老師看他不會答題就經常叫他到辦公室,對他進行“適當”的心理按摩,並告訴他不學數學是絕對考不上大學的。

當然,成年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老師關心一個學生的表現,但少年時期的人還不具體成熟的思辨能力,在少年時的我爸看來,上黑板和叫辦公室那都是老師在故意羞辱他,於是便愈發叛逆,到最後完全放棄數學,並向數學老師發誓就算不學數學這門課,也能考上大學。

而最後的結果就是,我爸的數學成績只有個位數,而他的高考總成績距離上大學也就差30分。最終沒能考上大學的他選擇了去當兵,雖然人生的軌跡複雜多變,誰也不能保證一個人讀了大學就能在那個英雄草莽的年代更有出息,但因此失去了讀書深造的機會,讓我爸在日後每次談起這段往事時,都會談笑間透露出一絲扼腕與不甘。


我們生活在陰溝裏,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毫無疑問,《海邊的卡夫卡》的創作靈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古希臘文學《俄狄浦斯王》,在希臘神話裏,善良正直勇敢的俄狄浦斯沒能得到救贖,最終被命運的魔咒所毀滅,而在《海邊卡夫卡》中,16歲的少年田村卡夫卡也面臨着類似詛咒般的宿命。

針對於此,村上春樹坦言道:“在這部作品中我想寫一個少年的故事。之所以想寫少年,是因爲他們還是可變的存在,他們的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於一個方向,他們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

而在我看來,人在少年時期的這段時間,就像是行走於煙霧繚繞的山路之中,他們雖然極易被改變,但同樣也飽受步入迷途的巨大風險。電影《少年的你》中的小北從小孤苦伶仃,就連喫一次肉包子都要被親媽辱罵毆打,13歲開始就過上了刀尖上舔血的日子。而電影中最打動我的一個情節是,陳念問小北:“你爲什麼要打架?爲什麼過這樣的日子?”小北沉默了一會兒,回答:“你太乾淨了,不會懂得。”而當時的畫面是小北正拿着陳唸的課本,視線停留在一句王爾德的名言上:“我們生活在陰溝裏,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當然不是每個失足少年都能像小北般幸運遇上陳念,但現實中也並不是每個少年都像小北那樣出生悲慘,很多少年墮落的導火索不過是一些在日後看來無足輕重的小事,譬如在與父母爭執後,因對方言行激烈而傷了自尊;或是因爲某一位老師有意無意的難爲自己,而導致自己爲了賭氣而放棄這門功課;有時甚至是因爲暗戀了一個從沒和自己說過話的男孩或女孩,從此無心於學業。很多人在多年之後回憶起自己的少年往事時,都遺憾自己爲何要在那些如今看起來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冥頑不靈,固執己見,甚至不惜賭上自己的前途,可事已至此卻又不得不釋懷,而後知後覺之後的領悟早已改變不了既定的現實,這可能也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吧。

但回到少年,就像村上春樹所說,少年是可變的存在,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並未完全確立。一個少年多讀一本書,可能其中的一句良言就足以驅散他心中的陰霾;多接觸一項熱愛的運動,當中偶像的言行也許就能給予他能量與勇氣;父母多和他心平氣和的談一次心,瞭解一下真正困惑他的是什麼,也許就足以殺死他的心魔。


打破宿命論的魔咒

在中國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叫:三歲看大,七歲到老。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也曾在書中說過:童年受過的苦,長大了還要再受一次。 並且,只受一次還是理想狀況,更可能的情形是,我們一生都在不斷地重複同一種苦難,不斷地陷入被同一個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輪迴。”

這麼說來,好像擁有不幸童年的人,他們的一生都將與痛苦抗爭,這同樣是宿命論的論調,似乎我們的人生早已在童年或是少年就已經被註定了。

於是乎我們不禁要問,這就是問題最終的答案了麼?至少我並不這樣看。

書中的田村卡夫卡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舉目無親,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找一個圖書館,然後找一個健身房,從這兩個地方開始他新的生活。並之後因爲圖書館認識了佐伯和大島,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

村上春樹在談到自己的15歲少年模樣時曾說:“我十五歲時相當奇特來着。在某種意義上屬於極爲普通的少年,爬山、下海游泳、和同學玩的很歡。但同時又是個異常喜歡讀書的少年,常常鑽進房間就閉門不出,在我這個人身上,強烈的內向部分和物理性外向部分好像同時存在。”

當你孤獨無助的時候,不要去輕易的去信任一個陌生人,試着和一件自己感興趣事建立連接,或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最近有一首叫《少年》的歌火了,少年這兩個字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每一個在社會上歷經風霜的人都拉回到那個充滿希望的青匆歲月,可遺憾的是,人在很多時候都是無法活在當下的動物,當我們十五六歲正當少年時,又有多少人卻是厭惡當下,而不斷憧憬自己長大後的樣子呢?

有人曾問過高曉松,如果假如真有時光機,能讓你再回到20歲甚至15歲,你會選擇回到過去嗎?高曉松回答:“我不會,因爲我好不容易快要來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想通了那麼多年少時想不通的問題,爲什麼還要再回去?我也不想再經歷一遍年少輕狂時的那種迷茫和憂傷了。”

這就是我想說的,無論你現在是正當少年,或已經步入青年甚至走向中年,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纔是最重要的,希望你能知道,15、16歲時的煩惱雖然讓你困惑,但它是青春的專利;青年時常迷茫,但那是屬於一個人的黃金時代;而當人到中年,雖然可能你不再年輕,但想想看,也許現在的自己就是當初年少時羨慕的那個中年人。

“你要跳舞,不論結果如何,也許你的人生和你的結果就是不停的失去,失去朋友、失去愛人、失去野心、失去激情,但是你要跳舞,跳出好看的舞步,不爲任何人,就是爲了你不去那一邊。”(《舞,舞,舞》)

而在我看來所謂的“那一邊”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被不斷被宿命論糾纏,被過往困擾,從而惶惶不可終日。

所以不論你今天是40歲、25歲、還是17歲,希望你記得此間的當下只有一回,時光的列車呼嘯而過,永遠不會開倒車。

那麼,還未老去的少年,在此時此刻不如動情的燃燒,即使是在無人注目的暗夜,像一顆不肯安歇的靈魂,爲了答謝這一段短暫的歲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