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的分享我的成长(职业规划)

最近休息在家,晚上夜深人静,思考一下职业规划。

什么是职业规划呢?职业规划是不是按照自己内心的喜好决定了自己从事的职业呢?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果不考虑经济、成长等因素你会选择什么职业。下面回答的每个人都可以暂时脱开现实的条件,丰富的想象理想中的自己。好像很多成功的人,他们成功经验都热爱自己做的事情,在自己的事业上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精力充沛。这样的话又回到了那个问题,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热爱的事情。我们的一生、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岗位中度过的,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朋友的时间还多。

如果工作的价值和自己内心都不匹配的话,每天起床想想去上班很违心痛苦,就当作维持生计的一份工作而已。不仅自己大部分时间过的质量不怎么样,并且这个工作永远都是不怎么样的工作。如果一个公司不少人这样心态工作,那这个公司也会很长时间都是不怎么样的公司。现在90后他们为快乐和成就感而工作,觉得公司环境氛围待著不爽,学不到什么东西就会“潇洒离开”。在工作中获得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反而更会让他长期的留在这个岗位上。那到底怎么才能快乐工作呢?主要来自于对行业、公司业务愿景的认可;对自己的了解。这些到底怎么获得呢?都是依靠自己在工作中试错。

比如我,也想过很多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想象,想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做一个景区巡逻的,做一个兴趣活动的执行,做户外领队等等。快大学毕业的时候,那时候觉得做教育行业比较单纯。在城市里到处转,看看哪里有看着不错的培训机构,后来去了一家比较大的早教机构,做了早教老师。其实这时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职业方向是空白的。几个月以后,带我的老师可能觉得我的性格比较闷不合群,虽然认可我的刻苦,但是还是辞退了我。那时自己了解到早教老师如果一天带7-8节课的话有7-8k的工资,所以还是比较“高薪”的工作。后续自己不甘心,又继续找了早教老师的工作,去了3家机构,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发现自己专业不是“学前教育”,不擅长在课堂上“唱歌跳舞”,声情并茂的讲故事,一天保持兴奋感情丰富,和同事相处也没什么共通的地方。甚至回到家休息的时候,脑子里都是早教机构,大人小宝宝、工作人员叽叽喳喳的说话声音。

所以,经历过才知道,自己从内在上并不是开朗活跃的人。虽然平时可以表现自己,但是从内心上喜欢安静。后来从事了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在光走过程中需要主动的全局的思考,和团队成员、客户经常沟通对接需求。可以说是比其他岗位更加操心,很多时候还要背锅。应该说是具有综合能力要求的岗位,并且具有行业门槛。比如做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经理,肯定要有金融背景,熟悉业务流程;做游戏的产品经理知道游戏设计、运营、开发上线有哪些渠道和逻辑规则。同一个领域内还有细分,做教育的还会分 幼教,K12,高校,在线教育等等。也是在实际的项目中,了解并总结行业内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在 需求辩证分析、产品设计、沟通协同、项目管理、责任心执行力、数据分析、产品运营都有能力要求。我需要每天的学习和总结,不敢有哪一天松懈。所以这个岗位从内心吸引我的是,可以持续的学习并且输出转化,满足了我的求知欲,还能在实际项目中锻炼。

所以基于对这个岗位的认可,自己的职业规划依然是继续在产品岗位上发展,还需要适应公司对我的要求,比如要带团队,学习管理知识。在管理方面,我以身作则,说我做的,做我说的,完全平等的和大家沟通,分发任务,跟进进度,反思问题。员工出了问题,原因大部分出现在管理者身上。比如,我看到某个员工最近比较闲,就得想想是不是本周工作计划没有周全计划好,是不是确实没什么事情做,或者我交代给他的任务有没有讲清楚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任务的优先级,截止时间。如果他在这些计划下做完了,我觉得就没什么必要再约束他或者看他不满意了,但是在工作时间,鼓励建议她学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的技能。

关于在产品方面的进步,实际项目就是最好的方式。当然也受限于大产品和小产品,以及目前很贵的用户流量。我们努力将小产品在获客转化的路上努力。具体的产品能力,就是产品运营和数据分析能力,因为现在开发的小程序没有用户量,在产品推广的时候,寻找渠道拉新获客,有了用户量以后,需要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提高用户留存和转化。从目前的教辅小程序到最后的变现,是漫长充满不确定性的,甚至可能夭折在半路。这依赖于,产品经理通过行业洞察确定了什么产品定位,市场推广的时候能不能有渠道获客,公司为这个产品有效的投入了多少推广的费用和人才配置,用户进来以后如何在产品中发现我们的价值从而付费,以及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市场机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