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從印刷工到當紅主持人,不是勵志而是歲月沉澱

2010年,《非誠勿擾》騰空問世,在一衆相親節目中脫穎而出。

起初看這檔節目,是因爲一個叫馬諾的姑娘,以及那句引發轟動的話:

寧可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在自行車後座上笑!

慢慢喜歡孟非的睿智幽默,喜歡他的旁徵引博、hold全場般的隱形氣場。

有一期節目裏,一名男嘉賓狂妄地表示:

單親媽媽,理論上是OK的,實際上是不OK的,你已經不是原汁原味,是後來組裝的。

怎麼組裝都沒有原裝的好,這是很道德敗壞的事情。

孟非一改往日儒雅幽默的氣質,鏗鏘有力大方得體地讓男嘉賓離場。

什麼時候結束,這個臺上我說了算!

你說偏見來自什麼地方,我想恐怕大約來自兩個地方,無知與愚昧!

“無知與愚昧”,短短兩個詞,就把場面拉回來,並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一個下午的時光,一本自傳書——《隨遇而安》,一種別樣的體會。

從名不經傳的印刷工到當紅主持人,我覺得這並不是一段勵志的傳奇。

而是歲月源遠流長的沉澱,人和地利人和,成就了今天的孟非。

(一)快樂無憂的童年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光,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是至深的。

我們心中的童年,就應該是充滿明快的色調的,是充滿歡聲笑語、無憂無慮的。

而孟爺爺的童年也是如此的,他說:

在重慶生活的十二年,積累了我人生最初也是最真的情誼,直到現在,不曾淡忘。

如果我的性格中還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慶這座城市給我的。

重慶這座城市應該算是他的啓蒙城市吧!

在重慶日報那棟筒子樓裏,他度過12年的光陰。

一座城,一棟樓,一些人,一些事,都縈繞着滿滿溫情與淳樸。

外婆燒的一手好菜,熱情好客;外公老實巴交,寡言少語。

姨婆和外婆在抗戰逃難期間認識的,落腳重慶後,將幾十年的相識化爲親姐妹般的情誼。

在這棟家屬樓裏,大傢伙熱熱鬧鬧,互相串門,互相分享好物,其樂融融。

以至於在他12歲舉家搬遷的時候,鄰居們都趕來碼頭相送,頗爲不捨。

小學的學校窗戶玻璃沒有一面是完整的,冬天凜冽的寒風猛地往裏灌。

那段上學時光,過於調皮的他,捱打是常事。

有一次數學老師追着他滿教室跑,引來同學們的歡呼起鬨。

還有一次被叫到老師家罰站,飢腸轆轆地看着老師一家享受晚餐,回去還捱了外婆一頓罵。

但這並不影響他整個歡樂的童年,反而助長了他童年的趣味!

除此之外,他嘗試過一個人坐兩天的火車去西安見爸爸媽媽,去高級的飯館下過館子。

在那段悠閒的童年時光,他和小夥伴們擡頭仰望藍天白雲,看着滿天星發呆。

聽過蛐蛐的叫聲,看過野花搖曳,還有夜晚的螢火蟲。

沿街的叫賣聲、大自然的美好風光,點點滴滴都匯成了最快樂的童年。

(二)灰色色調的中學時代

12歲是他人生當中重要的分岔口。

如果說,在重慶的童年我的生活是明快的色調;

那麼,從十二歲全家搬到南京開始,灰色就逐漸籠罩了我的生活。

這樣的基調後來貫穿了我的整個中學時代。

那一年,他隨着爸爸媽媽,從重慶搬到了南京。

適應環境,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尚且不容易,又何況一個孩子。

首先是語言上的難關,重慶話到南京話的過渡,當然孩子對於語言總是能較快適應。

其次是糟糕的成績,嚴重的偏科,文科成績一路開掛,理科成績一路墊底。

兩者形成鮮明的反差,因此學校的紅黑榜常常都有他的名字。

如果說理科成績是造成他中學時代的一部分灰暗,那優秀的文科成績起碼爲他找回了一些自尊。

他也不是沒努力過,一次在化學老師的鼓勵下,他終於鼓起了勇氣提問:

老師,爲什麼有環丙烷、環丁烷,沒有環甲烷、環乙烷呢?

結果鬨堂大笑,老師震怒地表示以後不要拿這種問題來浪費大家時間。

他又乖乖地回到自己鍾愛的書海中去了,像是《圍城》等,沒少偷偷看過。

在語文課上他總能侃侃而談,引來同學們崇拜的眼光。

這段如飢似渴的閱讀時光,爲了日後他的文學才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還包含着父母離婚,常常吵架,導致家無寧日的痛苦。

慶幸的是他說:

這麼多年的家庭矛盾,確實給我帶來了痛苦和陰影,

但我自己覺得我的性格似乎也沒什麼障礙,人格似乎也挺健全的。

這是那段黑暗歲月中,難能可貴的收穫與保持。

意料之中,他在高考中落榜了,成爲了社會的閒散人願。

(三)印刷工的那段歲月

一個高中畢業的人,能在社會上找到什麼好的工作呢?

抱着這樣的想法,他就這麼混了幾個月。

當時身爲電視臺中層幹部的父親,不願意開口去求人,爲兒子覓一份體面的工作。

孟非說他曾經有過怨恨,不過如今早已釋懷。

若說這件事教會了他什麼,那就是:

永遠不要對別人的幫助有太高期許,哪怕是你的父母,凡事靠自己。

剛好印刷廠招人,他去面試,順利通過後成爲了一名印刷工人。

印報紙,卸紙、保養機器,每日如此,工作冗雜繁重。

最累的活莫過於卸紙,每筒新聞紙都有大幾百斤重,工人要先把紙筒從車上卸下來,再推到庫房裏去。

一開始,他並不適應糟糕的環境以及宿舍的異臭味。

後來累起來的時候倒頭就睡,不管不顧,全然沒了當初的矯情。

工資沒那麼高,但起碼也能掙錢養活自己。

一切本該按部就班的時候,他卻遭遇了工傷。

他的左手被棉紗拖進了滾筒裏,組長頂着壓力脫開了機頭,救出了他的手。

得救後手指變形,中指和無名指的指甲已經翻開,皮開肉綻,血噗呲噴射而出。

因爲工傷休養了好些日子,再回去上班的孟非因爲主任亂扣工資,毅然決然辭職。

印刷廠的生活也就此畫上句號。

當然印廠給他留下的,也並非只有艱難的時刻,還有勞動人民之間淳樸的情感。

輪流喫飯睡覺時,工友的互相謙讓,都讓他真實地感受到世間美好的情誼。

這段打工生涯,爲孟非的人生增添了許多的接地氣與樸實,甚至影響了他後來的主持風格。

(四)從臨時工到主持人

從印廠辭職後,他去了江蘇電視臺當臨時工,這時纔算真正意義上與電視臺掛鉤。

臨時工的活大概就是接電話,給攝像機電池充電,扛揹包機、三腳架之類的。

不過這種打雜般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

藉由着父親的面子以及自身的努力,一年之後,他便學會了攝像、剪輯、寫稿、配音。

這樣,他幾乎可以獨立做片子了。

《西域風情》在新疆拍了三個月,條件十分艱苦,他是唯一一個從頭拍到尾的;

《奔向亞特蘭大》後,文筆獲得肯定,他順利成長爲一個相當高級的臨時工了;

《都市傳真》他第一個正經的深度報道類新聞欄目,夯實了他的綜合電視業務能力;

《南京零距離》他首次坐上了主持人的位置,首次完成從錄播到直播的跨度。

啓用一個非新聞專業的光頭當主播,相當冒險,連他自己都表示懷疑。

他猜也許是因爲每週的製片人大會上,他總是以詼諧的風格調動了現場的氣氛。

因此才贏得臺領導的青睞,以爲他是做主持人的料子。

事實證明,這個險沒有冒錯。

兩個月後節目在江蘇地區創下了最高收視率,掀起了中國“民生新聞”的浪潮。

2010年《非誠勿擾》的問世,更是直接將孟非推到全國觀衆面前。

在這檔娛樂節目中,他既風趣幽默,又不失樸實自然。

帶着過往獨特的經歷,匯聚成一個和藹睿智幽默有分寸的孟爺爺。

從此優秀主持人的行列中,多了一個光頭主持人——孟非!

臨時工、攝像、記者、編導、製片人、主持人,他完成了一次美妙的時光之旅。

(五)說是勵志,不如說是歲月的沉澱

有人會把孟非的這段傳奇的經歷,描述成一段難能可貴的奮鬥史。

在看完全書之後,我卻不這麼認爲。因爲我看見的一個平凡人的平凡故事。

一個人經歷過歲月的洗禮,活成他該有的光彩模樣。

他的閱歷,他的學識,他的分寸感,他的幽默,他的得體,他的成長.......

都是歲月沉澱的結果。

這些歲月給予的寶貴禮物,護送着他一路前行。

一向喜歡孟爺爺的主持風格,說不上爲什麼,就是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隻戴着假髮的豬

文/一隻戴着假髮的豬

圖/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