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之苍天饶过谁

看友友红尘禅语的文章《解禁》,我们在评论区讨论了蔓延全球的疫情现状,切身体会了一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存在孤岛的“地球村”概念。

“地球村”这个词首次出现的时间是1967年。由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个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它形象的描绘了时空被打破、全球化开始萌芽的缩影。

我与奶奶家相距三百公里,在小时候看来,那简直是世界的另一头。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日是她生日,我们刚好放暑假,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妈妈会带我去奶奶家玩。

难得的一次出远门的机会,我觉得格外激动。每次都是清晨五点起床,带上换洗的衣服、土特产、干粮上车。

你没看错,那个时候,要拿煮鸡蛋、花生、苹果等东西当饭吃,因为要从早上六点坐车,下午三点才到。时间久远,我记不得要转车多少次,反正就全是乡村泥土路面,坑坑洼洼,让人呕吐不已。

每次去奶奶家觉得又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觉得什么都新奇,小姨会教我写字画画、送我书本玩具、给我编头发、带我骑自行车、送我去城市中心玩。难受的是坐车过程的煎熬,每次在车上就想着下次不去了。可到了第二年,头年的经历就忘了,还是想去。

后来,那段路修成了水泥路,节约了两小时,基本上中午十二点多就可以到。

再后来,不用一节一节的换车乘坐了。一次性到达,又节约了一小时,中午十一点可以到。

接着,有了高速路,上午十点的样子就可以到了。

最后,自己有了车,全程只要两小时,同样的六点出门,八点就可以到了。

这仅仅是二十年的变迁,时间的效率就从最开始的八小时,缩短到了两小时,这是四倍的转变。

小时候,最开始的通讯是靠熟人带话,某某找你什么事。

后来是靠广播,用大喇叭通知,某某你有什么事,然后全村人儿都知道了,完全不保密。

然后就是座机,一个村只有一台,谁要是被通知几点去接个电话,那真是光荣万丈。说明你有亲戚在大城市,说明儿女孝顺,说明家里经济好。一般人可舍不得打电话呢。

再后来是传呼机,谁要是有一个,杠杠的。

接着就是砖头手机,那种可以防狼的凶器,估计头坏了,手机还完好无损。

最后就是移动手机,人手一个。现在牛气的不是谁可以打电话,而是谁的手机贵,通讯这种功能反而成了手机功能的附属品。谁要是没个智能手机,简直要笑掉大牙。这不,有人为了得到一个非必需品,就愿意卖肾,讽刺至极!

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原来所熟悉的东西都变了,有的你还认识,有的却颠覆认知。

最近沸沸扬扬的就是疫情和华为5G。生活在实时信息交付的“地球村”,任何一个微变量,都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轻轻动一下翅膀,甚至别有用心的煽动翅膀,结果都会被无限放大。

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所有人都是精心安排好的节点,所有人都是冗余,一个链子掉了,还有更多的补上!

总有些某某不信邪,这不,脸啪啪响。也不知道是手更疼还是脸更疼。苍天饶过谁了?账都留着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