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學習筆記

說在前面

本文謹整理學習來自 勸學網: 楞嚴經.的學習筆記;如有侵權,請聯繫我立即刪除筆記。

卷一

阿難問經

阿難在乞食途中被淫女用幻術所惑,幸被佛祖救下;恨自己道力不夠,缺乏實際修行的功夫;其中講到:

佛家用功,首先在思想上下功夫。衆生一天到晚,妄想紛紜,散亂不‘止’。一切煩惱,由此而生。要止息煩惱,必先止息妄想。止息妄想,並不是把思想壓制不動,而是使妄想自然不生。因爲起心去壓制妄想,壓制心本身就是一個妄想。如此怎能達到止息妄想的目的呢?
儘管妄想自然停息,而卻不是有意去停息它。沒有絲毫‘停息’的思想存在。這纔是正確的‘止’。

隨後佛祖問自己的親弟弟阿難,當初是什麼讓他放下塵世深重的恩和愛跟隨他出家呢?阿難回答: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我常常考慮,如來的三十二相,決不是世間男女情慾之愛所能生得出來的,何以故?男女之慾,粗濁不堪,男精女血,腥臊交遘,雜亂而成,決不能生出這樣殊勝明潔,能發出像紫金一樣光彩的身體’

佛祖說:一般人因爲不知道常住真心,以妄想爲真心,誤認妄想爲真實,因此輪轉生死(妄想即是妄心)。

何爲心目

佛祖又問阿難,你當初是怎麼看到我的三十二相,又是怎樣感到羨慕和喜愛的呢?
阿難回答是:心、目。

心能知一切事物,目能見一切事物。假若心目不動,那麼,外界塵勞雖衆,一點作用也不能起。所以我們雖然困在塵勞中,流轉生死,其主要原因,還該歸罪於‘心目’。

佛向阿難徵詰"心"的所在,阿難七番答覆都是錯誤的,猶如‘盲者窺日’,始終不得要領,辯論稱爲‘七處徵心’。

佛告訴阿難:

一切衆生,從無始久遠以來,因爲不識本來明淨的心體,妄認妄想所成的假像。於是一切行事,種種顛倒,

在我們的思想中,從幼到老,從早到晚,千變萬化,無時或休的妄想,都是客人。而主人卻是永遠不動的坐在那裏觀看那些川流不息的客人。試冷靜的觀察一下,在我們的心中,誰是主人誰是客?就可以明白什麼是妙明真心了。

往來不息的是客,搖動不止的是塵。應當知道‘客塵’即是煩惱的根源。而長住不去的‘主’即是我們的‘真心’。澄寂不動的‘空’即是我們的‘自性’。‘客塵’儘管自擾,其實不礙‘主空’。若明得此理,不取‘客塵’即斷‘見’‘思’二惑。即可證得本不生滅的‘心性’。

寫在最後

佛經本身沒有這麼多”小標題“,是我自己筆記整理而已;
“慾望像野草”,在這浮躁的社會,我們的內心總是會充滿浮躁;學習佛家經典給我內心帶來純淨,遠比讀外文名著來的快的多!
要做好“靜”字功夫,要注意念頭的把持;這一內容像王陽明所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道理十分相似,但是作爲學佛經的小白,我的理解不是很深,只是在修心,學習把持念頭,有同樣愛好的,希望交流和指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