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病毒概述

1.1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与发展

病毒不是来源于突发的原因。

电脑病毒的制造却来自于一次偶然的事件,那时的研究人员为了计算出当时互

计算机病毒矢量图(17张)联网的在线人数,然而它却自己“繁殖”了起来导致了整个服务器的崩溃和堵塞,

有时一次突发的停电和偶然的错误,会在计算机的磁盘和内存中产生一些乱码和随机指令,但这些代码是无序和混乱的,病毒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精巧严谨的代码,按照严格的秩序组织起来,与所在的系统网络环境相适应和配合起来,病毒不会通过偶然形成,并且需要有一定的长度,这个基本的长度从概率上来讲是不可能通过随机代码产生的。

现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为故意编写的,多数病毒可以找到作者和产地信息,从大量的统计分析来看,病毒作者主要情况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员为了表现自己和证明自己的能力,出于对上司的不满,为了好奇,为了报复,为了祝贺和求爱,为了得到控制口令,为了软件拿不到报酬预留的陷阱等.当然也有因政治,军事,宗教,民族.专利等方面的需求而专门编写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机构和黑客的测试病毒.

1.2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

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与医学上的“病毒”不同,计算机病毒不是天然存在的,是某些人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它能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的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通过修改其他程序的方法将自己的精确拷贝或者可能演化的形式放入其他程序中,从而感染其他程序,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所谓的病毒就是人为造成的,对其他用户的危害性很大!

1.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分类依据

根据多年对计算机病毒的研究,按照科学的、系统的、严密的方法,计算机病毒可分类如下:按照计算机病毒属性的方法进行分类,计算机病毒可以根据下面的属性进行分类:

按病毒存在的媒体

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病毒可以划分为网络病毒,文件病毒,引导型病毒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还有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导型)感染文件和引导扇区两种目标,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

按病毒传染的方法

根据病毒传染的方法可分为驻留型病毒和非驻留型病毒,驻留型病毒感染计算机后,把自身的内存驻留部分放在内存(RAM)中,这一部分程序挂接系统调用并合并到操作系统中去,他处于激活状态,一直到关机或重新启动.非驻留型病毒在得到机会激活时并不感染计算机内存,一些病毒在内存中留有小部分,但是并不通过这一部分进行传染,这类病毒也被划分为非驻留型病毒。

按病毒破坏的能力

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

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

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

按病毒的算法

伴随型病毒,这一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XCOPY.EXE的伴随体是XCOPY-COM。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

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计算网络地址,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它资源。

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它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其算法不同可分为:练习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

诡秘型病毒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DOS内部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

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它们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

习题

第2章 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

2.1 病毒的工作步骤分析

2.2 计算机病毒的引导机制

2.3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机制

2.4 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机制

2.5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机制

2.6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制

习题

第3章 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3.1 计算机病毒发作前的表现

3.2 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表现

3.3 计算机病毒发作后的表现

习题

第4章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和技术

4.1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4.2 新型计算机病毒发展的主要特点

4.3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技术

习题

第5章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5.1 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的发展历程

5.2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原理

5.3 计算机病毒主要检测技术和特点

习题

第6章 典型计算机病毒的原理、防范和清除

6.1 计算机病毒防范和清除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6.2 引导区计算机病毒

6.3 文件型病毒

文件型病毒系计算机病毒的一种,主要通过感染计算机中的可执行文件(.exe)和命令文件(.com)。文件型病毒是对计算机的源文件进行修改,使其成为新的带毒文件。一旦计算机运行该文件就会被感染,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

文件型病毒分两类:一种是将病毒加在COM前部,一种是加在文件尾部。

文件型病毒传染的对象主要是.COM和.EXE文件。

我们把所有通过操作系统文件系统进行感染的病毒都称作文件病毒,所以这是一类数目非常巨大的病毒。理论上可以制造这样一个病毒,该病毒可以感染基本上所有操作系统可执行文件。目前已经存在这样的文件病毒,可以感染所有标准的DOS可执行文件:包括批处理文件、DOS下的可加载驱动程序(.SYS)文件以及普通的COM/EXE可执行文件。当然还有感染所有视窗操作系统可执行文件的病毒,可感染文件的种类包括:视窗3.X版本,视窗9X版本,视窗NT和视窗2000版本下的可执行文件,后缀名是EXE、DLL或者VXD、SYS。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病毒可以感染高级语言程序的源代码,开发库和编译过程所生成的中间文件。病毒也可能隐藏在普通的数据文件中,但是这些隐藏在数据文件中的病毒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需要隐藏在普通可执行文件中的病毒部分来加载这些代码。从某种意义上,宏病毒—隐藏在字处理文档或者电子数据表中的病毒也是一种文件型病毒。

6.4 文件与引导复合型病毒

6.5 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通常是JavaScript代码编写的恶意代码, 一般带有广告性质,会修改您的IE首页、修改注册表信息,造成用户使用计算机不方便。

6.6 宏病毒

病毒是一种寄存在文档或模板的宏中的计算机病毒。一旦打开这样的文档,其中的宏就会被执行,于是宏病毒就会被激活,转移到计算机上,并驻留在Normal模板上。从此以后,所有自动保存的文档都会“感染”上这种宏病毒,而且如果其他用户打开了感染病毒的文档,宏病毒又会转移到他的计算机上。

6.7  特洛伊木马病毒

6.8 蠕虫病毒

蠕虫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病毒。它是利用网络进行复制和传播,传染途径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最初的蠕虫病毒定义是因为在DOS环境下,病毒发作时会在屏幕上出现一条类似虫子的东西,胡乱吞吃屏幕上的字母并将其改形。蠕虫病毒是自包含的程序(或是一套程序),它能传播自身功能的拷贝或自身(蠕虫病毒)的某些部分到其他的计算机系统中(通常是经过网络连接)。

6.9 黑客型病毒

6.10 后门病毒

6.11 32位 操作系统下的计算机病毒

6.12 压缩文件病毒

6.13 安全建议

习题

第7章 网络安全

第8章 常用反病毒软件

第9章 中国计算机病毒法律与制度建设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摘录)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附录三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附录四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附录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参考文献 [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