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教給我的...

馬上臨近期終考試,上午12歲的兒子做了一套數學試卷,我自告奮勇給他批。

87分,成績不高。問了一下難度如何,他說和課內作業、考試的難度相當。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分有點低了。於是分析了一下丟分的原因。

有兩類:

一類是看錯題,問非負數他看成是負數,問一元一次方程,他看成二元一次方程,問大貨車收費看成大客車收費。

還有一類是沒考慮全,只分析了一種情況。

想起前一陣校評估考試,考的不好,也基本上是第一類的錯題,有共性,需要解決一下。

便問他:“你覺得爲什麼總是看錯題,答非所問呢?”

還以爲就是簡單的馬虎。沒想到

他說:“其中有兩道題都是原來做過的,只是這次問法變了,原來問負數有幾個,這次問非負數有幾個;原來問哪一個是二元一次方程,這次問哪一個是一元一次方程”。

啊,原來孩子做題是靠記的嗎?不動腦子?想到孩子最近成績不穩定,可能和這個有關。剛想對他說,下次看題目要仔細些等等。

忽然想起幾天前他和我散步時的對話:

兒子:媽媽,你知道嗎?如果你對我說話是這樣的:去做數學題吧,我基本上是左耳聽右耳冒。

我:爲什麼呢?

兒子:因爲你的話不具體,不能讓我產生對應的行動。

我:那我應該怎麼說呢?

兒子:你要是對我說,今天把“市北”習題冊上一元一次方程的題做10道,那我就會聽進去,就會有行動。

孩子說的對呀,如果一個指令或建議不具體的話,接收方就可能因爲不清楚具體應該幹什麼而導致沒有做或做的不對。

在職場中這種情況也很多啊,領導和下屬也常常會有因爲領導的指令不具體,下屬不知道怎麼執行而執行不利的情況。

所以這一次我要給出具體的建議和流程。

於是我就畫了一個流程圖給他。把題分爲兩類:如果是以前見過的題,先判斷是否和原來見過的一樣?題幹部分、問法是否一樣?如果是,正常做就是了,如果不是?再判斷,題幹不一樣還是問法不一樣?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作答。

然後我又告訴他,如果要取得好成績這樣還不夠,還要把每道題中考察什麼知識點抽象出來,形成共性的點,你在看題的時候不是看這道題,而是看這道題要考察什麼?blabla...

沒想到兒子繼續對我說:媽媽,沒那麼容易,如果我每次都能做到像你說的那樣,就相當於我大腦換了一個操作系統,改變操作系統哪有那麼容易。

頓時無語。沒想到他說的還真有道理。他這種學習習慣也已經有6年了,這6年中他都是拿過題來就做。現在讓他拿過題先判斷,然後再抽象知識點,再想想可能有什麼坑等等,還真是相當於換了一個操作系統一般。

想起自己在練習快速閱讀的時候,方法就五個字:因-概-掃-切-復,可是形成習慣卻是用了半年讀了100多本書纔算形成。而且還是自己主動要學些的。更何況孩子是被告知要改變呢?

從知道到做到,再到形成能力,真的是有很長很長一段路的。

於是先把流程圖默默貼在書桌對面的牆上,爭取做到每天提醒,每天能在他的記憶中刻上一道,如果我先能做到每天提醒,再來看看他是否每次做題都能按照流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