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后家长抓狂      我却想让孩子做回自己

朋友告诉我,昨晚他一夜没睡。问及原因,原来是孩子的成绩考砸了。

孩子初二,小学成绩很可以,七年级自己事业忙,稍微放松了些,没成想到了八年级成绩退步成这个样子。

朋友越说越生气,终于还是忍不住又对着女儿发了一通火。放下手机,换掉狰狞的面孔,苦笑着问我,怎么办,怎么办?

期末考试成绩的揭晓,的确让很多家长坐立难安,彻夜失眠。

我问朋友,为什么因为孩子考砸,自己要这样的抓狂难受想哭?她说,因为分数代表着好学校,好前程。

我问,为什么那么想让孩子去好学校,有好前程?她说,因为那样孩子就会有幸福的人生。我追问,为什么我们会期待孩子幸福?她有些不耐烦地说,因为我们爱他。

是的,一切都源于爱。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做自己,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问题是,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我们活着的目标就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活。比如学习,是为了父母开心,老师表扬。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被领导赏识。我们努力奔跑,只是为了赢得他人喝彩。

可是当这些奖励机制一旦失去,我们就会失去动力,放松,甚至放弃。

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是最容易动摇的。

今天我一邻居告诉我,他以前小学一直到初二,成绩都特别优秀。初三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没怎么关注他,结果他就跟着同学逃课,后来成绩就一落千丈了。

你看,因为老师的不关注,学习就失去了源动力。

这样看来,家长的过度关注,反而降低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可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

这世界上,我们都在互相强加,强加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对你。

    因为这样的说法,一切人际关系就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了。

与其让孩子迷失自己,还不如让孩子做回自己。

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一切作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当一个小孩在父母的严厉监督下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时,孩子并不是快乐的。他会认为所有的功劳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只不过是代替父母努力而已。


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热爱音乐、数学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着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蒙台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

更关键的是,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了。假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然而,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

所以,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

我们尽量让孩子做自己。

我们也努力做好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