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治理十法大全

鯢影萍蹤收集整理

(2020年3月30日)

原標題:治胃病,這10法基本全了

來源:靈蘭中醫

2020-03-08

中醫書友會第2356期

作者/李傳方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胃病是臨牀常見病且證型複雜,常虛實互見,寒熱相兼,施治時務求把握主證,辨證求因,審因施治。作者根據臨牀辨證,結合罹病的相關臟腑,總結出十種簡單且常用的治法。(編輯/閆奇峯)


胃病中醫治療十法


作者/李傳方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胃氣以通降下行爲順;寒、溼、熱、痰、食積、氣滯、血瘀、情志、虛損等因素均可影響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


胃病的發生,與肝脾頗爲密切。肝得疏泄,則脾(升)運、胃(降)和;肝失疏泄,則脾壅胃塞,此謂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爲表裏,脾不運化,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必影響胃主納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氣不升,氣機阻滯,必礙胃通降濁氣的功能;脾喜燥惡溼,胃喜潤惡燥,脾在髒屬陰,胃在腑屬陽,一陰一陽,相互爲用,相互制約,維繫相對的平衡,以行消運之能事;如溼盛傷脾陽,燥盛傷胃陰,均可以破壞這相對平衡而罹病。故施治胃病常依辨證而肝胃同治或脾胃同治,以冀肝疏、脾運、胃和,則胃病自除。


胃病證型複雜,常虛實互見,寒熱相兼,施治時務求把握主證,辨證求因,審因施治。根據臨牀辨證,結合罹病的相關臟腑,總結出十種常用治法。


一、疏肝理氣法:


適用於肝鬱氣滯、橫逆犯胃之肝胃不和。


證見胃脘痛脹,引及脅肋,胸悶噯氣,每因氣惱而加重,舌苔薄白,脈弦。


可用四逆散、金鈴子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實(或枳殼),蘇梗,木香,砂仁,川楝子,延胡索,甘草。泛酸嘈雜,加煅瓦楞子;噁心嘔吐,加半夏。


病例:張xx,女,42歲,1969年4月11日診。素有胃病,近因氣惱而胃脘脹痛引脅,胸脘滿悶,喜太息,噯氣頻作,納差,泛酸,舌苔薄白,脈小弦。乃肝胃不和。予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法:柴胡9克,白芍12克,枳殼9克,蘇梗9克,木香9克,砂仁6克(後下),川楝子12克,延胡索9克,煅瓦楞子18克,甘草6克。服藥一帖痛減,三帖痛除。


二、理氣和胃法:


適用於中焦氣滯,胃失和降。


證見脘腹脹痛,脘梗塞,噯氣頻,矢氣覺舒,苔白膩,脈滑或細緩。


可用香砂二陳湯加味:木香、砂仁、白蔻仁、陳皮、半夏、茯苓、藿梗、蘇梗、甘草。泛酸、嘈雜,加煅瓦楞子,煅蛤殼;噁心嘔吐,加生薑。


病例:胡x x,女,52歲。1975年12月7日診:前診胃脘小脹而痛,苔白膩,舌質淡,脈細弱,用黃芪建中湯以致脾壅,胃失和降。脘腹脹滿疼痛,中脘似有物梗塞,噯氣,納呆,口粘,泛惡,苔白厚膩,脈細滑。此乃溼困中焦,氣機阻滯,胃失通降。改用理氣化溼,和胃降逆法:木香9克,砂蔻仁各4.5克(後下),陳皮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藿蘇梗各9克,甘草2克。服藥三帖,脘腹脹痛除、梗塞消,膩苔化,納谷馨。守方繼進而愈。


三、消食和中法:


適用於食停氣滯,胃失降和。


證見胃脘脹痛拒按,嘔惡厭食,噯腐吞酸,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苔膩,脈滑。


可用保和丸加減:陳皮,半夏,茯苓,藿香,佩蘭,厚朴,白蔻仁,神曲,山楂,萊菔子,白芍。積蘊化熱,加黃芩;大便滯下,加檳榔。


病例:王××,男,25歲。1972年12月3日診:過用酒食,脘腹脹痛拒按,噯腐吞酸,嘔吐酸敗之物,腸鳴腹痛欲瀉,瀉後痛減,矢氣、惡臭,肛門作墜,口酸厭食,苔黃膩,脈弦滑偏數。乃食積內停,脾胃氣滯,內蘊溼熱。予消食導滯,清化和中法:陳皮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厚朴9克,白蔻仁6克(後下),神曲12克,山楂15克,萊菔子9克,黃芩12克,白芍12克,檳榔9克。服藥一帖暢瀉兩次,又一帖即愈。


四、溫散寒法:


適用於寒凝氣滯,胃失降和。


證見受涼則胃痛,喜溫熨,熱飲覺舒,肢冷形寒,泛吐清涎,腸鳴腹脹,苔薄白,脈沉遲。


可用良附丸加味:良姜,香附,吳萸,甘松,桂枝,白芍,甘草,神曲,煅瓦楞子。


病例:王×,女,48歲。1970年11月17日診,胃病數年,受涼則“心口痛”,近因喫生山芋致胃痛三天,溫熨痛減,按之較舒,肢冷形寒,腹脹腸鳴,泛吐冷涎,苔白滑,脈沉緊。乃寒邪客胃,寒凝氣滯,胃失和降。予溫胃散寒,行氣止痛法:良姜4.5克,香附9克,吳萸4.5克,甘松9克,桂枝4.5克,白芍12克,炙甘草4.5克,煅瓦楞子15克,神曲12克,服藥二帖胃痛明顯減輕,四肢回暖,已不吐涎。再進二帖,痛除納增。據云,每作胃痛即服上方迅愈。


五、清化溼熱法:


適用於溼熱阻中,脾胃不和。


證見脘腹脹痛,便溏不爽,口苦,納差,嘈雜吐酸,腸鳴矢氣,苔黃膩,脈滑數。


可用香砂平胃丸合香連丸加味:木香,砂仁,蒼朮,陳皮,厚朴,黃連,蒲公英,甘草。噁心嘔吐,加半夏、竹茹;嘈雜吐酸,加煅瓦楞子。


病例:鬱××,男48歲。1976年4月21日診:脘腹脹痛,食後更甚,噯氣,納呆,泛惡,腸鳴矢氣,便溏滯下,口苦,嘈雜,苔黃膩。乃溼熱內阻,脾失健運,胃失降和。予清化溼熱,理脾和胃法:木香9克,砂仁6克,蒼朮9克,陳皮9克,厚朴9克,黃連4.5克,蒲公英30克,半夏9克,竹茹9克,煅瓦楞子15克,甘草3克。服藥三帖,脘腹脹痛明顯好轉,納谷知味,苔薄黃微膩。脾胃漸和,溼熱餘邪未盡。守原方繼服五帖而愈。


六、疏肝清胃滋胃合用法:


適用於肝鬱化熱,熱邪犯胃之肝胃不和;或鬱火劫陰,胃失滋濡之肝胃不和。


證見胃脘灼熱疼痛,胸膈痞悶,心煩易怒,噯氣,嘈雜,泛酸,口乾,口苦,或口渴欲飲,大便燥結,苔黃或黃膩,舌質紅少津。


可用四逆散、金鈴子散合左金丸加味:柴胡,白芍,枳實,甘草,川楝子,延胡,吳萸,黃連,蒲公英,白芨,煅瓦楞子。噁心嘔吐,加竹茹、半夏;熱邪傷陰,加玉竹、石斛。偏於陰虛者,亦可用一貫煎加味治之。



賣爆了!電磨雕刻筆!一機7用,送配件16件套!太值了,1折快搶!廣告

好德來

立即下載

病例:付××,男51歲。蕪湖帆布廠工人。胃病30年,先後因劇烈胃痛伴胃大出血暈倒三次,曾在上海紡織醫院及我院住院,三次胃腸攝片均診斷爲“慢性胃炎”。1976年5月15日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爲“萎縮性胃竇炎”。長治鮮效,胃痛時輕時重。1979年2月2日診:胃劇痛,引及少腹,胸脘痞悶,口苦,心煩,口乾思飲,噯氣、漾惡,嘈雜,泛酸。有時胃脘灼熱如焚,大便艱行,舌紅苔黃,脈弦滑數。乃肝鬱化熱;熱邪犯胃傷陰,予疏肝理氣,清胃、滋胃合用法:柴胡9克,白芍12克,枳殼9克、川楝子12克,延胡12克,吳萸3克,黃連4.5克,蒲公英30克,煅瓦楞18克,白芨15克,甘草9克,玉竹12克,石斛12克。五帖。


二診:除口苦、嘈雜外,諸症均減。上方去黃連(因缺)、吳萸。加黃芩9克,煅瓦楞子改爲24克。服20帖。六診:口苦好轉,嘈雜依然,又覺脘脹,餘證悉除。守上方去川楝子,延胡,加木香9克,砂仁6克,煅瓦楞子改爲30克。五帖。七診:諸症漸減乃至消失。原方又服二十帖。囑停藥觀察。隨訪逾二年,一切正常。


七、活血化瘀法:


適用於氣滯血瘀,“久病入絡”。


證見胃脘痛重脹輕,痛如針刺,痛位不移,拒按,嘈雜,泛酸,或嘔血,黑便,或脘痛徹背,或脘痛引脅,舌質暗紫或有瘀點、瘀斑。


用自擬消瘀湯(炒蒲黃9克,炒靈脂9克,川楝子12克,制延胡9克,炙刺蝟皮12克,煅瓦楞子30克,白芨15克,九香蟲9克,甘草9克,制乳沒各9克,蒲公英30克),常獲顯效。急性出血,予清胃瀉火止血,可用安胃止血粉(白芨、大黃等量研粉,6~9克,一日三次。


病例:朱×,男,16歲,農民。1975年12月3日診,訴素有胃痛,因飲酒過度招致嘔血盈碗,色鮮紅夾紫塊,大便如醬,(匿血試驗++++),胃脘刺痛,嘈雜如焚,舌暗紅、苔黃,舌上有瘀斑。證爲瘀熱在胃。予“安胃止血粉”9克,一日三次,服二天,出血漸止,胃仍小痛。胃鏡檢查,診斷爲“淺表性糜爛性胃炎”。續予安胃止血粉6克,一日三次,一週後訴無不適,遂停藥觀察。


一年後,復因飲酒過量而致吐血,胃脘灼熱引脅刺痛,拒按,噯氣,嘈雜,泛酸,口苦,大便溏黑,舌苔黃膩,舌質紫暗有瘀點。辨證爲溼熱夾瘀。遂住我院。復做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爲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及胃炎。經治好轉出院。


1977年4月7日診:訴出院不久復作胃痛,辨證與以往雷同,予消瘀湯加紫花地丁30克,服藥五帖,自覺胃脘灼熱刺痛,噯氣,泛酸,口苦,均明顯好轉。續予上方,並加痢特靈0.2克,一日三次,服三天因噁心嘔吐,患者自停痢特靈。上方共服25帖,除腹脹,納差外,餘證悉除。


隨訪三年。正常參加體力勞動,胃痛一直未發。


八、溫補建中法:


適用於脾胃虛寒,中陽不振。


證見胃脘隱隱作痛,纏綿日久,喜溫喜按,餓時痛增,得食痛減,泛吐清涎,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


可用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加味:黃芪、黨蔘、白朮、桂枝、白芍、乾薑、炙甘草、大棗。腹中漉漉有聲;苔白滑者,加茯苓、半夏、陳皮;氣不攝血而嘔血、黑便伴氣短、乏力、脈細弱者,重用黃芪、黨蔘,去桂枝、乾薑,加炮姜、白芨、烏賊骨。


病例:何××,男22歲。1977年4月7日診:胃病二年。胃鏡診斷爲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證如上述,予溫補建中法。用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加味:黃芪15克,黨蔘12克,炒白朮9克,桂枝4.5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乾薑4.5克,紅棗五枚,煅瓦楞子18克,服藥五帖,諸證均見好轉。守原方十帖,併合用痢特靈0.1克,一日四次,共服十天,諸證悉除。1978年5月作胃鏡複查,胃及十二指腸未見器質性病變。


九、健脾理氣法:


適用於脾虛氣滯,胃失降和。


證見脘腹脹痛,噯氣,食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


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黨蔘、白朮、茯苓、陳皮、半夏、木香、砂仁、蘇梗、甘草。嘈雜、泛酸,加煅瓦楞子。納差,加消導藥。舌苔白厚膩,加藿香、佩蘭。


病例:吳××,女,48歲。1973年11月26日診:胃病5年,脘腹脹痛,食後,更甚。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大便先硬後溏,噯氣泛酸,有黑便史,舌質淡,苔薄白微膩。(胃腸X光攝片診斷爲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證屬脾虛氣滯,溼濁內阻,胃失降和。予健脾理氣,化溼和中法:黨蔘9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陳皮9克,半夏9克,木香9克,砂仁6克(後下),蘇梗9克,甘草3克,煅瓦楞18克,蒲公英30克。二診:服藥五帖,納馨脹除,大便轉實,泛酸顯減,胃痛好轉,守原方加白芨15克。嗣後,以上方出入共服藥四十餘帖,諸證逐漸消失。


十、養陰滋胃法:


適用於胃陰不足,胃失滋養。


證見胃中灼熱,隱隱作痛,口乾舌燥,或渴欲飲水,或手足心熱,頭昏乏力,舌質紅幹,或舌苔中剝,脈細數。


可用自擬滋胃飲:北沙蔘,麥冬,石斛,制首烏,白芍,陳皮,蒲公英,白芨,甘草。噯氣,加蘇梗;胃脹,加木香;嘈雜泛酸,加瓦楞子。


病例:任××,男,31歲。蕪湖江風船廠會計。1978年3月28日診:訴胃痛13年,1976年7月22日胃鏡及病理檢查診斷爲“胃竇炎”,胃脘灼熱隱隱脹痛,口乾舌燥,渴欲飲水,噯氣泛酸,掌熱心煩,頭昏乏力,大便乾燥,舌質紅,苔中有小剝區,脈細數。證屬胃陰不足,虛火內擾。治以滋陰養胃,理氣和胃。用滋胃飲加味:北沙蔘12克,麥冬9克,石斛12克,制首烏12克,陳皮9克,蘇梗9克,白芍15克,蒲公英3克,白芨15克,煅瓦楞子18克,甘草9克。以此方化裁共服四十餘帖,諸證悉除。隨訪三年,僅小痛兩次。


討論和體會


一、胃病屬肝胃不和者,大體有肝鬱氣滯犯胃,肝鬱化火灼胃,鬱火劫耗胃陰三種證型。肝鬱氣滯又可招致血瘀、溼阻。故肝鬱是胃病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取疏肝理氣法時,當洞察有無鬱熱,陰傷,血瘀,溼阻等證徵,儘早兼圖,可阻抑病情發展,利於疾病向愈。肝鬱氣滯多可影響脾胃的消運,取疏肝理氣時,宜兼理中焦氣滯,鑑於氣行則脾運,氣降則胃和,脾運胃和又利於肝氣疏泄,故可起協同作用而增效。


二、鑑於胃屬腑爲陽,喜潤惡燥,若嗜食辛炙厚味,嗜酒過度,或施燥藥過度,或肝鬱化火,溼蘊化熱,熱病陽盛,或過勞身心、虛火內擾,或頻繁嘔吐,過汗,過下,均可損耗胃陰。大凡胃陰不足,火毒內熾,溼熱內擾,均可影響胃的生理功能而罹病。陰虛、胃熱之胃病,臨牀屢見不鮮,不能忽視。筆者近數年來,發現胃竇炎屬胃熱陰虛者居多,施治當注意清胃、滋胃。清胃可選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滋胃可用玉竹、石斛等,並配以白芨、煅瓦楞子消腫生肌、收斂制酸,以保護病竈,促進病竈的修復,常可獲得顯著、穩定的療效。


三、血瘀證雖可單獨存在,然多依附於其他證型,故宜注意兼治。如專事活血化瘀,難免顧此失彼,甚至徒傷正氣,也不一定達到益損、祛瘀、愈病的目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