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裹腳肉

鯢影萍蹤收集整理

(2020年4月15日)

資料來源:《古鎮大壩》

原創:鍾濤


大壩裹腳肉


大壩裹腳肉

四川興文縣古鎮大壩,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壩高裝”之鄉,這裏曾經是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四渡赤水”(一渡赤水)時,於1935年2月4日——6日林彪紅一軍團、紅三軍團(部份)長征路過並發生過阻擊戰的地方。

清末民初時,大壩在川南素有“美食之鄉”的說法,其“大壩裹腳肉”、“大壩豬兒粑”名聞遐邇。

這裏,我先扼要地擺一擺“大壩裹腳肉”的由來,及其製作的流程。有人說,四川省興文縣大壩苗族鄉的裹腳肉,應該就叫“大壩白肉”。大壩人卻不認可這種說法,讓人有與“李莊白肉”攀親的誤解,而通常本地人也將其“大壩裹腳肉”稱爲“薄片肉”。“裹腳”指的是舊時婦女纏小腳時用的布,也稱爲裹腳布, “裹腳肉”則形容肉片長,且肉片薄。因爲肉片長,喫得時候要用筷子一圈一圈地裹起來蘸汁水(即蘸水調料,常以大蒜搗爛成泥,俗稱“蒜泥”,加以糊海椒、姜、蔥、上好醬油,味精、花椒麪紅原花椒,加以少許醋、白糖勾兌),所以人們把它叫做“裹腳肉”。雖說名字不雅,但人家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不也一樣名噪天下嗎?


製作大壩裹腳肉,主要集中在選料精、火候準、刀工絕、蘸水香、進口快四個要素上,缺一不可。


一、選料要精

裹腳肉的選料特別講究。要選鮮肉豬的後腿將臀部去掉第一刀之後的部位,俗稱“二刀肉”,每頭豬僅有二公斤左右。因爲這一部位的肉質佳,肥廋勻稱,無泡少筯。成菜後肥瘦連接緊實,不脫層分離,裝盤後纔有質地俱佳的美感。爲什麼川南別的地方的裹腳肉沒有大壩的那麼長,究其原因,是大壩賣肉是鮮割現賣,豬肉順刀劃下,原料就較長。原料要求是連皮帶肉,將皮肉先用火烙過(即將肉皮上的豬毛烙掉),然後再用熱水洗刮乾淨後,即可進入下一道工序。


二、火候要準

煮肉時,要先把肉橫向擡開,這樣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煮熟。煮的過程中,經常撈除浮出沸水面上的血沬,還應保持攝氏90度水溫,即水沸時就酌加冷水,使肉從外到裏受熱均勻。若水溫過高,就會出現外面的肉已煮老了,而裏面的肉還是生的現象,會影響“裹腳肉”片時的造型。煮肉的火候相當重要,剛剛煮熟見好。


三、刀工要絕


當然,裹腳肉最具特色的地方就在這兒。片肉,刀工是大壩裹腳肉一絕,將大壩著名的“井氏菜刀”(“井氏菜刀”特色:鋒刃快、刀輕重適宜,刀把合手,不生鏽)細長的白刀從豬皮進刀,夠後順着長塊的白肉片出,而片出的白肉每片長可達20至30公分,寬15至20公分,厚僅1至2毫米,需要廚師多年嫺熟的過硬功夫,切出的肉片纔會剔亮透明,薄如蟬翼。一般說來,我們大壩人自己喫的時候,肉有多長,就片多長。只有在有外地客人來時,纔會下裁短些,以示文雅,片成約20釐米左右長的的白肉,依序入盤。

大壩人把片肉水平看成是一個廚師“刀功”的最重要的檢測標準。現大壩著名的“葉山餐館”,是“大壩裹腳肉”首屈一指的最好廚師,在2018年的“大壩高裝文化節”的廚藝比賽,他片出的“大壩裹腳肉”榮獲興文縣第一名,於是便有了“川南第一刀”的美譽,這說明了,他在“大壩裹腳肉”的製作上刀功厲害。


四、蘸水要香


大壩裹腳肉講究的是蘸水。蘸水裏主要佐料是:糊海椒、豆油(就是醬油。大壩人自己自制的醬油最好,它會粑碗)、蒜泥、味精、紅原花椒麪、姜蔥、加以少許白糖和醋。蘸水必須達到色鮮、味美、濃香,特別要突出蒜香、味鮮的效果。蘸上調料後,入口頓覺清香爽口,肥而不膩,咀嚼化渣,回味無窮,食後令人叫絕,瀏漣不忘。


五、喫肉進口要快


喫大壩裹腳肉,是十分講究喫法的,先要將白肉裹在筷子上了(苗語中,筷子叫“走”,也與腳有點關係吧)。喫的時候,最妙的是一口一塊,那才應了大壩人“大塊喫肉,大碗喝酒”的地方特色。

總之,“大壩裹腳肉”在外地遊客的心目中是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美食,她是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川南傳統美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