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个阿Q

读书时课本里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那时只觉得好笑:阿Q的发型好笑,阿Q的为人好笑,同时又觉得阿Q好可怜。总之未经过生活磨砺的我们对阿Q似懂非懂,也无法深刻理解鲁迅塑造阿Q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和对现实的讽刺意义。但有一个词却从此经常挂在我们嘴边,用来嘲讽别人,有时候也用来自嘲——那就是“阿Q精神”。

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人们只有在需要阿Q帮忙做活的时候才会想起他,平时他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同时他的性格里也有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既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有时候自尊自大,有时候又自轻自贱,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造就的典型的扭曲人格。

然而也正是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才使得他能够在贫饿交加和被歧视的境遇里过得踏实、睡得心安理得,否则他就算没被饿死冻死,也会愁死了、气死了。所以人在逆境中就得有一点阿Q精神:凡事往好了想,不纠结于坏心情,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所谓“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就是这个道理。

命运多舛的我走过几十年的沧桑岁月,如今再读《阿Q正传》,心情自是与当年的初中生不可同日而语。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坎坷和磨砺让我学会了放手,学会了知足常乐,学会了以平常心看待得失。

记得2月14日情人节那天晚上11点后,我发了个朋友圈:“听说今天情人节,没空看别人晒,忙着伺候父母,累并快乐着。因为有一个人全程陪伴,这比发红包坐宝马实惠多了,更有意义——感觉就像住在美丽的茅草屋(开心的表情)。”闺蜜看到即刻做了评论:“真正的宁可坐在自行车上笑,也不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人,好样的!不过弱弱的说一句,好像有点阿Q精神哦(偷笑的表情)。”其实我知道朋友是笑话我,说我在情人节没有收到鲜花和红包,一个小小的陪伴也值得拿出来这么炫耀。我连忙私聊她:“这么晚了,你怎么也还没有睡?”闺蜜调侃道:“在等情人啊!”我笑道:“等到了么?”她哂笑着自我解嘲:“没有哦。我也是阿Q。”我颇有感慨地说:“没错啊。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个啊Q!这样才能使我们每天的心情都保持美好和愉悦。”闺蜜说:“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噢。”

有句话说得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所以有人肯陪我帮我,我便知足,不需要鲜花和红包来渲染我平凡充实的生活。古语云:“有粮千担 ,也是一日三餐;有钱万贯 ,也是黑白一天;洋房十座 ,也是睡榻一间。”人生皆过客,又何必去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呢?把握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虚度时光就是成功。

林清玄说得好:“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所以当我们身处逆境不顺心时,不妨拿出一点阿Q精神,以平淡之心看待挫折和不幸,删繁就简,不去过分追求得不到的东西。有时候一块钱的打火机也能够点燃一万块钱一根的香烟,幸福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对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