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生长与变化是一切生命的法则

剧情简介:

绿皮书,是一本在美国历史上,帮黑人旅客安全出行的书,上面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绿皮书》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1962年,白人司机托尼,护送著名音乐人唐纳德·谢利去南方巡演。两个性格、肤色、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人,经过8周共处,互相影响、互相改变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两个主角以及银幕内外故事揭示的,生长与变化。

一、主角的变化

01   白人司机托尼

托尼,外表高大魁梧,粗鲁率性,酒吧保安出身的他有着满身江湖气息,但对家庭却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温柔心。

电影开头,他是个种族歧视者,黑人喝过的茶杯都被他一脸嫌弃地扔进了垃圾桶。

虽然迫于生计当了黑人的司机,但白人的傲慢和生活的窘迫,使他的态度有些拧巴。

气氛在他听到谢利演奏钢琴,和知道谢利去南方巡演的原因后改变,他被谢利的才华和勇气吸引。

一路相处,他在谢利的影响下放回了“在地上捡的”玉石,拾起了丢在公路上的垃圾,改正了自己的语调用词,连写给妻子的信,也从絮叨的流水帐,变得浪漫又深情。

电影最后,全家人一起和黑人钢琴家欢度圣诞,种族歧视变成了种族融合。

托尼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世界,被谢利悄然改变。

02    黑人钢琴家谢利

谢利,风度翩翩,举止得体,从小就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还曾几次受邀去总统府演出。

虽然北方是他的舒适圈,但他还是决定去南方巡演。希望通过自身的风采拒绝种族歧视,赢得尊重与肯定。

“因为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

但在行程中,谢利常常闷闷不乐。他因肤色不被白人社会接纳,又因学识无法融入黑人同族,甚至还因性取向,不敢融入社会。

他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就如他在雨夜的呐喊:“如果我既不够白,又不够黑,更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但随着和托尼日日相处,他也一步步找到了自我。

接受了肯德基这样“不卫生的食品”,接纳了爵士乐这样“不高雅的音乐”。最后一站,酒吧里他神采飞扬的表情,召示着他的焕然新生。

二、影片内外的反转

电影中的剧情变化

影片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对比片段。

南下路上,邀请他们的白人表面上态度恭敬、彬彬有礼。实际却对谢利充满歧视:在服装店不允许试衣服,在绅士家不能和白人共用厕所,在酒店被拒绝到餐厅用餐……。

遇到的黑人则因谢利的形象对他很不待见。最震撼的画面是他们的车在路上抛锚时,劳作的黑人看到白人司机为谢利服务,脸上满是不可思议的表情。

这分别从白人和黑人两个角度,说明在他们心中,都是有着白人高级而黑人低等的固定认知。

还有关于警察的两个小片段。

有一站,因为警察歧视黑人,态度恶劣地扣押了谢利和托尼。

后来回纽约的路上,又有警察追着他们的车跑,以为又遇上了麻烦,其实却是警察好心提醒他们轮胎瘪了。

后一个片段打破了前一个片段中观众认为警察是坏人的预设。

现实中的剧情反转

电影上映后,遭到了谢利家人的抗议。

他们说电影是 “100% 错误”。因为托尼和谢利之间的关系,并非电影所描写的那样是朋友,仅仅是雇员和雇主。谢利也并不像电影中那样和自己的种族疏远,他始终和家人很亲近。

他的哥哥更是怒骂这部电影是“一部谎言交响乐”,并说整部电影唯一真实的内容只有“托尼是唐的司机”。

三、我的观影感受

01、不要轻易对事件的表相下结论

电影内和电影外的变化对比让我们看到,表面粗鲁简单的人也能温柔细腻;彬彬有礼外表下可能是固执偏见;警察里有恶魔也有天使;刚还一起嗨皮的兄弟却觊觎你的财产;温馨动人的往事原来只是臆想。

所以不要以貌取人,凭经验办事,别轻易对事件的表相下结论。

02、不要有固定化的思维

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

无论是向外看人,还是向内看己。改变的过程,就是不断对自己的狭隘和自傲进行修正的过程。

最近世卫组织干事谭德塞,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遭到“黑鬼”的言论攻击和辱骂,说明即使到了今天,一些人依然还有种族歧视的固化思维。

而这种固化思维的范围,可能不只是种族,还有金钱、地位、外表、权利......

03、需要勇气和行动

尽管社会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歧视,但相信每个个体微小的改变,都会逐步推动整个社会的改变。

电影中有句台词是“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其实除了勇气,更要行动。

就像托尼曾鼓励谢利:“这世上到处都是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所以圣诞节之夜,谢利拿着酒来到了托尼家,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你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感受?你有没有固化的思维,又有没有改变的勇气呢?

欢迎你和我和起探讨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