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分析性能监控(2019-9)

业界案例

目前前端性能监控系统大致为分两类:以GA为代表的代码监控和以webpagetest为代表的工具监控。
代码监控依托于js代码并部署到需监控的页面,手动计算时间差或者使用浏览器的的API进行数据统计。

影响代码监控数据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 浏览器渲染机制
  2. 浏览器对API的实现程度,比如 performance API
  3. 工具监控不用统计代码部署到页面中,一般依托于虚拟机。以 **webpage Test ** 为例,输入需要统计的URL 并且选择运行URL的浏览器版本,webpage Test 后台虚拟机对URL进行请求分析后给你各种性能指标,比如瀑布流、静态文件数量、首屏渲染时间等

代码监控和工具监控的对比如下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目前业务需求以及成本预算,最终决定采用代码监控方案。以下分别介绍代码监控各方面的实现细节。

前端性能监控指标

前端性能统计的数据大致有以下几个:

  • 白屏时间:从打开网站到有内容渲染出来的时间节点;
  • 首屏时间:首屏内容渲染完毕的时间节点;
  • 用户可操作时间节点:domready触发节点;
  • 总下载时间:window.onload的触发节点。
  • 下面介绍几种以上几个数据的统计方案。

1.常规统计方案

使用注入代码监控的方式统计以上指标,在没有一些浏览器新API(如下文将提到的timing API)的支持下,得到的数据大都是估值,虽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 白屏时间

白屏时间节点指的是从用户进入网站(输入url、刷新、跳转等方式)的时刻开始计算,一直到页面有内容展示出来的时间节点。这个过程包括dns查询、建立tcp连接、发送首个http请求(如果使用https还要介入TLS的验证时间)、返回html文档、html文档head解析完毕。

使用注入代码监控无法获取解析html文档之前的时间信息,目前普遍使用的白屏时间统计方案是在html文档的head中所有的静态资源以及内嵌脚本/样式之前记录一个时间点,在head最底部记录另一个时间点,两者的差值作为白屏时间。

1.2 首屏时间

首屏时间的统计比较复杂,目前应用比较广的方案是将首屏的图片、iframe等资源添加onload事件,获取最慢的一个。

这种方案比较适合首屏元素数量固定的页面,比如移动端首屏不论屏幕大小都展示相同数量的内容,响应式得改变内容的字体、尺寸等。但是对于首屏元素不固定的页面,这种方案并不适用,最典型的就是PC端页面,不同屏幕尺寸下展示的首屏内容不同。上述方案便不适用于此场景。

1.3 可操作时间

用户可操作的时间节点即dom ready触发的时间,使用jquery可以通过$(document).ready()获取此数据,如果不使用jQuery可以参考这里通过原生方法实现dom ready。

1.4 总下载时间

总下载时间即window.onload触发的时间节点。

目前大多数web产品都有异步加载的内容,比如图片的lazyload等。如果总下载时间需要统计到这些数据,可以借鉴AOP的理念,在请求异步内容之前和之后分别打点,最后计算差值。不过通常来讲,我们说的总下载时间并不包括异步加载的内容。

使用window.performance API

window.performance 是W3C性能小组引入的新的API,目前IE9以上的浏览器都支持。一个performance对象的完整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memory字段代表JavaScript对内存的占用。

navigation字段统计的是一些网页导航相关的数据:

redirectCount:重定向的数量(只读),但是这个接口有同源策略限制,即仅能检测同源的重定向;
type 返回值应该是0,1,2 中的一个。分别对应三个枚举值:
0 : TYPE_NAVIGATE (用户通过常规导航方式访问页面,比如点一个链接,或者一般的get方式)
1 : TYPE_RELOAD (用户通过刷新,包括JS调用刷新接口等方式访问页面)
2 : TYPE_BACK_FORWARD (用户通过后退按钮访问本页面)
最重要的是timing字段的统计数据,它包含了网络、解析等一系列的时间数据

timing API

timing的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我们比较有用的页面性能数据大概包括如下几个:

DNS查询耗时、TCP链接耗时、request请求耗时、解析dom树耗时、白屏时间、domready时间、onload时间等,而这些参数是通过上面的performance.timing各个属性的差值组成的,计算方法如下:

DNS查询耗时 :domainLookupEnd - domainLookupStart

TCP链接耗时 :connectEnd - connectStart

request请求耗时 :responseEnd - responseStart

解析dom树耗时 : domComplete- domInteractive

白屏时间 :responseStart - navigationStart

domready时间 :domContentLoadedEventEnd - navigationStart

onload时间 :loadEventEnd - navigationStart

NavigationTiming的目的是用于分析页面整体性能指标。如果要获取个别资源(例如JS、图片)的性能指标,就需要使用Resource Timing API。 示例如下:

TestResource(resourcesObj) => {
		let resourceArr = [];
		let len = resourcesObj.length;
		for(var i = len - 1;i >0;i--){
			let temp = {};
			let cur = resourcesObj[i];
			temp.key = cur.name;
			temp.resValue = cur.responseEnd - cur.requestStart + "ms";
			temp.conValue = cur.connectEnd - cur.connectStart + "ms";
			resourceArr.push(temp);
		}
		return resourceArr;
	}

JavaScript代码异常监控

JavaScript异常一般有两方面:语法错误和运行时错误。两种错误的捕获和处理方式不同,从而影响具体的方案选型。通常来说,处理JS异常的方案有两种:try…catch捕获 和 window.onerror捕获。以下就两种方案分别分析各自的优劣。

虽然语法错误本应该在开发构建阶段使用测试工具避免,但难免会有马失前蹄部署到线上的时候。

try…catch捕获

这种方案要求开发人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在预估有异常发生的代码段使用try…catch,在发生异常时将异常信息发送给接口:

try{
//可能发生异常的代码段
}catch(e){
//将异常信息发送服务端
}

try…catch的优点是可以细化到每个代码块,并且可以自定义错误信息以便统计。
具体到上文提到的两种js异常,try…catch无法捕获语法错误,当遇到语法错误时,浏览器仍然会抛出错误Uncaught SyntaxError,但是不会被捕获,不会走进catch的代码块内。

window.onerror捕获

这种方式不需要开发人员在代码中书写大量的try…catch,通过给window添加onerror监听,在js发生异常的时候便可以捕获到错误信息,语法异常和运行异常均可被捕获到。但是window.onerror这个监听必须放在所有js文件之前才可以保证能够捕获到所有的异常信息。

window.onerror事件的详细信息参考这里。

/**
 * @param {String}  errorMessage   错误信息
 * @param {String}  scriptURL      出错文件的URL
 * @param {Long}    lineNumber     出错代码的行号
 * @param {Long}    columnNumber   出错代码的列号
 * @param {Object}  errorObj       错误信息Object
 */
window.onerror = function(errorMessage, scriptURL, lineNumber,columnNumber,errorObj) { 
    // code..
}

onerror的实现方式各浏览器略有差异,但是前三个参数都是相同的,某些低版本浏览器没有后两个参数。

最后一个参数errorObj各浏览器实现的程度不一致,具体可参考这里。

下图是被onerror捕获到的一个异常的具体信息:

综上所述,window.onerror方案的优点是减少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部署方便,并且可以捕获语法错误和运行错误。缺点是错误信息不能自定义,并且errorObj每种浏览器的实现有略微差异,导致需统计的信息有局限性。

跨域JS文件异常的捕获

为了提高web性能,目前大部分web产品架构中都有CDN这一环,将资源部署到不同的域名上,充分利用浏览器的并发请求机制。那么在跨域JS文件中发生异常的时候,onerror监听会捕获到什么信息呢?请看下图:

只有一个稍微有价值的信息Script error,其他什么信息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都知道浏览器有同源资源限制,常规状态下是无法进行跨域请求的。而script、img、iframe标签的src属性是没有这种限制的,这也是很多跨域方案的基础。但是即使script标签可以请求到异域的js文件,此文件中的信息也并不能暴露到当前域内,这也是浏览器的安全措施所致。

那么有没有办法获取到异域资源的异常信息呢?

其实很简单,目前可以说基本上所有的web产品对于js/css/image等静态资源都在服务端设置了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的响应头,也就是允许跨域请求。在这个环境下,只要我们在请求跨域资源的script标签上添加一个crossorigin属性即可:

这样的话,异域的test.js文件中发生异常时便可以被当前域的onerror监听捕获到详细的异常信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