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把西方牙醫學帶進中國的人

上個世紀初,正值中國的清朝末年,百廢待興,此時有着大批的外國傳教士帶着所謂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進入中國。

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向中國的老百姓輸入宗教和科學。

大洋彼岸—加拿大,一個剛剛從多倫多大學皇家牙醫學院畢業的年輕醫生通過,傳教會開展的活動,瞭解到一個古老的東方帝國-中國。

於是,這位年輕的醫生變向教會提出申請,希望能到中國開展他的牙醫事業。

得到批准後,便帶着自己新婚的妻子踏上“前途未卜”的創業之路,此次,他的目的地—四川成都。

這位年輕的醫生,就是開拓中國口腔醫學先河的艾西理·渥華德·林則。


當時的四川,地理位置相對閉塞,四周被崇山峻嶺所包繞,北面只有一條棧道可以進入,南面也只剩一條水路,穿過三峽,乘坐木船逆水而上。

一路上的艱險和坎坷,讓這對懷揣夢想的新人,又驚又喜。

剛剛落定後,林則和其他外籍傳教士一樣,爲了能更好地適應本地的生活,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語言學習。

一心以爲,能夠就此“大展拳腳”的林則,還是遇到了難以預料的困難。

原來,當時背景下的中國軍閥混戰,禍結兵連,瘟疫、饑荒、使得百姓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此時更需要一些能夠應付各種疾病的“全科醫生”。

而作爲“牙醫”這種專科醫生,即便是在美國這樣發達的國家,似乎也顯得不太受歡迎,更不用說當時的中國了。

所以,對於林則的到來,許多同事並不看好,險些因爲這種“慘淡”的局面被教會召回。

所幸,當時有許多傳教士佩戴的膠託假牙,已經出現破損,急需修補,爲此,林則才被勉強“保留”下來。

接着,在啓爾德這位仁濟醫院創始人的幫助下,從醫院的四樓騰挪出一點空間來作爲牙科的診室,林則的牙科事業就從這裏開始。

說來也巧,開業的第一天,林則迎來了第一位女患者。

這位患者十多年來牙槽反覆膿腫,骨質已經出現嚴重破壞,在服用大量的中藥後仍不見任何好轉,痛苦不堪,聽聞仁濟醫院來了一位“洋牙醫”,便想來一探究竟。

林則在皇家牙醫學院先後取得了牙醫學學士、牙科理學碩士、牙外科學博士,醫治這類疾病豈不是信手拈來。

隨即爲這位患者進行了拔牙以及牙槽的徹底刮治,之後,經過治療病情迅速得到好轉,不久便康復。

這位婦女喜出望外,逢人便訴說治牙的經過,一時間,街頭巷尾都在議論這位“洋牙醫”。

就連當時封建背景下,身居宅院足不出戶的大小姐們,都各自帶着傭人丫頭,前呼後擁的紛紛踏至。

要知道,中國人的閒言碎語可是極具影響力的,信息傳遞的同時也爲這個“洋牙醫”做了活廣告。

前來求診的患者也從平頭百姓到了達官貴人,就連當時的四川總督也前來拜會。

林則的工作,不僅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同時也得到了教會的認可,可是診室的環境卻不盡人意,條件簡陋。

於是,在多方努力之下,在仁濟醫院的邊上修建起一棟小樓,作爲“牙症醫院”,同時,找來自己的大學同學合作,積極拓展業務,建設部門,規模之大,號稱“遠東第一”。

林則思量着,中國一直以來都沒有接受系統性的教育牙科醫生,都是類似於舊式的學徒,再三斟酌後,決定與“華西聯合大學”商議,籌辦建立“牙科系”,由林則和他的同學唐茂森博士授課,面向全國招生,培育牙科的醫學人才。

想要像模像樣地開創醫學教育,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後來,林則又陸續邀請了幾位國際上有名的專家加入。

林則的辦學要求極高,就在上世紀初的環境下,他仍然秉持“淘汰制”來選用醫學英才,他的教學理念是“保證質量,而不是數量”。

由此可見,這位“洋牙醫”固守着自己的理想與初衷,也正是這份執着,才造就了今天中國口腔醫學的輝煌。

曾經的那座“牙症醫院”和林則創辦的“牙科系”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前身。

從那流出的醫學英才,散播到全國各地的醫學院校,留校任教,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牙科醫學人才。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