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之前的日本變局 1、筆者所謂“日本人的信仰” 2、經濟發展的年代 3、崩盤之後 4、與我們的關係

說來慚愧,筆者是通過看動畫片才知道日本有宅男這個問題。之前雖然聽說過日本經濟停滯的事,但對日本人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刻板、勤奮、等級森嚴、喜歡加班泡酒館的老闆和打工仔。

不過簡單瞭解了一些資料之後,我認爲宅男問題的成因絕不是經濟停滯這麼簡單,另外也不像公衆號上盛傳的“奶嘴理論”那樣是某個階級有意爲之,而像是現代化之後的信仰崩塌

1、筆者所謂“日本人的信仰”

西方人通常習慣用宗教來衡量某國人的信仰,遇見咱們這種不信教的人就會無所適從。

不過咱是東方人,也不知道日本是信基督教還是道神教還是別的什麼,索性按國內的傳統,簡單提一點日本人傳統觀念的一些突出特徵。

我讀過二戰後美國人寫的《菊與刀》,發現與周圍的人對日本人的印象基本是一致的,時間節點也在日本經濟發展之前,就大概按那本書說吧。

首先是嚴格的秩序。日本自稱是我國文化的正統傳人,自然是一個禮儀之邦。在二戰之前的日本家庭中,每個位置上的人都有不同的地位和禮儀,甚至比咱們國家講得還細。日本人有一句老話,大概叫“兄非兄,弟非弟”,意思是叫人左右爲難。他們平時在家講究得這麼細,所以移民到美國以後就發現自己像一個精緻的盆景,雖然看起來很美,卻不知道該怎麼行動,偷眼一看旁邊一起來的那個中國人她怎麼就能表現得那麼落落大方(這是《菊與刀》作者的評價,我複述得不太準確)。

其次是細緻的報恩情節。

先說報恩。美國人發現,日本人放的戰爭宣傳片跟他們的反戰教育片怎麼看都是一樣的:士兵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喫不飽,穿不暖,睡不好,在泥濘的山路和叢林裏跋涉,忍受着毒蟲的叮咬……爲什麼日本人看完了反倒士氣高漲呢?

日本人的邏輯是:前輩們歷經磨難纔有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欠他們的恩情,我們必須報答他們。

這種邏輯和咱們差不多,不過日本在報恩方面往往比咱們計算得細。大概是每當一個人受了別人的恩典就開始揹負了一份人情,這人不但要報恩還要考慮兩個人的地位、恩情的大小,經過反覆研究,最終決定到底回報多少。日本人在這樣的互相回報當中,往往搞得自己不勝其煩。

第三是恥辱感。日本人也是一個擅長忍辱負重的民族,經常把洗刷恥辱當成奮鬥的動力。拋開私鬥不談,日本明治維新和二戰後的經濟發展不但是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是國家形態和發展方針上的劇變,沒有這種動力是難以實現的。

但是這種驅動力本身有兩個重大隱患,咱們下文再說。

最後是享受觀念。日本人把享受當成了一個能進能退的手動擋:能享受的時候就盡情享受,還爲此發展出了精緻的服務行業(這裏說的是二戰時期);然而另外一方面他們有事的時候可以放棄享受,乃至連正常的生理需求也一起拋到九霄雲外,比如打仗的時候連續幾天不睡覺。

嗯好了,說完這4個特徵就可以順利地開展下一話題了。

2、經濟發展的年代

1945年,美國兩顆原子彈砸下去,天皇宣佈投降。日本人掙扎之後明白過來:軍國主義的路已經走到頭了,必須要找個新出路。

藉着冷戰的東風,日本搞起了經濟建設。咱們改革開放後傳唱的歌曲,有很大一部分是日語歌翻唱過來的。像《北國之春》,還有那個什麼銀背騎士(實在記不清了),講的都是日本人到大城市打拼的事;《北國之春》的歌手更是穿着風衣拎着大包,一身日本民工打扮直接上臺演唱,感動了無數身在異鄉的打工者。

一代代日本人的奮鬥與犧牲慢慢結出了成果:70年代的日本不僅建成了大都市,而且電子產品領先世界,與汽車等產品一起佔領了大片國際市場。到了80年代中期,經濟規模超越了蘇聯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後我從百度知道抄一段(打引號的是照抄,不打引號的是簡單抄,抄完告訴你們):

“爲了遏制日本的貿易順差,在美國的主導下,西方五國1985年制定了《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兌美元匯率在一年間從240:1飆升至120:1。爲減少出口損失,日本資本開始紛紛轉入國內市場。而日本政府爲了支持企業維持高出口額,大幅降低利息,擴大對企業的貸款,結果造成國內市場流動性大量過剩。”

這些錢很快流入了樓市,東京的房價在1987年1年之內暴漲了50%左右。大量白領階層眼見自己奮鬥的成果被房價吞噬,紛紛貸款買房,一些企業看到這個商機也開始籌資圈地。

好了,百度知道到此爲止。另外一方面,匯率上升一倍對外國人來說意味着什麼呢?假如我在85年廣場協定之前拿着1萬美元兌換成日元,就是240萬日元;等協定簽署之後,我手頭上的240萬日元按照120:1的新匯率就可以換成2萬美元。也就是說,除了日本資本回流之外,國際上的熱錢也在大量湧入日本。這些錢自然加劇了房價暴漲,等它們流出的時候,就是直接抽日本人的血了。

3、崩盤之後

再摘錄一段百度知道:

1989年,日本銀行總裁見勢不妙,提高了貸款利率,迫使各大銀行收回貸款;次年海灣戰爭爆發,國際原油價格暴漲,日本企業營業利潤受到衝擊,導致股市暴跌(還記得前文提到的熱錢嗎?它們拉高了房價也拉高了股市)。糟糕的是,日本經濟倒退導致日元貶值,國債遭到拋售。股市暴落、日元貶值、國債拋售,三重打擊使日本泡沫經濟全面崩潰。

百度知道摘抄完了。問題是經濟損失不能只看它跌到多少,因爲許多人是從高點買入的,他們承擔的是整個落差。企業被套,銀行貸款收不回來,剛剛買了房的人發現自己可能一輩子也還不起房貸了。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艱苦奮鬥的日本人,還能到哪裏去奮鬥呢?

當他們不得不停下腳步思考人生,卻發現自己失去的不僅是錢和地位,還有整個人生信仰

前文提到的那4個特質,前3個幾乎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留下了大片空白。我們說過,日本人的傳統觀念當有許多精緻而侷限的東西。日本的家庭秩序森嚴,可惜城市的發展掏空了鄉村,剩下一羣陌生人住在一起;日本人害怕欠人情,所以鄰里之間更不願意打擾別人;本來公司可以延續秩序,但是經濟衰退之後失去了活力僅僅留下一個形式;而恥辱感的兩大隱患在於:成功之後很難找到新的方向,而失敗之後讓人更加脆弱——日本人自殺率比較高,連企業家都不像我國的創業者那麼頑強,經得起大起大落。

最後找不到機會的年輕人就剩下享樂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傳統信仰崩塌的過程是伴隨着經濟發展和人口向城市遷移同步進行的。早在兩個多世紀前,歐洲的發展也已經打破了他們的基督教神話,導致了一次深刻的信仰危機(“上帝已死”,人們的力量與日俱增,卻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好在西方的發展沒有日本那麼快,他們有時間探索、爭鬥,發展出了虛無主義的哲學和尤瓦爾·赫拉利所說的“人文主義宗教”(這個論調不太流行,不講了)。這些哲學及其衍生的流派看起來有點烏煙瘴氣(詳見《高級迷信》),人文主義宗教的不同方向甚至可以看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但它們好歹把西方維持至今。

可惜日本是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他們沒有時間整合自己的傳統,只能在迷茫中變成一個低慾望的社會(雖說現在軍民兩用的工業還是很厲害的)。

4、與我們的關係

有不少人鼓勵我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還把日本的低慾望社會作爲反面教材。實際上我們和當年的日本面臨着一些共同的風險。

我國的傳統內涵豐富,又幾經變遷,但目前民間最深入人心的觀念大概是“一脈相承”的家庭觀念。

當年我們的父輩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農村,承載着大家庭的期望到異鄉打拼,喫苦受累克服各種困難屢敗屢戰纔有了今天。但與此同時我們這代人生活的土壤也成了異鄉的水泥地,“故鄉”逐漸變成了一種抽象的概念,我們頂多只是爲了自己的小家庭奮鬥。我國體量巨大,一波波打工者前仆後繼,經濟暫無崩盤之憂,可是那些最發達的一線城市似乎只需要勞動力,連最小的夫妻家庭都沒什麼時間“過日子”。

在這個經濟發展的年代,奮鬥固然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偏偏不包括奮鬥的意義。我們努力的意義比起父輩已經大不相同,而我們似乎忙到沒發現這個問題。但是由於我們生來就過上了另一種生活,“一脈相承”這種傳統的觀念賴以生存的土壤也漸漸消失了。農村逐漸併入城市,鄉親們解散到全國各地,分別住進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公寓;他們的下一代眼裏不再是“一脈相承”的縱向平行線,而是開放、對等的平面網絡;就連最新的考古發現也在頻頻揭露古人的春秋筆法,在我們一脈相承的文化自信當中揭開了一道道疤痕。以前我們考慮的是祖先和後人,現在看來大家好像都沒什麼區別,像是女媧捏出來的兄弟姐妹,那麼過去和未來的意義從何而來呢?

最近的疫情的確展示了我國的動員能力和人民(甚至包括國外華人居住區)的團結,我們“一脈相承”的傳統觀念依然是很優越的。但回顧30多年前的上海甲肝疫情,我們發現當時就動員能力而言似乎比現在更強:在1988年1月17日疫情爆發之後,大約1個月的時間內,全市共增設12541個隔離點和118104張牀位,許多放假中的學校把課桌拼成了病牀,把教室改成了隔離病房,到2月23日就徹底扭轉了局面(不可否認,甲肝的傳染性遠遠不如這次疫情)。這樣看來,我們現在的表現還有那麼值得驕傲嗎?

儘管前一段內容說明不了多少問題,但如果這種社會開放的趨勢繼續下去——看起來沒有什麼理由停下——直到有一天連傳統的婚姻家庭關係都像一線城市那樣開始動搖了,那我們的信仰還剩下多少根基?

到時候最可怕的就不是經濟危機,而是等我們停下腳步的時候才發現,原先支撐自己的信仰早就在不知不覺中瓦解了,至於新的信仰根本沒有考慮過。到時候即使有翻盤的機會,我們又會爲了什麼去奮鬥呢?

參考資料:

1、《菊與刀》魯思·本尼迪克特(美)

2、《1989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始末》 百度知道 @wwyufo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0187195.html

3、《1988年上海甲肝大爆發,31萬人感染,最終我們如何戰勝它》 搜狐 @長坂坡論壇

https://www.sohu.com/a/373583243_100103848

4、《歐洲虛無主義:西方人的精神信仰危機》  作者不詳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06/22/5874842_890174514.shtml 

其他幾本《人類簡史》之類的就不一一列了。寫完之後重讀了《人類簡史》,發現我寫得和它太像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