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愛書》:沒有一種愛,可以替代孤獨的意義

如果最終的信仰,是使一切煩雜的思慮,簡單到只是一朵花的開放,那麼,我知道,有一天,站在你的面前,我只是微笑着,靜靜擁抱你,你將知道了一切,知道多少的思慮和思念只是爲了那一刻的幸福,真實具體的幸福,不再有任何言語。


讀完了《鬢邊不是海棠紅》,又特意找到了蔣勳的《欲愛書》。

我很奇怪有些人評論文學時總是諸多挑剔,不喜歡這個不欣賞那個的,覺得這個作家矯情,那個詩人浮誇。可是我卻是博愛的。

蔣勳講詩歌,講紅樓夢,講美還有哲學,傾倒衆生。他磁性的聲音裏滿是臺灣腔的文藝和溫柔,讓心不自覺地靜下來,然後柔軟通透。爲他着迷,被他治癒。

很久以前聽到他的聲音,看到這麼一個儒雅的老人娓娓道來,我真的有想要趕快老去的衝動。如果老,能讓一個人沉靜而有涵養,如果老,能讓人豐富而有氣度,如果老,能讓人從容雅緻新生智慧,那老,真的是值得嚮往的境界。

1

《欲愛書》《路上書》《忘言書》是一個系列,大部分是蔣勳先生在旅途中所寫,被稱爲“蔣勳三書”。藉着剛從《鬢邊》中同性感情的感情的餘溫,我想談《欲愛書》,私密的內容,強烈地表達了蔣先生對愛人的依戀和思念。

人在旅途。蔣勳先生喜歡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在路上,景移情動,隨心而發。風景擦肩而過,自然不停流轉。可是心裏的那個人啊,無時無刻,不在眼前。山川河流,雕塑,農田,彷彿成了他的化身,所有所有,都包藏着愛人的存在。

愛一個人,把旅途中的細枝末節都想講給他聽。你知道我看到了什麼嗎?無論看到了什麼都會想起你。我想告訴你,我對你的愛,存在於多麼細微的地方,更存在於多麼遙遠的時空。

那樣一個學者,當思念洶湧而至,情感就猶如山洪爆發,糾纏着詩化的文字決堤而出。我愛這文字,也崇尚這情感。

蔣勳愛的人思念的人,是他嗎?所以纔有了更多阻礙更多壓抑,痛苦有些時候就是感情的催化劑。

2

欲愛書,顯然他把欲放到了前面。身體之美,是他歌頌且渴望的,他毫不隱諱,他是如此思念着愛人年輕的身體。但我想身體,有時和年輕與否無關,關聯的,是心境。當年他們都是五十多歲。或許,詩人的心中,愛人的身體是永遠年輕的。

蔣勳先生是美學大師,他說——美,是一種感覺學。

是的,美,包羅萬象。宗教、哲學、歷史、音樂,繪畫,當然還有語言詩歌,還有身體慾望。

慾望常常不出自於愛,而是寂寞。我們渴望的是愛,卻常常錯誤的接受了慾望的訊息。用卑微快速的方式解決慾望,在愛與慾望之間搖擺不定。慾望極速氾濫,而愛永不可及。這不是現在社會的通病嗎?這不是沸沸揚揚的羅志祥犯的錯誤嗎?

蔣勳先生在發問——我們可以使慾望有更貴重的內涵嗎?使慾望更有內涵的,是愛。而愛,是沉重的。它需要一個深刻的厚重的靈魂爲依託。肉慾與性靈,曾經對立存在的概念,在某個階段某種境界之下,水乳交融相互承重。

一顆漂泊卻獨立自主的心,違背了常人的標準。特殊的愛情,背叛了世俗的紀律與倫理,承載着思念與孤獨的較量。突破了世俗的底線,即使是兩個靈魂的貼合,及時是曠世的愛情,也註定是孤獨的旅程。

3

也許沒有一種愛,可以替代孤獨的意義。在盛大的感情裏,做爲看客的我們,也許纔是幸運的。看先生用心呼喚着撼動着自己的愛人,那是他遺忘了好幾個世紀的子嗣,看着他終於又記起,記起又怎能再失去,看着他把愛寫成信仰,恢弘而永恆。

愛是狹小的,又是廣博浩瀚的。小,它可以集於一身一個靈魂。而大,它又無所不在無物不是。世界萬物,所有風景都與思念之人交相輝映,在浩瀚的情感海洋裏,性別,年齡,都不過是一種形式。微不足道的形式。

我該怎麼表達呢,是文字的力量,還是情感的震撼,即使是作者靜如止水,情感卻在以入定的方式透視,讓人血脈噴張,淪陷戰慄。

4

同時感慨一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必要性。讀書豐富內心,走萬里路的過程,就是感知內心,通過無垠的領悟讀懂自己的心。這樣的人,如蔣先生,才能那樣的傳情達意,在路上,在迢遙的遠方,卻用學識,用語言,從美,或者說從愛人那裏,挖掘到源源不斷思想的寶藏。

取之不盡。



隨手八卦

網上說,蔣勳先生當年的愛人是那位才華橫溢的舞蹈家、臺灣一舞蹈團體的創始人。欲愛書之後,兩人應該是分手了。

如今是不是又複合了呢。兩個古稀之年的老人,一同攜手在文化在美的海洋徜徉遊覽。是愛情,或者是友情,真的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靈魂的合轍,思想的押韻。

人間煙火之外,有從容,有雅緻,更有芸芸衆生演繹的動人傳說。如果說,年輕時愛過的人,到了老了還能在一起。除了說一聲真好,除了祝福,還能說什麼呢。

我也是個很戀舊的人,我常想,小時候在一起的人若是老了能在一起,那也很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