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帖,戳穿生活真相:“你都是憑什麼月薪1w+的?”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

“你都是憑藉什麼東西拿下月薪上萬的工作的?”

題主表示,“我該學點啥,準備點啥,才能月薪上萬啊?”

就像有人說的,知乎人人年薪百萬,但現實裏,卻不是如此。

對於很多人來說,月薪過萬屬於職業的一個“分水嶺”

過了這個坎,無論是物質水平,還是精神上收到的成就感,都和過去完全不同。

說到底,月薪過萬就象徵着,收入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可以帶來幸福

這也是許多人,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但問題是,的確不是人人都能,或者說都能很快達到這樣的目標。

正如一個高贊回答所說,“想要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需要考慮許多問題。”

比如,行業趨勢、個人技能等等許多方面。

因此,對我們個人來說,想要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至少注意以下5件事情。

01

硬趨勢

所謂趨勢,就是事物發展的動向。

趨勢意味着價值,如果我們能預測到某種趨勢,就有可能掌握先機。

現在各行各業,都有所謂的“紅利期”,搶先一步,就有可能低成本獲得高收益。

趨勢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只是一種動向,並不能100%確定。不過,這並代表趨勢完全不可預測。

未來學家丹尼爾·伯勒斯提出硬趨勢的概念:

硬趨勢是未來的定數,大概率實現。

軟趨勢是未來的變數,可能會發生。

比如,在過去幾十年,電腦芯片的處理速度激增,遵循摩爾定律: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

據此,我們從中可以推測出未來肯定會更快。這是硬趨勢。

五年後,哪家公司何時會推出突破性的新款電腦芯片?這個就難以預測了。這是軟趨勢。

以上的劃分,實際上是根據概率大小來分類,概率小一點還是大一點,對於我們的決策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預測力是一種極有價值的技能。

通過把注意力時間花在確定性的事物上,活在當下,以確定性把握不確定性的事物。

02

專業人士

專業人士,即具備稀缺的專業技能,並以此爲生的職業人士。

在21世紀,專業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在特定領域中,多數人的水平只是業餘,只有足夠專業,成爲專業人士,才具有稀缺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說,在高爾夫球領域,職業球員和業餘球員之間,就有顯著的區別。

對高爾夫球有興趣、喜歡打高爾夫球的人很多,但真正能以打高爾夫球爲職業並且獲得不菲收入的人卻很少,只有專業人士才能做到。

想要成爲專業人士,需要做到以下3點:

遵循專業主義

成爲專業人士,首先還不是專業水平,而是要培養專業人士的做事態度

比如說,專業人士在任何情況下,都爲工作本身着想,不會因爲客戶不同,在提供服務時就分三六九等,區別對待。

例如,專業的老師不會因爲學生成績不同、家長貧富,就區別對待,而是一視同仁。

這就是專業精神、專業約束。

②保障靠譜程度。

在具備專業態度之後,要想成爲專業人士,就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專業水準。

世界充滿不確定性,專業人士的價值就在於,讓不確定性穩定地減少。

比如說,高水平的專業醫生,不在於能治多少普通醫生治不了的絕症,更重要的是在治療可治的病時,前者表現穩定,病人放心。

總之,專業人士要比業餘人士靠譜,不是一次靠譜,而是多次、持續地靠譜。

③提升創意能力。

如上所述,專業人士顯著區別於業餘人士的專業水準在於,穩定地降低不確定性。

這種降低,不僅體現在常規、例行事項的處理上,更體現在非常規、例外事項的處理上。

比如說,在法律領域,由於立法往往跟不上社會演變的腳步,有不少法律糾紛,往往並沒有先例可循。

一旦遇到新的、棘手的法律糾紛,就很難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但如果是專業的律師,仍然能夠結合他們廣博的法律知識,併發揮自己的創意力,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專業是現代社會的立命之本。

只有成爲專業人士,提高稀缺性,尤其是培養新的、複雜事項的處理能力,才難以被替代。

03

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即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才,它是人才發展的一種硬趨勢。

斜槓生活並非是自由職業者的專利,對於一個普通的上班族而言,下班後可以做網約車司機,當健身館的兼職瑜伽教練,也可以成爲某個平臺的簽約作者,諸如此類,有很多可能性。

比如說,有人在日常以教師作爲職業的同時,也在經營着自媒體。

斜槓技能,斜槓青年,也就意味着多份收入,相當於增加了第1種類型時間買賣的收入。

對於應對不確定性,也是很好的風險預防。失去一份工作,不會馬上喫老本,而至少還會有一份收入。這也會給我們增添很多安全感,離財富獨立財務自由,就更近一步。

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體現的是價值觀,而不僅限於技能增長層面。

但這並不是說,所有人都要去成爲斜槓青年。具體要結合特定行業,個人的自身需要而定。

斜槓青年,只是提醒我們,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更多、更大程度兼顧個人與社會的雙贏選擇

04

生涯規劃

我們的職業生涯需要規劃。

有規劃與沒規劃,是不一樣的人生。

2014年日本首富、日本軟銀集團的創辦人孫正義,在19歲時就制定了“人生50年規劃”。

孫正義如是規劃:“無論如何,20多歲的時候,正式開創事業”;“30多歲的時候,至少要賺到1000億日元”;“40歲的時候,一決勝負,爲幹出一番大事業,開始出擊”;“50多歲的時候,成就大業;60多歲,交棒給下任管理者。”

比孫正義大10歲的作家井上篤夫感慨道:

“20多年來,我一直以一個歷史記錄者的身份在關注他。他所說過的話,儘管枝節部分會有所出入,但根本的部分,卻是樣樣都變成了現實。”

孫正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你可以說他的規劃,並不一定科學,例如“30多歲的時候,至少要賺到1000億日元”,充其量,作爲一種願景的意義,要遠甚於可行 性。

但正如井上篤夫所感慨的那樣,孫正義大方向上、總體上實現了他的生涯規劃,儘管細節上有出入。

事實上,規劃是對於未來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全面、深刻思考,側重的是方向的正確性、引導性,至於具體的細節,並不求100%準確,即便有很大的出入,也不影響規劃發揮作用。

對於普通人而言,關鍵在於:是有規劃,還是沒規劃。這就是0和1的區別。

規劃得好不好,作用能不能發揮得更大,那是從1到N的區別。

05

耐心

無耐心,不成事。

柏拉圖說:“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培根則說:“耐心是高尚的秉性,堅忍是偉大的氣質。無論何人,若是失去耐心,便失去了靈魂。”

因此,耐心被認爲是一個人心理素質優劣、心理健康與否的衡量標準之一,也是人生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生活中很多問題,是由缺乏耐心造成的。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中提出以下觀點:

懶惰,是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時間去做事情;

短視,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展望未來;

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願投入時間去做調研;

膚淺,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深入思考。

《練習的心態:如何培養耐心、專注自律》中提出:想要培養耐心,必須學會以過程爲導向,而不是結果。

換句話說,也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當你真正將注意力集中到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時,你會開始感到平和、精神煥發和遊刃有餘,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忘記時間的流逝,自然而然獲得耐心。

這就是專注的力量。而前提就是,我們要學會享受過程。

有人說,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有兩個層次,第一是有穩定的工資和福利,第二是能夠滿足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蓋洛普《2018全球理想工作簡報》中指出:

全球50億成年人中,有14億人有一份好工作,與此同時只有4%,即2.14億人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理想的工作並不是人人都容易得到,但我們可以努力朝理想靠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