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幻想即現實》曾奇峯

前言:曾奇峯這個名字時常出現在武志紅老師的書裏,由此我萌生了讀曾老師書的想法。曾老師的書也算得上通俗版心理學書裏,兩本書《幻想即現實》/《你不知道的自己》都是分成很多篇小短文,每篇短文的標題都是觀點,特別接地氣。這篇讀書筆記我就直接記錄了一些讓我有新的感觸的點,並加上自己的思考。


正文:

1.爲什麼別人不能理解你?

按照由淺及深,我們可以分爲以下四種

A.你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或者自己表達的不夠清楚。

B.你的潛意識並不想別人理解你

C.你自己都不瞭解自己

D.別人很理解你,甚至某些方面比你理解的更深刻,更全面,但你卻不知道,還在那裏爲別人的不理解你而傷心。



2.爲什麼受助者會恨你?

我們在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作爲給予者的我們會心情愉悅,並且會有一種道德上和地位上的優越感。而被幫助意味着自己的無能,弱小和卑微,沒有人會自願且愉快的處於被別人幫助的位置。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種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優越的力量,在被幫助的時候,這種力量就隱藏在內心深處,變成了對給予幫助者的一種敵意。

俗話說:“一碗米養恩人,一袋米養仇人。”一碗米所導致的給予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反差不會太大,所以伴隨的仇恨不會太大,這種仇恨很容易被接受者的道德感和良心壓制,所以兩者之間的仇恨不會太大。但到了“一袋米”的程度,差距就很大了,傳統道德無法壓制了,變成了仇人。

真正的慈善,不僅僅是幫助別人獲得渡過難關的經濟和物質支持,而且還應包括讓受助者不喪失尊嚴。


3.爲什麼有人喜歡喫野味?

在社會階級中,一個人能夠弄到什麼喫的,跟他多能幹有關係。喫的好不好,事關其地位、身份甚至尊嚴。既然喫跟自尊有關,通過喫來滿足自尊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典型的表現就是喫珍稀動物。珍稀動物在營養學上是否一特殊價值,已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想象層面,將因稀而貴的動物喫進肚子,會使自己也沾染些獨特和珍貴的特質。這種想法衍生出來的邏輯就是:人是不珍貴的,只有吃了珍稀動物的人才會珍貴。


4.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謬論。

有些好藥是苦的,但並非所有好藥都是苦的。與謬論良藥苦口一樣,忠言逆耳暗含忠言必然逆耳的謬論,被矇蔽者於是有了“語不傷人死不休”的行爲和報復。在中國古代,不少向皇帝進言的人,只管自己說的是不是逆言,他們認爲逆言必忠,而不管別人聽不聽得進去,以至於自己人頭落地都不知道怎麼回事。

逆耳之言之所以不太容易被聽進去,除了他可能暗含的惡意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面對逆言對自己自尊和自信的攻擊,任何人都有本能的保護自己的傾向,保護的方式就是讓這些逆耳之言不進耳朵。


5.愛是給對方自己做決定的自由。

從根本上來說,愛就是愛,就是好的,它的前面無需加任何定語;不耐煩就是不耐煩,在它前面加任何好詞,都不能改變它惡意的本質。不過,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需要分清楚,哪些做法是愛,而哪些做法是以愛的名義在實施控制。


6.在幼稚的年齡不應該成熟

成熟是一種整合的、幾乎名義衝突的和諧狀態。這包括身心的和諧、精神世界的和諧以及個體與羣體之間的和諧。首先是身心和諧,在一個人青春期,身體各個部分都在長大,處在一種幼稚的、正在勃勃生長的狀態,而不是一種和諧的狀態。其實是精神世界的和諧,在青春期,大腦還處在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階段,在連續不斷地知識和經驗的衝擊下,和諧是不正常的,不和諧纔是正常的。最後是個體與羣體的和諧,青春期是一個依賴與獨立激烈衝突的階段。


7.爲什麼有的人說話語速快?

一切快的東西,都有可能在逃避監視和稽查。話說得太快,顯得“沒從腦子過”,是爲了不讓自己回味或者體察這些話的深層含義。這樣說話的人,要麼言語空洞無物,要麼出口就傷人,人際關係一塌糊塗。


8.什麼是好的父母?

好父母的條件就是能夠忍受孩子長大所導致的自己被拋棄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孩子的長大,都意味着離父母越來越遠。換句話說,隨着年齡增大,離父母越來越遠是健康的。

但很多撫養者對於孩子的拋棄有嚴重的焦慮感,於是撫養者經常使用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來改變自己被拋棄的宿命,父母和孩子的衝突就此誕生了。


9.爲什麼有的孩子沉溺網絡?

每個人都希望都有自己說了算的地方,如果孩子被父母管得太多,孩子就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做主,於是只能通過在虛擬網絡中尋找自己自己說了算的空間。幾乎所有心理學問題都是關係問題。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他所處的關係的反應。所以孩子過度上網,不出門,不去學校學習,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他所處關係的問題。


10.不健康家庭的兩種孝順方式

壞的方式:挑剔自己的老公,把自己的婚姻也弄得很失敗,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怒你老公,讓他對你不好,這樣就不會把自己糟糕的原生家庭襯托的太不幸,就可以同病相憐了。

好的方式:儘可能使自己的婚姻幸福,以此來帶父母走出畸形


11.當朋友難過時安慰的金句:

你希望這件事對你的傷害有多大呢?


12.我們說的話會影響我們

一個人如果反覆使用文雅的詞語,這些詞語就會使這個人的言行也文雅一些。反之,如果一個人總是使用一些粗俗的詞語,這次詞語會使他的言行更加粗俗。在這個意義上,人被他使用的詞語“製造”了。


13.“抱怨”是心理發展處於原始階段的表現

如果心理的發展不受阻礙,嬰兒會慢慢地練習其他功夫,如手握畫筆表達,嘴上功夫就不會那麼突出。但是如果心理發展受阻,比如因爲母親照顧不周,心理就會停留在嘴上功夫階段,抱怨就由此而來。換句話說,小時候沒有得到過愛的人,以後往往會很喜歡抱怨。(注:嬰兒一歲時候,感知世界的部位是嘴巴)。從關係角度來看,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於一個低人一等的境地。在抱怨者的想象中,認定有一個高自己很多的人在安排着與自己有關的一切人和事,但安排的不好。


14.孩子不欠爸媽任何東西

許多父母通過自己的犧牲來換取對孩子的控制。有些不會做父母的人,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他們會對孩子說,爲了你,我捨不得喫,捨不得穿,拼命的工作。他們這麼做,實際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喪失維護自己權力的倫理立場和道德勇氣,對哪怕父母無理的要求,也要無條件的服從。


15.曾奇峯老師的金句

A.父母打孩子,只是爲了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而不是爲了孩子好。明顯地是爲了掩蓋自己潛意識裏的惡毒。

B.物質生活水平高,不一定就精神生活水平高,但是,如果物質水平不高,那麼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高不到哪去。

C.一個一輩子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做一件自己愛的事,並且可以通過這件事養活自己和獲得榮譽。

D.人生如此之短,人生的意義在於在有限的時間裏走更遠的路。生命的終點離起點的距離,幾乎完全等於一個人一生的成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