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商業價值:Google過時了嗎?

Google這個成立至今順風順水的技術天才,正在面臨Facebook這個“心理學者”通過新一代“碳基互聯網”帶來的嚴重威脅。

8月4日,又是一個星期三,位於美國加州的山景城看着與以往沒什麼不同,陽光明媚,只是27度的高溫稍嫌燥熱。可是對全球的程序員與極客來說,高溫又算什麼呢?這裏有全球分佈最密集的WiFi,全球最快的1G入戶帶寬,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數字化電錶,每棟房子都能在網上看到分辨率極高的3D全景。這個已經幾乎被完全數據化的小城,是近乎神蹟般的存在。

商業價值:Google過時了嗎?

山景城的每個角落都散發着互聯網的味道,而這個小城的10年鉅變,一切都因爲那個彷彿具有魔法的公司,以“∞”(1的後面加100個零)爲名的Google。人們相信它無所不能。

但就在這一天,神蹟的創造者卻以一種果斷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失敗:放棄Google Wave這一曾被稱爲“互動領域裏程碑”的信息及社交網絡服務。

Google理想國

兩個理科生,拿着100年前就已普及的圖書館目錄索引,撬開新世界的大門,創造出一個千億美元的公司與數不盡的財富。他們的祕密武器,是尋找數據的方法。

在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眼中,整個世界都可以被數據化,而在海量的數據中如何精確找到需要的東西,就成爲了讓世界完美運轉的關鍵。

這是一種典型的工具思維,像機器一樣精確有效,同時冷酷無情。《連線》雜誌將這個過程用圖像完美地呈現出來。在《Google怎麼用算法成爲網絡的規則定義者》一文中,一隻佈滿電線與網線的機械手臂,在密密麻麻堆積的毛髮中,揪出細密的一根。

在電路板、網線、芯片、磁盤所構成的硅基互聯網中,Google的成功有着邏輯上的嚴謹性。當每個人都被賦予了越來越強的產生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需要有超強的工具來同時給予他們尋找信息的能力。首先Google幫助所有人創造信息,然後幫助他們呈現信息,之後在開放的狀態下掃描整個互聯網,最後搜索。

擅長創造“生產力工具”的Google,已經將硅基的因子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並在擴張中不斷地強化。Google將自己的總部大樓分別命名爲無理數“e”、圓周率“π”和黃金比例“phi”,毫不掩飾對數學法則的崇拜;Google的招聘經常會用一系列刁鑽古怪的方式完成,只有瞭解數學、程序的聰明人才能走到最後;Google對學歷與畢業學校非常看重,幾乎將“尋找夥伴”變成了“尋找同類人”;Google甚至將自己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的Logo,設計成一個綠色的機器人形象。

對數學、技術與創造力近乎偏執的追求,讓Google成爲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技術公司,也讓它在用算法定義互聯網的過程中戰無不勝。

但是,再完美的程序也會出現Bug。沒有經歷過大挫折的Google,遇到了一個到今天也沒能跨越,反而越來越嚴重的故障——這個機器人在互聯網的頭十年戰無不勝,卻一頭栽進了社交的漩渦,無法跨越。

創新的失敗或許真是一種常態,但Google以巨大的能量卻屢次在社交領域碰壁,卻實在可疑。Google Wave被放棄之前,Google已經失敗的與社交有關的業務實在不少,包括Dodgeball社交網絡服務、Jaiku微博服務,以及模仿“第二人生”卻運營4個月就停止的3D虛擬世界服務Google Lively。

在Google一貫成功的法則中,互聯網裏人的羣體性表現,成爲了一種被稱爲“流量”的強法則。比如在搜索中,人被格式化爲不同的需求,流向不同的信息,有百分之幾會對汽車感興趣,另外百分之幾則熱衷體育。

這種試圖通過工具、數學建模與算法不斷挖掘出互聯網本質的做法,使得Google在以Web 2.0爲潮流的信息爆炸中,成爲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建立在其冷靜與理性之上的價值觀,卻讓Google越來越難以從每個普通人的個體情感與興趣爲出發點思考問題。

於是,當以人爲需求出發點的社交網絡開始成爲互聯網最大增長點,當Facebook逐漸崛起甚至對Google造成威脅時,Google難以從自身基因出發消滅這個敵人。人與信息的互動中,Google以不斷的工具加以輔助、分析、強化。以至於當社交降臨時,它也認爲,只要能夠幫助每個人將信息清晰地匯聚一處,就能抓住人與人網絡交往的核心。所以,當經歷完8個月內測,2009年Google在I/O大會上發佈Google Wave時,謝爾蓋·布林毫不猶豫地將它稱爲革命性的“互動里程碑”。

而今天,當Google Wave結束其短暫的生命時,Google兩位創始人都不在場,只有CEO施密特淡淡地爲它作了非常官方的結束語:“我們可以把經驗應用到別的地方去。”就如同英國《金融時報》所說,Google關於社交的“內部創新”,在Google Wave中止時,已經宣告失敗。

Facebook的碳基網絡

如果說在互聯網的頭10年,所有人都聚焦於如何生產與搜索信息,那麼當信息已經非常旺盛之後,則到了喜歡生產信息給誰與搜索誰的信息階段——這是每個個體而非羣體的需求。Google建立數學家與程序員理想國度的那套規則,正在被5億用戶的Facebook,以及世界各地方興未艾的社交網絡所趕超。

在所有有據可查的資料中,沒有一項表明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對數學感興趣。如果他從哈佛大學順利畢業,去Google面試,結果多半是不被錄取。

這個紐約心理醫生的兒子,雖然對計算機編程也極有興趣,但他在哈佛依然選擇了心理學作爲主修科目。這樣的經歷使得他獲取了Google基因中不具有的一項特質:在瞭解人羣體性的同時,也深諳人的個性。

這正是Facebook立足的起點。馬克蒐集到了所有哈佛大學學生的照片和資料,他知道對網站有興趣的人,首先一定是那些來找漂亮女孩兒的。這不是通過流量分析之後產生的一個結果,而是對人心理了解之後的預判。

Facebook在程序員與心理學家的交集中不斷演進,它讓人們毫無意義地互相“捅”,以展示炫耀爲目的而上傳的相片。在最近更新的“Facebook問答”中,甚至用戶可以直接找一個來自意大利威尼斯的人,告訴他自己在水城的所見所感。

在不斷用“生產力工具”提高人們效率的Google眼中,“捅”這種功能是難以想象的:一個用戶對另外一個用戶作出了毫無意識的舉動,另一個用戶又花功夫去查看是誰對他做了這一舉動,沒有清晰的目的,降低獲取信息的效率。

同樣的例子發生在爲用戶上傳相片所做的應用上。Google著名的相冊軟件與網絡相冊Picasa,可以自動掃描用戶電腦中的照片,以最便捷的方式傳到網上,出發點在於提高用戶上傳及存放照片的效率;Facebook完全不管這些,它的做法是讓用戶上傳照片,然後用最簡單的方式分享給朋友們。在這背後,隱藏的含義是:用戶把照片放到網上的目的是什麼?自然是給人看。

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絡,最大的強項是以人爲中心的無障礙信息分享,它是“碳基”的,決定於人的意願,而機器與算法的“硅基”篩選只能排在其後。如果說Google將人視爲羣體性的“流量”,是Wave,百分之幾訪問這類信息,百分之幾訪問那類信息,在算法中走向精確;而對Facebook來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會在心理所處的不同環節孤獨、好奇、開心、信任,並進行不同的信息交互,會對自己朋友做什麼感興趣。這看起來很像當年關於光是波、還是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之爭。

社交新世界:未完的競爭

技術思維碰到人性難題。毫無疑問,Google在信息爆炸初期賴以成功的技術至上的“硅基”基因,成爲了它進入以人爲中心的“碳基”時代的最大阻礙。但面對這個或將開啓互聯網更大潛能的新世界,和一個可能威脅到它王座的新生帝國,Google即便頻遇挫折,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再戰。

好在Google仍然有諸多底牌可以打出。即便在今天,Google法則依然適用。一方面,每個有能力的互聯網公司都想要研究自己的搜索系統;另一方面,Google還在努力讓用戶創造可以被自己掃描的信息,甚至在移動平臺上,製造出能讓普通人制作應用的工具。就像微軟那樣,Google還是一家成功的公司。

在自己法則依然運轉的世界中汲取力量,再用它去邁向新世界,在資本、技術、人、制度這四個法寶的加持下,Google戰車正在向着社交領域大步邁進。

社交已經成爲Google目前的最高戰略,在已經被程序員和互聯網信仰者們視爲聖地的山景城,爲此匯聚了成百上千的各方好手。“我們以前每個月都會考慮收購一家優秀的公司。”CEO施密特說,“但現在節奏必須加快。”Google正在進行讓業內專家都視爲“瘋狂”的收購舉措,頻率是每週一家公司。繼投資知名社交遊戲開發商Zynga 1億美元之後,它又收購了社交遊戲虛擬貨幣商Jambool,用1.8億美元買下了社交軟件開發商Slide。

娛樂、交易、內容,所有這些收購,都將從技術和人才兩方面爲Google搭建起新的社交骨架。一個名爲Google Me的社交怪獸,正在資本的大手下形成自己龐大的身影。

顯然,這些舉動給了Facebook相當大的壓力。2010年8月初,馬克·扎克伯格宣佈Facebook將在未來60天進入“禁閉狀態”,馬克也在自己的辦公室外擺上了“lockdown”的招牌。這個心理學家必須要爲自己的碳基互聯網帝國,研究出更多武器。只有熬過了未來1年Google的集團化進攻,這個新生的社交網絡之主才能真正穩固自己的地位。

除此之外,最終決定社交領域歸屬的,仍然來自Google本身——它是否能迴歸到人個體的需求,在已經穩固的數學家式價值觀之上,將“硅基”與“碳基”融爲一體?如同斯皮爾伯格在電影《人工智能》中留下的那個懸念,機器人小孩兒大衛在女神像前不停許願:“讓我成爲一個真正的男孩。”它能如願嗎?等時間告訴我們答案。

作者:夏勇峯 微博:http://t.qq.com/phonehsia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