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與“小氣泡”》

我是在小學六年級時候纔有了屬於自己的QQ號,那時候對這個通往虛擬世界的“邀請碼”充滿了期待。奈何因爲年齡太小,手機也不普及,印象裏只要一回到家就會把書包甩到牀上,打開QQ,看看誰來到了我的空間給我留言,或者看一看自己的Q寵健康狀況是否良好,哪怕剛剛說了再見的同學,一回家還是會在QQ上聊的熱火朝天,畢竟有些話面對面說出來總有一種“難以啓齒”的感覺,少了些味道,只有在“上網衝浪”時手指敲動着鍵盤,最後瀟灑的按一下回車鍵,那纔有感覺。
隨着電腦裏傳來的敲門聲,這意味着好友欄裏的某個頭像亮了起來。又或者你一直在線,卻不想被打擾,便隱身扮“高冷”。想想那個時候也是有意思,一兩個空間小遊戲就能玩的不亦樂乎,加上新的好友就能一直聊他個通宵,時不時還會在空間裏發一些自己都不一定能看懂的“非主流”說說。刷新空間裏的訪客記錄,看到自己喜歡的人來過自己的QQ空間瀏覽,可能還會對着電腦屏幕傻傻的笑上幾分鐘,現在想想,那時的時光多麼的青澀啊。


微信呢,像是一個後起之秀,它的出現逐漸取代了QQ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舉個例子,上了年紀的人不一定會用QQ,但不一定不會用微信。這個“小氣泡”的出現代表科技在進步,但同樣威懾到了“小企鵝”的生存空間。
好像也沒用多久,QQ就像是宮廷劇裏一個被打入冷宮的失寵妃子一樣,無人問津。大家都在喜聞樂道的搖着附近的人、撿着陌生人扔出的漂流瓶、刷着朋友圈的動態、用微信掃碼支付各種交易、經營着各式各樣的自媒體公衆號,卻很少有人還記得有一隻“小企鵝”已經很久沒有被點亮過了,熟悉的“敲門聲”也很少在聽到了,空間裏的背景音樂也同樣很久沒有響起來了。
難道這隻“小企鵝”真的快要滅絕了麼?

以前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會問他:“你QQ號多少,我加你好友。”現在基本沒人會用到這種話術了,大多都是:“加你個微信吧,來,掃一掃。”
我承認,我也是冷落了QQ的那一類人羣,每天只要拿起手機,不管忙些什麼,看到朋友圈的小紅點亮起來,就想要去點開看一看,湊湊熱鬧。QQ呢,基本上現在的作用就是在微信上發完朋友圈之後,在把微信上的內容再一次發到QQ空間一遍,與其說是社交軟件,倒不如說是微信的一個“雲備份空間”。
有時我就在想,我的童年社交被QQ佔據了一大半。從以前更新一條空間動態到現在的一條朋友圈、如今空間停車場的車位也空餘了許多、農場裏的菜也許久未曾打理、我的Q寵是否“尚存於世”、我的QQ頭像又有多久未曾亮起。


從過去的輸入QQ號碼加好友到現今的微信掃碼加好友,感慨科技發展的太快了,但總感覺玩不出以前的味道了。是信息時代的更迭太快,還是我們內心有太多次的百轉千回?
誰也不知道,以後這個“小氣泡”會不會有着和這隻“小企鵝”相同的命運,被別的社交APP取而代之。
但不論怎樣,請記住曾有一隻“小企鵝”陪我們度過了最青澀的時光,也請記住,永遠有那麼一隻“小企鵝”在等你一起去地裏種菜和在停車場與別人互搶車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