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三十六計》是一部兵家謀略典籍,蘊含着豐富的謀略知識,很多人喜歡謀略,謀略能幫助人們克服困難,開啓成功之門;謀略能幫助人們贏得別人的尊重,獲得應對艱難生活的從容……善用謀略是智慧的象徵,而從戰爭中總結出來的“三十六計”正是智慧的結晶。經典作品總是給人常讀常新的感覺,陸續給大家分享《三十六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原文賞讀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之媒也。


今譯

      發現了疑點就應當查究清楚,調查落實,而後採取相應的行動。反覆調查覈實軍情實際是發現隱藏之敵的重要手段,這是復卦原理的運用。


按語

      敵力不露,陰謀深沉,未可輕進,應遍探其鋒。兵書雲:“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者,必謹復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解析

      敵人的兵力如果不暴露,則必然隱藏着深機密謀,此時絕不可以貿然進攻,應該廣泛搜索和偵察敵方主力之所在。兵書上說:“行軍路上有險阻、潢井、蘆葦叢生或者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須謹慎地反覆搜索,這些都可能是敵人隱兵設伏的地方。”蛇是善於僞裝的動物,它往往潛伏在草叢中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不容易被發現。所以要打草以驚動蛇,動而現形,其數量、大小、速度等便可一目瞭然。


計策應用

秦穆公泄戰機遭伏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冬,晉文公死。這時,秦國安插在鄭國的間諜杞子從鄭國派人送信回國,說:“鄭人將北門的鑰匙交給了我,如果悄悄地派軍隊來,就能得到鄭國。”

      秦穆公問蹇叔和百里奚咋辦,兩人回答道:“經過幾個國家幾千里路去襲擊別國,很少有成功的。我軍興師動衆千里迢迢地行動,鄭國也一定會知道,做好迎戰準備,所以不能去!”秦穆公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倆不必再說。”於是派遣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三將帶兵出發。百里奚和蹇書哭着爲軍隊送行,秦穆公很生氣,說:“我出兵,你們卻哭着使我軍的士氣沮喪,這是爲什麼?”二人答道:“我們並不敢打擊士氣。只是我們年紀大了,兒子要出征,怕以後再也見不到了!”二人對其兒子說:“你們的軍隊一定會喫敗仗,晉軍將在崤山阻擊你們。”

      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春,秦軍東征。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鄭國得到了秦國襲鄭的情報,逼走了秦國安插的奸細,做好了迎敵準備。孟明視帶着秦軍見襲鄭不成,只得回師,但部隊長途跋涉,十分疲憊,部隊經過崤山時,仍然不做防備。他們以爲秦國曾對晉國剛死不久的晉文公有恩,晉國不會攻打秦軍。

      哪裏知道,晉國那邊早就得到了秦軍想偷襲鄭國的情報。晉國的大將先軫認爲這是打擊秦國的好機會,勸說新即位的晉襄公在崤山這個地方攔擊。

      晉襄公親自率領大軍開到崤山。崤山本是地勢十分險要的地方,晉軍又在那裏佈下了天羅地網,只等秦軍到來。孟明視他們一進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晉軍團團爲住,進退兩難。秦國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

      夢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全都被活捉了。


心得

      打草驚蛇之計,在軍事上,一則指對於隱蔽的敵人,己方不得輕舉妄動,以免敵方發現我軍意圖而採取主動;二則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洞,中我埋伏,聚而殲之。社會生活中,因爲追逐名利也充滿競爭和陰謀詭計,像草叢中潛伏下來的毒蛇,時不時地傷害無辜者,打擊正直者,只有將陰謀事先探明與揭露,才能能保護無辜者與正直者。

來源:漫畫《三十六計》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