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三十六計》是一部兵家謀略典籍,蘊含着豐富的謀略知識,很多人喜歡謀略,謀略能幫助人們克服困難,開啓成功之門;謀略能幫助人們贏得別人的尊重,獲得應對艱難生活的從容……善用謀略是智慧的象徵,而從戰爭中總結出來的“三十六計”正是智慧的結晶。經典作品總是給人常讀常新的感覺,陸續給大家分享《三十六計》。


第十六集  欲擒故縱

原文賞讀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今譯

      逼迫敵人太緊,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撲,若讓它逃跑則可削減他的氣勢。不要逼得“窮寇”狗急跳牆,垂死掙扎,放他一馬,目的在於讓敵人的鬥志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不必動用武力就能完勝疲憊的敵人。


按語

      所謂縱者,非放之也,隨之,而稍松之耳。“窮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躡之,故展轉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故論戰,則擒者不可復縱。


解析

      “欲擒故縱”的”縱”,不是對敵人放縱不理,而是追隨其後,只是稍稍鬆懈,令敵人有喘息的機會而已。孫子講“窮寇勿追”,對處於絕境的敵軍,不要過分逼迫,也是用“縱”的意思。三國時,諸葛亮七擒七縱的計謀,就是釋放了孟獲後而追隨他,如此輾轉推進,部隊跟進到人跡罕至的地方。諸葛亮的意圖在於開拓疆土,在於征服蠻族部落,這不是用兵打仗的普遍法則。如果單就戰役而論,不能把已擒獲的敵人隨便放掉。


計策應用

石勒假意縱敵

      晉懷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二月,鮮卑族首領段疾陸眷率衆五萬攻打石勒佔據的襄國(今河北邢臺西南),石勒派將領出戰,都被打敗了。段疾陸眷派人四處鋸樹劈木,製造大批雲梯和戰車,準備大舉攻城。

      石勒得知消息,就把將領們召集起來,商量說:“如今襄國的城防還很不堅固,城裏的糧食也不多了,敵衆我寡,我軍遠征的部隊也不能馬上回來營救。我打算用城中全部力量衝殺出去拼一個你死我活,大家看怎麼樣?”將領們因爲前幾天連喫敗仗,對鮮卑人有些害怕,不敢再出去迎戰,所以大家都說:“還是堅持守城吧,等到敵人疲乏了,再去攻擊他們。”

      這時,謀士張賓和大將孔萇說:“在鮮卑人的種族中,段氏鮮卑最爲勇猛強悍。而在段疾陸眷的諸將中要數段末波最厲害,精銳士卒都在他的手下。鮮卑大軍遠道而來,前幾天屢戰屢勝,如今已經狂妄輕敵,一定以爲我們軟弱可欺,不可出戰。我們應該利用他們妄自尊大的特點,暫時不要出戰,讓他們以爲我們害怕了,然後再設計打敗他們。”

      石勒採納了這個意見。他探聽到段疾陸眷馬上要進攻北門,劉命人在北邊城牆上每隔一百步左右的距離,打一個騎兵可以通行的大洞。大洞不能打穿,外牆要留出五六寸的地方,這樣在城外一點也看不出來。這樣的大洞就叫做“突門”,一共打了二十多個。

      不久,段疾陸眷果然率軍來進攻北門。石勒命孔萇率領全部精銳騎兵等候在突門邊。鮮卑人接連打了幾場勝仗,非常驕狂,根本未把城內的將士放在眼裏,有的士卒甚至放下刀槍,坐在地上休息。石勒登城望見,知道時機已到,便下達了突襲敵軍的命令。將士們立即打通了突門外層五六寸厚的城牆,二十幾路騎兵就像飛箭一樣直向鮮卑兵衝去。襄國城上的老弱士兵鼓譟吶喊,爲突襲軍助威。鮮卑兵在迅類不及掩耳的衝擊下,大都驚慌失措,狼狽逃竄。獨有段末波的隊伍訓練有素,雖然首當其衝,卻能沉着應戰。孔萇的騎兵幾次衝擊,仍然衝不垮他們。

      孔萇見狀,急忙撤軍。騎兵們從城門和二十幾個突門跑回城裏。段末波率軍猛衝過來。眼見段末波和幾個侍衛衝進了城裏,早已埋伏在城門邊的士兵飛速地關閉了城門。城上萬箭齊發,射退了城外的鮮卑兵。段末波終因寡不敵衆,當了俘虜。

      石勒捉到段末波,把他帶到城樓上示衆。鮮卑人正重新聚集起來準備攻城,見段末波被俘,頓時大亂潰逃。石勒命令全城兵馬乘勝追殺,殺得鮮卑兵屍橫遍野,繳獲了大量鎧甲和五千多匹戰馬。段疾陸眷只好收拾殘兵敗將撤走。

心得

      欲擒故縱中的“擒”和“縱”,是一對矛盾。軍事上,“擒”是目的,“縱”是方法。而在思想上,欲擒故縱也頗有哲學意味。開合之間、強弱之間、取與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要想廢除先得興起,要想獲先得付出,要想打開先得關上。所以,人不能目不轉睛地盯着自己的目標,而要學會從反面思考,駕馭以“縱”而“擒”的技巧。


來源:漫畫《三十六計》

注:圖片來源與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