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三十六计》是一部兵家谋略典籍,蕴含着丰富的谋略知识,很多人喜欢谋略,谋略能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开启成功之门;谋略能帮助人们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得应对艰难生活的从容……善用谋略是智慧的象征,而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三十六计”正是智慧的结晶。经典作品总是给人常读常新的感觉,陆续给大家分享《三十六计》。


第十六集  欲擒故纵

原文赏读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今译

      逼迫敌人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它逃跑则可削减他的气势。不要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放他一马,目的在于让敌人的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不必动用武力就能完胜疲惫的敌人。


按语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解析

      “欲擒故纵”的”纵”,不是对敌人放纵不理,而是追随其后,只是稍稍松懈,令敌人有喘息的机会而已。孙子讲“穷寇勿追”,对处于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也是用“纵”的意思。三国时,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计谋,就是释放了孟获后而追随他,如此辗转推进,部队跟进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诸葛亮的意图在于开拓疆土,在于征服蛮族部落,这不是用兵打仗的普遍法则。如果单就战役而论,不能把已擒获的敌人随便放掉。


计策应用

石勒假意纵敌

      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二月,鲜卑族首领段疾陆眷率众五万攻打石勒占据的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石勒派将领出战,都被打败了。段疾陆眷派人四处锯树劈木,制造大批云梯和战车,准备大举攻城。

      石勒得知消息,就把将领们召集起来,商量说:“如今襄国的城防还很不坚固,城里的粮食也不多了,敌众我寡,我军远征的部队也不能马上回来营救。我打算用城中全部力量冲杀出去拼一个你死我活,大家看怎么样?”将领们因为前几天连吃败仗,对鲜卑人有些害怕,不敢再出去迎战,所以大家都说:“还是坚持守城吧,等到敌人疲乏了,再去攻击他们。”

      这时,谋士张宾和大将孔苌说:“在鲜卑人的种族中,段氏鲜卑最为勇猛强悍。而在段疾陆眷的诸将中要数段末波最厉害,精锐士卒都在他的手下。鲜卑大军远道而来,前几天屡战屡胜,如今已经狂妄轻敌,一定以为我们软弱可欺,不可出战。我们应该利用他们妄自尊大的特点,暂时不要出战,让他们以为我们害怕了,然后再设计打败他们。”

      石勒采纳了这个意见。他探听到段疾陆眷马上要进攻北门,刘命人在北边城墙上每隔一百步左右的距离,打一个骑兵可以通行的大洞。大洞不能打穿,外墙要留出五六寸的地方,这样在城外一点也看不出来。这样的大洞就叫做“突门”,一共打了二十多个。

      不久,段疾陆眷果然率军来进攻北门。石勒命孔苌率领全部精锐骑兵等候在突门边。鲜卑人接连打了几场胜仗,非常骄狂,根本未把城内的将士放在眼里,有的士卒甚至放下刀枪,坐在地上休息。石勒登城望见,知道时机已到,便下达了突袭敌军的命令。将士们立即打通了突门外层五六寸厚的城墙,二十几路骑兵就像飞箭一样直向鲜卑兵冲去。襄国城上的老弱士兵鼓噪呐喊,为突袭军助威。鲜卑兵在迅类不及掩耳的冲击下,大都惊慌失措,狼狈逃窜。独有段末波的队伍训练有素,虽然首当其冲,却能沉着应战。孔苌的骑兵几次冲击,仍然冲不垮他们。

      孔苌见状,急忙撤军。骑兵们从城门和二十几个突门跑回城里。段末波率军猛冲过来。眼见段末波和几个侍卫冲进了城里,早已埋伏在城门边的士兵飞速地关闭了城门。城上万箭齐发,射退了城外的鲜卑兵。段末波终因寡不敌众,当了俘虏。

      石勒捉到段末波,把他带到城楼上示众。鲜卑人正重新聚集起来准备攻城,见段末波被俘,顿时大乱溃逃。石勒命令全城兵马乘胜追杀,杀得鲜卑兵尸横遍野,缴获了大量铠甲和五千多匹战马。段疾陆眷只好收拾残兵败将撤走。

心得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而在思想上,欲擒故纵也颇有哲学意味。开合之间、强弱之间、取与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想废除先得兴起,要想获先得付出,要想打开先得关上。所以,人不能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目标,而要学会从反面思考,驾驭以“纵”而“擒”的技巧。


来源:漫画《三十六计》

注:图片来源与网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