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是一幅完美的畫作,還是熱愛美術的人生?

上午,孩子的美術老師發微信說,孩子的學費12月16日到期了,今天來續費。

我一聽傻眼了,沒注意結束日期,還沒跟孩子商量,要不要續學呢,這已經多上了幾節課,等於自動續期了啊。

去接孩子時,我急忙問他:學費到期了,還想不想繼續學?

孩子堅定地點頭回應:嗯嗯!

然後我放心去看畫了,這次畫的是長幅的山水,孩子自信地指給我牆上哪幅是他的,湊到我面前聽老師講給我聽。

由於此次僅畫了輪廓,對我這個外行來說,遠觀還可以,近看,真覺得有些糊塗,對比旁邊同學的,我認爲沒有人家的好。但老師說,他畫得很大氣,還特意用了加長畫紙來畫。孩子似乎也很滿意。

回來的路上,我繼續跟孩子交流,問美術課感覺如何。

他說,挺好的,每次我都覺得自己畫得好垃圾,可老師都說很不錯,每次都是。

他語氣裏含着滿滿的自信和愉悅,我忽然明白了,他堅定續報課程的理由,是因爲老師的不斷肯定和鼓勵,讓他感覺良好啊,當然想繼續學。

我回想起來,這位宋老師向我介紹孩子的畫時,經常說的都是進步很大,畫得不錯之類,然後說要注意的問題都跟孩子說了。我每每聽了後覺得象吃了一顆定心丸,認爲在這裏學是值得的,畢竟家長也期待孩子畫得越來越好。

我不禁感嘆,這位宋老師真是深得教育藝術的好老師。

其實,給孩子正向的肯定,會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做出更積極的行爲,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爲什麼經常忍不住要挑孩子的刺呢?

比如:

孩子寫作業遲遲不動筆,好歹開始寫了,字龍飛鳳舞,你用盡了洪荒之力忍忍忍,終於還是忍無可忍:看到你開始寫作業了,媽媽很高興,可是你得快點寫啊,你看看這都幾點了,再就是儘量寫得工整一點,這樣的字都認不出來了嘛。

你數學學得不錯,語文需要提高啊,尤其生字是個弱項。

你得多運動多讀書,運動發展大腦,讀書增長見識。

你玩玩遊戲沒關係,管理好時間就好了。

批評指責多了,孩子已經對你的言辭非常抗拒,儘管努力調整語調,斟酌措辭,但孩子總能聽出批評的味道來,他感受到的是,我這方面不行,我做得不夠好,反正怎麼樣你都不滿意,乾脆拖拉散漫愛誰誰。

束手無策的家長們,這時,你有沒有祈求過上蒼,能賜你一劑靈丹妙藥,讓你的話出口見效,如微風撫過孩子心田,使他們秒變陽光少年?

相信這是每位父母的希望,我們愛孩子,就想給他們恰當的愛,做不到,只是因爲我們不曾擁有過!你忍不住批評孩子,正是由於小時候你就是被批評過來的,對嗎?

相信這些話你一定不會陌生:什麼”話雖糙理不淺,這是爲你好“啊;什麼”批評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啊,以及”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等等。

於是我們形成了這樣的信念:不指出孩子的問題來,孩子就會一直錯下去!

我們的腦神經迴路被刻上這樣的印痕,長達幾十年,哪是一兩句道理能抹得去的,儘管你默默背過了許多教育孩子的金句,但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的仍然是帶着味道的火藥。

心理學家說,心靈成長的事要慢慢來。可孩子的成長卻等不得,有什麼好辦法既接納了當前的自己,又能最大程度上護航孩子的成長呢?

我總結了三條:

1、練習肯定自己。

能夠自我欣賞的人,才能欣賞別人,但這不能靠說教而來,而是需要實踐。大衛•庫伯在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理念以及其他多位學者的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體驗式學習”的理論。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習不是內容的獲得與傳遞,而是通過經驗的轉換從而創造知識的過程。我們太缺乏被積極肯定的體驗,從小獲得的認知就是你還不夠好!

所以,必須從練習自我肯定開始,創造新的細胞記憶。請每天找出至少五點認可自己的理由,寫下來,讀給自己聽。這樣,不但練習了從細微中找優點的能力,也愉悅了自己的身心,面對孩子時也會更寬容。要記得,有時優點不必高大上,生活中的小確幸也可以,比如今天做了一道可口的菜,打掃了屋子的衛生,甚至按時上下班等等,我們盡職盡責地生活,誰說不值得肯定。

在尹建莉老師父母學堂引發萬千家長熱忱參與的作業營,有這樣一個小程序,叫作“發現美”,其中一項是可以找出自己身上的美,據說這難倒了不少媽媽,她們要麼寫不出來,要麼寫出來卻怕被老師嘲笑,這也叫美?要知道,發現美的眼睛是需要鍛鍊的。

2、遇事調整自己。

在孩子表現不如己意,你萌生指責批評的念頭時,先停一下,這樣對孩子說,你忽然不太高興,但也不知爲什麼,你需要靜一靜。然後暫時離開,調整自己。這樣一來,既使你的鬱悶情緒得到了表達和舒緩,又不令孩子以爲是自己的不好。事實上也的確不是因爲孩子,對嗎?孩子的行爲只是勾起了你小時候的傷口而已。

告訴自己,現在已經沒有人來指責你,除了你自己。你可以貪玩、可以拖拉,可以磨蹭,可以暫時不上進,但你從來沒有忘記心中的夢想!孩子也是。

3、給孩子增添能量。

當你仍然無法避免指責了孩子,還可以進行補救。比如在孩子面前適時表現自己的無知,然後被孩子嘲笑,裝作非常氣惱的樣子,在孩子哈哈大笑間,爲身體儲備了許多快樂分子。孩子其實能識破我們的把戲,但仍然樂此不疲。經常玩這樣的遊戲,可以讓孩子釋放被批評所淤積的的懊惱,慢慢拿回自己的力量。

所以,與孩子相處,適時作個“loser",在親子關係上,往往是絕對的”winner“,孩子的能力也無形中被你託舉了。

尹建莉老師說,教育的事無小事,教育全贏在細節。不要小覷那些細微的瞬間,它將慢慢累積成教育的廣廈。

正如美術老師對孩子一次次溫柔的肯定,呵護了孩子對美術的熱愛。飯後茶餘,經常看到孩子在紙上塗塗抹抹,形成了各種漫畫、連環畫,其中的人物形象雖然不夠豐滿,但動作都惟妙惟肖,讓我慨嘆。

在國畫課上,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已經在對比,在改進,成人粗暴地指出來反而變成羞辱,傷害了自尊心。

每當你彷徨的時刻,不妨想一想,你想要的是一幅完美的畫作,還是孩子熱愛美術的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